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及内容

大学生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及内容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概念的另一种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的三位一体揭示了健康概念的精髓,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所执意追求的目标。由此看来,健康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目标,现代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个体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所有人群乃至全社会的健康。

大学生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及内容

第一节 健康和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健康对他们更是学业有成、生活愉快的基础。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人的标志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认识。

(一)什么是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身体“无病”或“不虚弱”,称为健康,并认为身体有了病,只要积极求医治疗,健康就有了保障,其实,这只是对健康的一种古老、朴实和直观的理解。仅仅借助于所谓健康的对立面“疾病”来定义健康,是不确切的。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与疾病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各种过渡状态,这些状态常为无病,但并非健康。事实上,临床上的身体“有病”与“无病”之间也不具有明确的界限,有时两者很难截然分开。有的人体内可能潜伏着某种病理性缺陷或功能不全,而尚无症状或体征,表面仍是“健康”的,只有当出现症状或出现体征时才被认为生病。然而,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就可能已是病入膏肓了,如肝癌肺癌等疾病。

“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概念的另一种认识。尽管对健康这一界定较客观反映了健康在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但是它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时,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因此,也是不全面的。譬如一个生理功能正常但精神却处于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者。

较确切的健康概念,应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该概念把人的健康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适应三者兼容起来,充分反映了健康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征,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积极推崇的、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的三位一体揭示了健康概念的精髓,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所执意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以其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给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紧张的工作、快速的生活节奏、工作中出现挫折、恶劣的人际关系等,使相当一部分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据资料统计,全世界至少有5000万人患有严重精神病,3亿人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严重神经质、精神障碍和周围神经疾病。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精神病的患病率不超过3%,现已上升到12.69%。北京、上海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1/3的人患心理性或精神性疾病。对天津5万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6%以上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为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情感危机症和多疑症等几种。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具备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也就是说,健康应是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环境良好适应的综合。

(二)健康的标志

健康既然是身体、心理健康以及对环境良好适应的综合,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呢?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归纳起来有以下要点: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具有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这10个要点,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较全面概括了健康人的基本表现。

(三)道德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人的状况,将人的“道德健康”寓于健康概念之中,认为人的健康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这是对健康概念的新发展,应该说它对健康内涵的表述更为精炼、清楚和全面,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人人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不断对健康赋予新的内涵,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号召人们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观念。由此看来,健康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目标,现代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个体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所有人群乃至全社会的健康。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对健康概念的充分了解,只是认识健康的一个方面。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许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因素综合的结果,实际上它与人生命活动中的众多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德弗提出了所谓健康域概念,他把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健康域):即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人类自身的生物学因素、生活环境和保健服务制度,深入阐明它们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一)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人的行为是人为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所做出的反应或一切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人的一些本能性活动,也包括人所从事的劳动和人际交往等高级的社会活动。人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文化、经济、习俗、规范以及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发达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进行过详细的调查,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已变成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猝死,以及由环境污染所致的疾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都与人们滥用酒精、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吸毒、性淫乱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疾病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恶劣生活条件、不良卫生行为和习惯所致。(www.xing528.com)

(二)人类自身的生物学因素与健康

从广义角度上来看,影响人类自身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应包括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机体对各种致病因子的抵御能力、人的成熟与老化,以及遗传作用等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那些曾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但绝对不能认为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使命已告完成,只要条件成熟,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仍可能死灰复燃,继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口的成熟与老化是不可抗拒的。据国内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50岁以上人口有1.5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0世纪末超过2亿,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亿,约占总人口的20%;65岁以上人口,80年代末约5500万,占总人口的5%,到2015年后,将增加到1.8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将很快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步入老年期后,由于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形态、功能和心理状态都将发生退行性改变。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中风、冠心病和肿瘤等)、意外死亡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特别高,都与人口老年化增高有关。

(三)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环境,它由许多自然因素组成,未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如正常化学组成的大气、水、土壤等,它们对人的健康起促进作用。但由于地理地质的原因,有些地区的水或土壤中出现一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人类发生疾病。另一类自然环境为次生环境,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居住所产废物对自然施加的额外影响而引起人类生存条件改变的环境,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状况等。广义的社会环境还包括人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医疗服务等。社会环境不仅可直接影响人群的生理健康状况,而且还可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活动,已成为某些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社会保健制度与健康

保健是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显然,健全的社会保健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健制度涉及多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正如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所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关键。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制度,它的特点是能针对本区域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相应地提供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伤病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卫生服务。例如,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改善食品供应及合理营养,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外伤的妥善处理,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提供基本药物等。这样,就使所有个人和家庭在能接受和能提供的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

三、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的概念是与医学模式的演变和对健康概念的界定相关的。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时代,人们把对健康的追求归结于对疾病的积极诊断和治疗。此时的健康教育仅仅是作为传播医学卫生知识的手段,被称为“卫生教育”或“卫生宣传工作”。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演变,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与习惯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原因。纯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健康教育成为连接宣传健康知识与建立健康行为的桥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博士1981年所提出的,“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当前,健康教育作为国家或地区卫生保健的策略,已成为以健康为目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以便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

依据健康教育概念,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和群体保健的意识与能力,创造一种全民族的乃至世界范围的卫生意识。为此,它必须提供人们认识和改变有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这些服务。

其次,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教育活动,强调改变人们的行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或目的),健康教育应该有严密的规划,有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这就是说健康教育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卫生宣传。卫生宣传只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为单纯的知识传播,多无周密计划,尤其是对计划的长期目标、行为目的缺乏明确的规定,实践证明其预期效果不够理想。以吸烟为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展劝阻吸烟活动,但烟民还是有增无减。许多发达国家都试图通过卫生宣传来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实践证明效果甚微。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在现代健康教育中,更多的是采用行政干预,以促进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结果。

另外,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还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健康教育中,行为的改变不应视为个人孤立的行动。因为人的许多行为通常受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状况及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生活方式中,各种行为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吸烟与饮酒等,更多的行为还涉及生存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娱乐、工作情况等。同时,当个人做出有关健康行为决定时,往往受到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制约,如工作条件、市场供应、教育水平、经济和环境状况、社会规范和社会习惯等。

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的含义更为广泛,它包括健康教育及能够促进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各项策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不可分割的。为了达到有效的教育,必须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如何改变其行为的,同时也要考虑足以促进或抑制这种学习和改变的社会、文化及环境因素。目前,全世界都普遍关心健康教育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在第十三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健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将得到承认。我们将给予这个领域优先权,这种优先权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而且也是全世界迫切需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