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育:国家大计

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育:国家大计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育乃国之大计当一个人在咀嚼他今天的人生样态与品格时,往往会回过头去从小时候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某种影响中探寻最初的因子或原点。一句话,在现代媒体社会,媒介素养也是各级党和政府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个意义讲,媒体、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媒介素养,不啻为时之必需、国之大计。正基于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2007年4月在浙江传媒学院建立了媒介素养培训研究基地。

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育:国家大计

加强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育乃国之大计

当一个人在咀嚼他今天的人生样态与品格时,往往会回过头去从小时候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某种影响中探寻最初的因子或原点。的确,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品格底色往往是在小时候开始形成的。

当代青少年虽然同他们先辈的青少年时期一样,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教育、成长环境中,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社会对青少年影响的张力空前巨大,以致家庭教育被极度弱化,甚至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也受到挤压,原因在于当今的社会已成为“媒体社会”,媒体几乎占据了孩子们全部的业余时间。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如今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数量比20年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收信息数量的总和还要多。青少年每天都处在媒体提供的信息、形象和观念的包围之中。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和媒体在促进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都互为正数、共做加法,或者说媒体如何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良性补充和拓展,而非相反。要解决这个问题,家庭、学校、媒体与政府都各有责任与担当。

不能否认,媒体的发达、新媒体的日渐普及是一种社会进步。它对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与交流是一种巨大推力,对于人们共享各国的优秀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与平台。相对于以围墙、教室、黑板、课本及自上而下的灌输为特点的学校传统教育方式而言,电视及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生动性、方便性和全时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解构与革命。南京大学姚乐撰文说,他的一些学理工科的朋友对三国日本战国史津津乐道,但却从未读过《三国志》,更未研究过日本战国史。他们的知识均来自有关三国及日本战国史的电子游戏或历史剧。这说明,电子游戏和历史剧对部分青少年发挥了学校历史课应发挥的作用,甚至其效果更生动、更有效。另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成年人把网络妖魔化,谈网色变,企图让孩子拒网络于千里之外。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使用率远低于其他三国。认为“学生阶段疏远网络、回避网络,缺乏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另外,对现代社会而言,传媒业是其健全和充满活力的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中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在日益开明的政治环境下越来越多地着眼于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发表各类的信念与言论,为青少年了解国内外大事、促进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与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营养。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正在主流化,在保障人民的表达权、做社会的瞭望者,促进社会进步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让青少年远离媒体与网络,显然不利于他们全面的成长与人格的成熟,进而不利于国家的持续进步,因为青少年毕竟是国家未来的掌控者。

但也不能否认,媒体是把双刃剑。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既享受着媒体提供的信息、知识、愉悦与便利,同时又受到媒体的挤压甚至劫持;媒体既可以是促进他们精神提升的工具,也可能是控制他们心智的枷锁,或污染他们心灵的毒雾。总之,传媒一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反教育功能。因此,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必须具有合乎规范的媒体素养和职业道德,以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而不能单纯为了收视率发行量和经济效益降格以求,甚至不负责任地宣扬色情、暴力、血腥、金钱、奢靡、唯我之类有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节目和信息。一句话,媒介素养问题已十分突出地摆在了传媒人的面前。

就学校而言,在当今社会媒介化的时代,不能不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一番调适与变革。首先,学校要善于借助媒介的优势和影响,既可以使传媒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如开展远程教育和数字化传媒教学,也可以使优秀的传媒产品成为活的教材。其次,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孩子们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且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既培养孩子们建设性地享用、使用媒体和媒体资源的兴趣和能力,又培养孩子们正确认识、判断、批判乃至抵御不良媒体产品的能力,以及在信息传播中的道德约束能力。一句话,媒介素养教育也已十紧迫地摆在了学校教育的面前。(www.xing528.com)

就政府而言,就像胡锦涛同志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所提出的,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说,在信息全球化及传播全民化的时代,党和政府要善于把媒体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建设性力量和强有力的臂膀,改变过去单纯的“管控”、“封堵”,而调适为一种开放、交流、合作、互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如李长春同志2010年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各级党委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一句话,在现代媒体社会,媒介素养也是各级党和政府的一门必修课。

总之,在当今时代,来自国内外的媒体和信息已无所不在,它不仅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成了社会脉动的一个重要反映,甚至成了国际交流与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将会促进国家的进步及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媒体的失范及政府、学校、家庭对媒体认识、管理、使用和相关教育的失当则会贻害无穷。从这个意义讲,媒体、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媒介素养,不啻为时之必需、国之大计。

正基于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2007年4月在浙江传媒学院建立了媒介素养培训研究基地。基地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目标,不仅先后召开了三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而且进行了二届媒介素养研究课题招标活动。在此基础上,先是出版了《200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现在又推出了由地彭少健和王天德两位教授主编的《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目的都在于推进和繁荣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媒介素养研究水平的提升。

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在当今时代如此重要,但在中国起步较晚。可喜的是,这一工作不仅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而且中国社科院及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大、北师大、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都先后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相关教学专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浙江传媒学院愿和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国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做实做强做大,以惠及媒体与整个社会。

本文系作者为《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彭少健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撰写的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