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重点项目助力科学发展与民生导向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重点项目助力科学发展与民生导向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坚持科学发展,体现民生导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团结广大人民为之共同奋斗。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重点项目助力科学发展与民生导向

第六节 坚持科学发展,体现民生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执政理念,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和新要求。

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康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概念。最早描述小康社会的是孔子。《礼记·礼运》中说:“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的小康社会是被孔子理想化了的社会。《孟子》继而对当时的小康标准做了描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间,可以无饥矣。”他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是一种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源自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也一次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小康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全面阐述今天所讲的小康的丰富内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理想。因此,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非常贴近人民群众的感情,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团结广大人民为之共同奋斗。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就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概括为建设小康社会,1979年他提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1984年又进一步提出小康就是要在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以民生为本,把表述中国百姓家庭生活水准的小康概念延伸扩大到整个社会,把发展战略的基点设定为先解决人民温饱,而后力争生活普遍富裕,以此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八五”计划纲要又增加了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并按人均GDP指标、人均收入指标和综合民生指标3种类型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的小康概念引入到现代化概念中,把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小康社会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在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加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转变发展方式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发展以民生为本的思想,而且把政治民主、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变得更科学、更完整。

自2000年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到2007年实现程度已达到近72.9%,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年均增加1.95个百分点。根据过去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数能够达到90%以上,基本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7]

表2.1 2000—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img3

注:国家统计局资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并在占统治地位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先前各个历史时期更大的生产力。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渐渐不能与它适应,造成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从它产生的那时起,就开始向资产阶级斗争,最后将爆发为公开的革命,建立起和谐新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性要求,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它们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两者都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三、和谐城市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亮点(www.xing528.com)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全国各地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高涨,纷纷根据本地的实际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措施,和谐社会不断开创新局面。特别是国内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在社会和谐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他们从各自城市定位和发展特点出发,在制度上突破、体制上创新、做法上求变,破解了城市建设和管理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北京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提出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把首都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目标,并从经济、文化、环境、服务、法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和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构筑社会和谐的平台基础。2008年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北京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首善之区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广州市提出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把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目前各项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成效初显。广州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一是以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为抓手,进一步增强首善经济实力。广州以内涵提升和创新驱动为抓手,建立健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确立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将广州的发展与珠三角区域的发展统筹起来,打造珠三角城市群。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港澳台的产业合作,打造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贸易金融中心和生态文明圈。

二是以建设宜居“花园城市”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首善形象。以“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总要求统领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紧密衔接,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高标准建设好道路交通和城市公用设施。以实施“花园城市”建设行动纲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好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把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与落实“富民强市”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宜居”的人文环境统一起来,切实为市民提供一个经济繁荣、管理有序、环境优美、道德高尚、情趣健康、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生活家园。深化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中心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认真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坚持不懈推进“平安广州”建设。

【注释】

[1]根据约翰·科迪等学者提出的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制造业比重是指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总商品生产增加值额(农业渔业林业;矿产业;制造业;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胡卫,高桂芳.日本韩国发展战略转变的经验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9(3).

[4]魏后凯.新中国60年区域发展思潮的变革与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9(4).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走向[J].中国发展观察,2010(5).

[5]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2008年)[EB/OL].中国政务信息网(http://www.ccgov.net.cn).

[6]麻志周.我国矿产资源保障问题的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0(4).

[7]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0%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为“完全实现全面小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