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当代艺术:消费主义时代的核心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消费主义时代的核心体系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国际当代艺术的核心体系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始于八十年代末,少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参加欧洲的国际展览。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国际重要的展览体系上亮相,并迅速受到来自各地的国际艺术界的关注。1993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扩散仍在继续。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中国当代艺术:消费主义时代的核心体系

进入国际当代艺术的核心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始于八十年代末,少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参加欧洲的国际展览。真正大规模的以中国当代艺术展面世的展览是在九十年代初,以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为标志,之后真正进入国际重要的展览体系。

在西方展览体系的带动下,建构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概念和展览模式,并由此扩散到国际艺术体系,涉及新闻报道、评论、收藏和艺术研究等领域,在这个国际平台上,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走红。

国策划人马尔丹1988年策划了“大地魔术师”展,由他的中国伙伴费大为推荐,顾德鑫等三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这个以跨越文化边界和反观念艺术的国际展览。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第一次真正吸收来自中国本土的在西方前卫语言谱系内创作的艺术家,但由于马尔丹本人尚是一个不知名的年轻策展人,当时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与这个展览并未引起西方艺术界注意。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参展人员 1993

真正大规模以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展示出现在中国海外的展览,是1991年由美国的亚太博物馆举办的“我不想与塞尚玩牌”展览,有41位中国艺术家参加。由于澳大利亚的边缘位置,这个展览也未引起国际艺术界重视。

1993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欧洲连续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形成了欧洲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波高潮。由香港的汉雅轩画廊的负责人张松仁与栗宪庭一起策划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有50多位艺术家参展。这个展览先在香港举办,同年六月以“毛走向波普:中国后89”名义在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馆巡回。这个展览对中国的前卫圈比较重要,但如同马尔丹的“大地魔术师”一样默默无闻,亦未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重视。

另一个突破则是1993年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北京意大利使馆工作的年轻艺术史学者弗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奥利瓦,奥利瓦正好担任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划人。在弗兰的介绍下,奥利瓦于1992年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地,挑选了方力钧、王友身、王广义等十几个艺术家,以“东方之路——中国新艺术”为名,作为一个外围展,参加了这一届双年展,还有一些艺术家参加了奥利瓦策划的主题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国际重要的展览体系上亮相,并迅速受到来自各地的国际艺术界的关注。除了提前出国的徐冰、古文达、黄永砯、陈箴等人,大部分中国艺术家此前都没有出过国,即使率先出国的艺术家,也一直在国际艺术圈边缘。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身份的概念被国际艺术界所接受,并因此结识了重要的国际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画廊经纪人、传媒记者等,在随后的十年获得了连锁反应似的艺术机会。同年,名为“中国新前卫”的展览也在柏林艺术和文化中心举办。

1993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扩散仍在继续。1994年张松仁将其画廊的代理画家张晓刚推荐参加了巴西圣保罗双年展。1996年,由旅居德国的中国艺术家任戎牵头在德国波恩美术馆策划了名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该展由栗宪庭担任学术主持。作为对国际双年展的回应,上海双年展在1996年举办。荷兰资深策展人玛丽亚夫人该年也来到中国,并于1997年在阿姆斯特丹策划了“另一次长征——九十年代中国的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该展超越了前些年西方当代艺术展大部分是介绍中国当代画家的模式,首次大规模引进了装置、行为艺术等中国当代艺术。

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特展招贴 1994

九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介绍又形成第二波高潮,这一次不仅是在欧洲,还进入了美国的美术馆。被认为是西方“当代艺术”展览正式形成的推动者及著名的意大利策展人哈拉德•兹曼被任命为1999年、2001年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他掀起了一次中国艺术家参展人数为世界各国之首的双年展“中国热”。兹曼经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希克的介绍来中国挑选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其中包括更年轻的当代艺术如周铁海、杨福东等人。但这一次在人数规模上超过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未能掀起“中国牌”效应。

除了西方著名策展人和重要国家的展览体系接纳中国当代艺术,一些旅居在欧美的中国策展人、批评家也在西方策划了一些有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侯翰如于九十年代早期在法国等地策划了一系列中小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国际艺术界重视的中国策展人的海外展览是高名潞于1998年在美国纽约的亚洲协会总部策划的“Inside Out”展览,张洹、马六明等89后一代艺术家在纽约崭露头角,该展后来又在旧金山美术馆巡回展示。纽约的一些画廊也举办过一些中国海外艺术家的个展。1999年,美籍中国学者巫鸿在芝加哥大卫&阿尔弗雷德•斯马特美术馆策划了“20世纪后期中国实验艺术展”,旅居加拿大的中国策展人郑胜天1999年也在多伦多策划了名为“江南”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高名潞策划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展 1998亚洲协会旧金山美术馆

欧美策展人组织的各种中国当代艺术展,也带动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美术馆、双年展和策展人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日本策划人清水敏男于1999年在纽约策划了中国观念摄影展,澳大利亚女策划人罗清琦参与策划了亚太三年展,介绍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悉尼展出,韩国2000年光州双年展邀请了马六明、张晓刚、王庆松、关伟、严培明等中国艺术家参展。日本的福冈双年展2000年也邀请中国艺术家参展。(www.xing528.com)

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展,其中一些西方收藏家也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展,重要的有: 2002年,在法国举办了“北京/巴黎”尤伦斯夫妇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2005年希克在欧洲进行了中国当代艺术个人收藏巡回展,2007年美国旧金山美术馆也举办了罗根夫妇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2008年英国著名收藏家萨奇在伦敦举办了他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一些海外的中国策展人以及以国家名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也开始出现在国际舞台。旅法中国策展人费大为2004年在法国策划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又名“里里外外”)展;2003年由范迪安、侯翰如策划的“中国你好吗?”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这个展览除了邀请当代艺术外,也邀请了中国的独立电影、音乐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家。2005年范迪安担任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策展人,因为非典原因未能成行;2007年侯翰如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策划了以女性为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展。2007年朱其在罗马美术馆策划了“景观社会:中国当代艺术展”。2008年日本东京国家美术馆举办了中国前卫艺术文献展。

尤伦斯夫妇

乌利·希克

范迪安策划《中国你好吗》展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2003.10.13

西方社会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以高端美术馆、双年展和画廊为主体的展览体系,是一个对国际社会的艺术评论、新闻报道、市场收藏以及艺术史研究有着广泛影响的平台。自八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先是在外围地区、中低端画廊和美术馆进入,从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进入西方社会的核心展览体系,并迅速在二十年间扩散到顶尖的政府和民营美术馆、高端的商业画廊,策展人队伍也急剧扩大,包括中外独立策展人、西方著名策展人以及像范迪安这样的国家策展人。经过二十年时间,西方为主体的国际展览体系是决定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走红”的核心机制。

在展览体系地推动下,西方为主体的国际艺术界的艺术评论、新闻报道和市场收藏也紧随其后。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的著名艺术杂志《Flash Art》、《美国艺术》、《亚太艺术》、《艺术新闻》开始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明镜周刊、BBC等西方著名媒体也开始报道中国当代艺术,如九十年代初纽约时报撰稿人索罗门撰写的对方力钧的介绍,九十年代末纽约时报和旧金山时报等媒体对Inside Out展览的报道,都放大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影响。

亚太艺术杂志封面作品1996年第3期 封面作品为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之三 1996

西方的一些新收藏家像尤伦斯、希克、罗根自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到近十年逐渐产生国际影响,他们甚至可以影响国际各大双年展和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人选的决定,比如200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希克设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奖金的获得者。这些收藏家也开始邀请西方批评家为中国当代艺术撰稿,赞助一些学者和独立作家研究或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著作,或担任有他们收藏品参展的国际艺术展的策展人。2006年前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格暴涨,英国大收藏家萨奇也加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纽约著名的苏富比、嘉士德拍卖行业全面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

在九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性的研究群体也开始形成,人员来自欧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艺术史学者和独立作家。一些外籍艺术史学者、自由撰稿人、艺术批评家纷纷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通史著作和专题著作,这些学者和作者不仅来自欧美,还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出版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中国学者写的同类著作。一些欧美大学的艺术史学科开始设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献中心,收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文献资料,在大学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和小型群展。

2008年,由英籍华人收藏家林明珠的中国艺术基金会赞助,在英国伦敦召开了英美重要美术馆负责人和艺术史学者与中国学者、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对话,全面分析和展望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以及未来十五年对世界艺术的可能影响,并讨论建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国际机制。

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后的十五年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几乎在欧美所有重要的美术馆登台亮相,西方美术馆和双年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示也带动其他非西方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双年展和国家美术馆也都举办过中国当代艺术展。

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的走红,实际上是一个由欧美带动其他国家跟进的国际化现象。由此,从国际展览、艺术评论、新闻报道、市场收藏到西方学院化的学术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在二十年时间几乎渗透到上述所有领域的核心层面和群体,这是中国当代艺术九十年代后在西方“走红”的体制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