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税权利:揭示香港财政预算前后的权力博弈

税权利:揭示香港财政预算前后的权力博弈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旁观港府财政预算出台前后的博弈香港回归以来,我对香港“税事”一直很关注,不谦虚地说,这是我作为一个税务传媒人的自觉,没有相对开阔的视野,如何能够对各类税收理念制度、法律、政策作出价值判断和评说。这里侧重说说我旁观港府财政预算案出台前后的一些感悟。鉴于财政“覆盖全部,牵动大部”的特点,可以说,围绕港府财政预算案制订、公布前后的持续博弈,乃是民众参与规划、审议、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最好的政治活动。

税权利:揭示香港财政预算前后的权力博弈

旁观港府财政预算出台前后的博弈

香港回归以来,我对香港“税事”一直很关注,不谦虚地说,这是我作为一个税务传媒人的自觉,没有相对开阔的视野,如何能够对各类税收理念制度、法律、政策作出价值判断和评说。

但我发现,如果就狭义的“税事”来说,香港实在乏善可陈,因为这是一个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治理理念的“自由港”,其税收制度已相对定型;在这里开征一个新税比登“蜀道”还难。2006年,港府建议开征商品服务税,这个税在香港至少酝酿了20年,此次旧事重提,但却不能言出法随,而是先设定了为期9个月的公众咨询期,多数民众同意征收方能提交立法会审议。期间利益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意见,结果反对者众,港府于是知难而退,提前4个月收回建议,至此该税再次胎死腹中。

我又发现,如果将“税事”的内涵放宽,即把税收和政府售地收入的分配也纳入其中,那么,香港的“税事”就可谓万花筒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了。当然这仅是对熟悉“一国两制”其中一制的内地人士而言。

这里侧重说说我旁观港府财政预算案出台前后的一些感悟。

税收的大道理无须啰嗦,要强调的是,收税不是目的,用税才是目的。因之,香港的团体和民众格外关注“财爷”——财政司长每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团体邀请时任“财爷”到公众场合与市民互动,一方面打听港府新一年财政预算案的蓝图,另一方面也让“财爷”听听民众的意见和心声。这种场合,传媒一定不会放过。但见会场气氛热烈,民众直言不讳,百无禁忌;“财爷”礼贤下士,有问必答,不像官倒像“账房先生”。这种情形,在香港大概司空见惯,在我看来,则十分新鲜,所以两次撰文介绍,名为《问财爷,怎预算》、《再论“问财爷,怎预算”》(刊于《税收与社会》2005年5期和2007年4期)。

转眼又过几年,新一任财爷曾俊华上任,他在延续前任的传统时,又别开生面,从2009年至今,他在年度财政预算案出台之前,针对年青一代推出了以漫画形象阐释预算理念及方案的系列漫画书,分别名为《明日,今天的未来》、《今日工程,明日繁荣》和《拥抱明日,信有晴天》。我上网看了其中的一本,尽管预算与我无关,但其理念,如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居安思危等等,都深得我心,并为其形式的苦心孤诣而触动。

2011年2月23日,曾俊华向立法会提交了2011财年预算案,大的项目不提,只就我关心的民生方面来看亮点不少,例如:建议发行“通胀挂钩债券”供市民购买;预留1亿元支援食物银行运作,帮助低收入人群;为每个市民强积金(香港强制公积金户口存入6000元;免差饷(类似内地的房产税);提供每户1800元电费补贴;增加教育开支,补贴低收入者等等,总共注资240亿港元。新财年社会福利预算增加11%,重点是帮助老弱病残人群。这些措施既有普惠又有特惠,有助于帮助市民应对通胀。(www.xing528.com)

香港财政预算审议程序并非如内地甫一提交,就在人大讨论审议,并在几天后的闭幕时通过。而是留有一个月的公众咨询期。在立法会宣读预算案后,按惯例还要召开记者会,回答提问。第二天,则要接受民众的电话质询,回应批评等等。

依我的看法,此次预算案除过没有前几年直接退税的大手笔外,亲民依旧,“派糖”依旧,居安思危,细水长流依旧,应该能获得大多数民众的认同。

孰料,几天后,反对的声浪渐渐盖过了赞同的声音。反弹最激烈的团体和民众采取游行、递交请愿书,甚至绝食等极端的方式引来围观;更有甚者,3月1日,个别人冲撞参加公务活动的特首曾荫权,致其受轻伤。综合起来,意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产阶级认为“派糖”不如退税,二是公务员、教师团体认为强积金注资,他们不在补贴范围,政府有歧视之嫌,三是N无人士(指香港处于最底层的人群,他们没有机会入住公房,没有买楼所以没有交差饷,没有子女,没有领取综援或高龄补贴,因此无法在预算案中受惠)被忽略。

同时部分议员也跟进要求曾俊华回应诉求,并威胁如不修改,立法会开会时会投反对票。这可非同小可,如若预算案不能通过,有可能引发宪政危机迫使特首解散立法会重新选举。鉴此,曾俊华从善如流,宣布修改早前注资强积金的措施,改为向所有18岁以上的香港市民派发6000港元以及减薪俸税七成半等。仅此项支出全年就需360多亿。4月14日,经过近两个月的公众咨询与立法会审议,调整后的预算终于有惊无险在立法会获得通过。

至此,我大概看懂了,香港官民双方如此重视预算案的原因,不仅因为预算关乎税收再分配,关乎每个利益集团、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还关乎执政者、立法者能否得到民众信任,执政有无合法性的问题。

所以,围绕预算案制订前后的咨询实际成为官民在立法会之外直接互动的又一制度平台。执政者恭身倾听民意,民众充分表达诉求,经过各方博弈,最终达致利益平衡。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由此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与保障。鉴于财政“覆盖全部,牵动大部”的特点,可以说,围绕港府财政预算案制订、公布前后的持续博弈,乃是民众参与规划、审议、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最好的政治活动。若不作此理解,仅把财政预算案的审议看做是一个普通程序,那就是不明白现代民主政治的奥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