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简介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因为屯田、戍边、战乱等原因,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做哈尼梯田的“申遗”工作。边境线一带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处在抗敌的前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简介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美德

一、绝地反击的创业精神

苗族古歌》中这样赞美劳动:“上得坡,下得坡,一家生活才好过;上不得坡,下不得坡,一家老小没吃喝。”“不怕太阳火烧,只要花巾把头包;不怕雨大如倾盆,带起斗笠随它淋。不怕风来不怕雨,不管阴来不管晴,一年360日,天天劳动要出门。”

少数民族因为屯田、戍边、战乱等原因,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如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对人类的生产有着极大的制约。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居住的新疆沙漠面积就有40多万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这里降水量少,水分的土地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苗族、彝族瑶族纳西族等居住的云贵高原,山多石多土少地少,土地保水性极差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勤劳、勇敢、智慧的少数民族人民不是怨天尤人,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以绝地反击的精神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顽强地生存,不断地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艰苦创业的活教材。比如,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培育了牦牛青稞等能在高原生长的动、植物,解决了吃的问题;维吾尔族人民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发明了通过修挖地下渠——坎儿井,引来雪山上的水浇灌土地,从而在沙漠边缘地区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绿洲;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群众在群山上开垦出的稻田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天梯,从山脚直挂山巅云天,千姿百态层次分明,其震撼人心的壮美景色引来了无数的参观者。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做哈尼梯田的“申遗”工作。

二、敬畏自然的环保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神山、圣湖情结,都有对动物树木的崇拜。反对不计代价地毁林开荒,不顾后果地猎杀动物。强调人与自然、动物都是兄弟姐妹,如果不善待它们、不友好相处必然会遭到报应。例如:傣、基诺、哈尼、傈僳、壮、侗等少数民族都有神林、神树崇拜,藏族有神山、神林和神湖的崇拜。这些山林湖泊被禁止砍伐和污染,因此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圣山是现代西双版纳一类重要的生态景观单元,在每个傣族村寨附近均可见到一个有原始森林植被的圣山。在西双版纳,约有400余座这样的圣山,总面积30 000~50 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2.5%。传统上,圣山构成了一类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其中的土地、水源和所有的动植物,借助于神的权威而神圣不可侵犯,采集、狩猎、伐木活动被严格禁止。基诺族延续了传统的刀耕火种,坚持寨神树林不砍、坟林不砍、村寨防风林不砍、水源林不砍、野果树林不砍、路边林不砍,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纳西族也有一整套保护自然环境的规则和禁律。如:不得在水源之地杀生宰兽,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兽于野外,不得随意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滥搞毁林开发,立夏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禁止砍树和狩猎等。

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每当外敌入侵、祖国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中华民族面临危机之时,各民族空前团结,矢志同心,纷纷拿起武器,英勇地抗击侵略者,有许多英雄儿女为此血洒疆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边境地区,往往也是多事地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与进犯总是首先发生在边境。边境线一带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处在抗敌的前哨。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和热血一代又一代地守护国门,抗击外敌。

在明代,日本的大批海盗商人就经常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杀人越货,侵害百姓,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明王朝委任戚继光为将领,进行抗倭。戚继光招募兵员,严格训练,他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骁勇善战。在抗倭斗争中,广西和湖南土司统帅的土家、苗等民族军队,曾建立赫赫战功,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在抗倭斗争中,广西田州的执政首领瓦氏夫人建有大功,她带领“良兵”赶赴前线。“良兵”就是由壮族兵勇组成的广西地方武装,在王江泾会战中奋勇杀敌,战功卓著,留下“花瓦家,能杀寇”的民谣,瓦氏夫人成为壮族抗倭女英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东南沿海横行十几年的倭寇基本被肃清。

1865年,借着新疆南边地区发生民族分裂活动的机会,中亚浩罕汗国派阿古柏入侵我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以武力占领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几乎所有的绿洲,在天山以南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并自封为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1876年清政府命左宗棠出师新疆,新疆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清军,为清军传送消息、充当向导、运送粮食武器,并派子弟直接投入战斗。由于各族人民的支持,清军所向披靡,彻底打败分裂祖国的民族败类,驱逐了沙俄侵略者。

在英帝国主义发动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族人民纷纷投身于反侵略的斗争行列。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在浙江镇海保卫战中,亲临前线指挥,以身殉国,副总督海龄(满族)率军与侵略者巷战而光荣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蒙古族人民踊跃捐献马匹、银两支援前方,并迅速组织骑兵听候调遣;蒙古科尔沁部亲王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于大沽口战役中获得重大胜利。

在西南边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把侵略魔爪伸向西藏,先后两次发动侵略西藏地方的战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肢解出去。藏族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独立承担卫国守土的重任,给予英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英国分割我国神圣领土的阴谋。在江孜保卫战中,藏族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捍卫祖国的土地流尽最后一滴血。

187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云南陇川等地时,当地的景颇、傣、阿昌等族人民和一些土司、山官、头人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抗英斗争,把英国“远征队”打得狼狈不堪,窜回缅甸。

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后向中国广西发动了进攻。中国当时防守广西阵地的主要是黑旗军,还有7个营的正规桂军和滇军,这支军队包含汉、壮、苗、瑶多种民族成分。法军凭借优势装备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但中国军队表现得十分英勇。其后,南部边疆,各族人民继续抗击法军,积极参加冯子材刘永福率领的军队投入反法斗争,并于1885年3月,在中越边境取得镇南关大捷,狠狠打击了法国侵略军。

帝国主义对我国既有刀光剑影的武装进攻,也有明目张胆的思想文化侵略,其中以宗教活动为甚。借助侵略者的武力和不平等条约,西方的传教士首先从沿海和边境地区进入我国。教会对我民众进行思想控制,粗暴地干涉我国内政,挑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罪行激起了各民族人民反教会的斗争。云南洱源一带的白族人民,手持木棍、锄头把为非作歹、强奸妇女的法国传教士杀死;广西壮、汉族人民惩罚了作恶多端的传教士;贵州安龙地区的布依族人民拆毁教堂,驱逐传教士,掀起了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潮。

由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强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在长期斗争中,各民族休戚与共,血肉相连,同生死,共患难,团结的纽带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更见牢固。

居住于新疆北部的土尔扈特原为额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由于不堪准噶尔部的欺凌,便从塔城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但在异国他乡一直受到沙俄的压迫和奴役。这使得他们更加思念家乡,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情感化作了行动,公元1770年,年轻的渥巴锡汗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率领部众3万余户17万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程。他们经过8个月、1万多里的行程,终于历尽艰难险阻,回到故地。当他们到达祖国境内时,幸存下来的只有7万多人。他们以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情系中华、热爱祖国的壮歌。“情系祖国,万里还乡”后,清政府将他们安置在新疆各地,发给牲畜物资,使其安居放牧、开发土地。土尔扈特蒙古部众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辛勤耕牧,共御外敌,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在少数民族地区,老人不是负担、累赘的代名词,而是智慧和权威的向征。邻里发生纠纷,家人闹矛盾,往往是老人来辨是非、断公道。尊老敬老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不能在老人面前抽烟喝酒,不许对老人粗俗无礼,必须为老人养老送终。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许多特别的敬老习俗。

朝鲜族。老人六十寿辰那天,村中各家的主人都要以酒食、衣料等物品相赠,老人端坐堂前,子孙们由长子带领向老人行礼拜寿,接着,乡邻们由一位老者率领向老人贺寿。然后,全村人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哈尼族。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换上新衣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筹备美餐,小伙子们要将小松树栽在庆祝节日的坪场周围,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小松树浇下定根水,这表示青年人祝愿老人们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www.xing528.com)

景颇族。每年初秋时节,都要举办隆重的“敬老会”。一早起来,青年们就打响火枪、放爆竹,争着请村寨里的老人到自家竹楼做客饮酒;到黄昏时分,人们在欢乐的铓锣和木鼓声中跳起“敬老舞”。

布依族。布依族的家族都是分居另住,但即使兄弟分居,也不会忘记赡养父母的义务。在分配财产时,要留出父母的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要转为上坟田,供清明节上坟之用,使子女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壮族。在壮族聚居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会主动与老人打招呼,退让到路边请老人先过去。老人进屋,要请老人坐上座。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

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许多敬老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这样的:“有个瞎眼老妈妈,她有两个儿媳,大儿媳非常富裕,可心肠不好,总觉得老妈妈是个负担。而二媳妇特别穷,但她对老妈妈照料极周到,有好吃的好穿的先想到婆婆。有一次,在出去吃酒席时,她将好吃的菜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回给老妈妈吃,此事感动了神仙,神仙便给二媳妇许多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此事让大媳妇得知后,便把婆婆接去好菜好饭地招待,反把老妈妈胀死了。后来神仙得知后,就叫雷公把大媳妇劈死了。”(贵州大方彝族故事)

五、团结互助的侠义心肠

藏族有许多这方面的谚语:“一个人成不了社会”,一起生活就休戚相关;要“撑帐篷时同撑,掌马掌时同掌”;“邻居死了牦牛也要同愁三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一根羊毛捆不住跳蚤,一把羊毛拧成绳就能捆住狮子”。哈萨克族以乐善好施而著称,他们的格言是:“父母留下的财产,有一半是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你哪怕走一年,也不用带一分钱、一粒粮。”

六、注重人伦的家庭美德

1.孝敬父母

“妻子无论怎样漂亮,丢了可以再找;父母不管怎样丑陋,不能另外寻找。”藏族在吐蕃时代就有这一观念,至今不仅深入民间,而且被奉为孝敬父母的名言。藏族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使父母满意,不留遗憾抱恨;听父母的话则以“父言为主,母言为辅”;要很好侍奉父母,父母健在子女不享有掌管家务之权;敬爱父母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不孝敬父母即如同畜生。同时认为,孝敬父母也不能过分,过分就成为虚伪;父母的吩咐有分歧时,要用心调和;父母言词不对时,就不可照着去做,而且要和颜悦色当面慢慢讲清楚。强调孝就是顺父母之心,使父母幸福安乐,把奉养父母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宗教的影响,认为忤逆的人死后要进地狱受苦受罪,因此必须以“孝”为先。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民族地区很少有遗弃、虐待年老父母的现象。

2.友爱兄弟

藏族视兄弟为同心之人,最好的帮手,最能志同道合的亲人。俗话说:“内部兄弟团结紧,不怕外部格萨兵。”一出藏戏《顿月顿珠》写尽天下生死相依的兄弟真情,每次演出都使观众热泪盈盈,把顿月和顿珠视为兄弟友爱的榜样。在藏族心目里,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能显出兄弟友爱的可贵;反过来,如果兄弟做坏事而不改正,不仅是自己“无故受罪”之根,也是产生生命社稷敌人之源。哥哥要关心、支持与教育弟弟,弟弟要尊哥敬嫂。兄弟团结出黄金。

3.夫妻和睦

吐蕃人勇敢善战,过于眷恋妻子,要受到同伴们的嘲笑。在这种情况下,《礼仪问答》仍倡言:妻子“善良妩媚,应该相爱”,“她无过错,顾虑别人讥笑而弃她,这怎么能行?”藏族家庭以夫妻为中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兴旺的关键,所以都把夫妻和睦作为幸福家庭的一项重要标准。夫妻间不是“举案齐眉”或“相敬如宾”的关系,却也颇有“夫唱妇随”的气氛,并结成同甘共苦的亲密关系。在家庭里,夫妻有合理的分工,各分担着若干权利和义务。一般来说,支差、交换等社会事务由丈夫担负者多;抚育子女、家务劳动由妻子担任者多。但夫妻都要参加主要的生产劳动。若是农业,夫耕妇播兼田间拔草,夫收割妇捆禾;若是牧业,夫从事挖盐、交换,在天气恶劣时放牧,妻担任平时放牧、挤奶、打酥油,等等。这种共同劳动,形成夫妻间平等商量、同心协力的和睦关系。

4.养育子女

子女是家庭的宝贝,父母心里的花蕊。藏族的生育观念是顺其自然,有子无子乃命里注定,生儿生女同样欢喜,一样宠爱,并不因为生下女儿而卑视或虐待之。唯儿女长大后,教育上对儿子要更重视一些,并给予较高的教育。父母的责任就是很好地教育子女,爱护儿子就要令其学文习算、射击习武。对子女的最大馈赠以教以正直无误的正道,给子女留下智慧、公正为上;留下英勇、巧法为上中之下;留下坚定、讲义气为中;留下财物和衣物为下。子女不学好,父母要首先负责。在财产继承上一般由儿子继承,对仍留膝下,已分居或外出的儿子,要分给相等的财物。父母以有出息的子女为莫大的光荣、家庭最殊胜的装饰。俗话说:“母亲有个好儿子,就有了镶金嵌玉的松耳石。”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养育子女,不仅是少数民族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幸福欢乐家庭的显著标志。反之,“无欢乐之家有三:夫妻不和为小事常争吵,是一;兄弟为分财而斗殴,是二;富翁无子,是三。以上之家均无欢乐。”从吐蕃开始,藏族就提出从敦正家庭伦理开始,来实现“大家安宁”的太平之世:“同心协力,不仅眷属和睦,行至何方也相安无事。子与父同心,弟与兄同心,奴与主同心,妻与夫同心,仆与官同心。如此,则公正无误,齐心协力,大家皆得安宁。”把实现伦理道德的后果描述得很生动,成为后人追求的目标。

七、尊师重教的良好习俗

朝鲜族人民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民间有“不论生活多困难,也要孩子把书念”和“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俗谚。东北解放以后,延边朝鲜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多次掀起群众性的办学热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延边已建有中学31所。1952年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也有了相当发展,并且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49年4月1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1958年以后,又先后建立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延边师专等一批高等院校。据1990年调查统计,朝鲜族每千人中的文化人口有822.5人,大大高于全国698.1人和少数民族平均数601人的水平。每千人中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有20人(延边为44人),大大高于全国6人和少数民族平均数4人的水平。

藏族认为知识就是财富。“要求得今生来世的安乐,只能依靠智慧的力量。”并指出学者知识的深浅要通过质询辩难来识别,学者的特点是善于分析研究,明辨智愚善恶,知道取舍,独立思考,改正错误,等等,形成衡量知识的理论深浅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统一标准。强调“知而后行”的知行观,以智慧保卫自己,敌人再多也不怕,“一个人也能战胜一切敌人”。对求知识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方法:“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学习知识”。不仅强调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要善于和聪明者商讨,“别人微小的长处要汲取”;不贪图安逸,“在学习时艰苦备尝”,坚持不懈,勤奋治学。贵州彝族常这样教育子女:“读得书多胜田邱,不耕不种自然收,虫旱洪水无三损,夜晚不怕贼来偷。”

八、恬淡宁静的乐观心态

有人说:21世纪最大的建康就是心理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优越,有的还很艰苦,然而有趣的是,这些穷地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寿星,成了闻名全国的长寿之乡。何以如此?答案很简单,保持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们不与别人争高低、论输赢。面对他人的成功,羡慕而不嫉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