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仫佬族地区的风物特产及土特产品

中国仫佬族地区的风物特产及土特产品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风物特产仫佬族地区山深林密,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农业和经济作物方面的土特产品十分丰富,且主要供外销、出口。用香粳糯制作的年糕、白糍粑、汤圆、五色糯米饭、艾糍粑等种类繁多的食品,既为自己食用,又是送礼之佳物。主要产于县境西北和东北部。罗城沙田柚在1999年全国第六次柚类评比中荣获优质柚类金杯奖。仫佬族地区土特产品,有较长的历史。

中国仫佬族地区的风物特产及土特产品

第五节 风物特产

仫佬族地区山深林密,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农业经济作物方面的土特产品十分丰富,且主要供外销、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护理技术,土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提高。

山野毛葡萄基地

毛葡萄。自古罗城民间就有用毛葡萄土法酿造葡萄酒的习惯,清康熙时罗城知县于成龙在离任时,当地民众用珍藏多年的土酿红葡萄酒相赠,以表深深的爱戴和惜别之情。1928年5月,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在罗城采集野生葡萄标本,并在英、美、德等国刊物发表论文,引起了世界植物学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宁等教授深入罗城考察,证明了野生毛葡萄是广西九万大山的特有植物,定名为罗城毛葡萄。2000年,经法国技术权威机构鉴定,罗城野生毛葡萄酒含有两种独特的物质是其他葡萄酒所没有的。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葡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再生稻。仫佬山乡利用稻孙培育的二茬稻,始于1993年,首期种植护理500余亩。由于再生稻具有投入少、生长周期短、对气候水源要求低、收益好等特点,对水源不足的地方特别适宜,而且这种米品质尤佳,煮饭时米软、松、香,非常可口,故后来发展成为规模种植。1997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种植再生稻面积3.1万亩,有效面积(亩产50公斤以上)2.5万亩,平均亩产195.5公斤,总产488.7万公斤。其中县、乡镇高产示范田0.24万亩,平均亩产258.1公斤;有57亩再生稻亩产达404.1公斤。这个成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领先的,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治区曾组织了100多人的专家和有关领导前来参观、考察、研究,另有柳州、桂林等市县也来学习、取经。

珍珠玉米。产于天河镇阳光充足、日温差较大的狭小山地,且多施农家肥,无农药污染,系“天然绿色食品”。晶莹透明白似珍珠,黏柔甜香,营养丰富,是玉米中之珍品。罗城知县于成龙有过这样的评价:“敢与皓雪斗白,粒粒欲赛珠玉,黏柔而不糊,香干且不腻,欲索餐中精馔,惟觅琳州珍珠。”(罗城古称琳州)珍珠糯玉米现年产5000多吨,畅销区内外。

香粳糯。优质米种,产于海拔较高、峰峦叠翠、丘陵起伏、气候偏寒等自然条件特殊的兼爱乡。香粳糯米质特软,稍嚼即烂,香味浓郁,男女老少无不喜食。用香粳糯制作的年糕、白糍粑、汤圆、五色糯米饭、艾糍粑等种类繁多的食品,既为自己食用,又是送礼之佳物。

依饭奶酒南北朝时,仫佬族人民就开始用牛奶酿酒,以此在依饭节招待亲友,故名。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县民族酒坊沿袭依饭奶酒古老配方,以牛奶、山泉水、野果等为原料,经百花草天然酿制而成。该酒富含人体需要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馥郁奶香中浸透着酒的甘洌,且有护肤养颜之功能。依饭奶酒可与多种饮品搭配混饮,或加冰块,或加冰水,或加热,趣味无穷。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农业产品展销会上,韩国、加拿大分别签订了总价值为5万和8万美元的订购合同,依饭奶酒从此走向了国际市场

生姜。仫佬族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由于山地土质好,品种纯正,所产生姜块大如巴掌,色白如玉脂,纤维少且嫩脆香辣,畅销国内外,是传统出口产品。罗城东门镇还生产一种特异品种“透明大肉香姜”,世所罕见,乃生姜家族中的珍品,其风味独特,令人过口难忘,呈鲜黄色,肉厚味美清香,同时具有清凉解热、治疗感冒发烧等功能,被各地客商争相抢购,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www.xing528.com)

香蒜薹。又名蒜薹,是老蒜的花茎,盛产于东门、四把等仫佬族最为聚居的乡镇。老蒜是一种苗、茎、叶、果均能食用的菜类。蒜苗、蒜薹、蒜头不仅可当菜用,做作料,还可当药用,用以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解毒消炎,据说还可防癌。罗城产的香蒜薹具有质地特别脆嫩、辣味适中、色泽纯正等特点,且上市比全国各地早一两个月,是传统出口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现全县种植大蒜200多公顷,年产蒜薹约400吨、蒜头430余吨,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

天河珠豆。优质黄豆,产于天河镇,因其色泽光亮,颗粒饱满,质地细嫩,圆润如珠而得名。旧志称是300多年来民间食用和出口的主要货物,每年外销万担以上。1949年以后产量有所下降。1987年天河乡珠豆播种面积242公顷,总产量135.3吨。

香菇。主要产于县境西北和东北部。香菇品种齐全,有花菇、冬菇、香信等,其中以花菇最为珍贵,冬菇次之。过去是野生繁殖,现在发展为人工栽培。1963~1982年,全县产香菇202吨,年均10.1吨,多产于宝坛、纳翁两乡,黄金、龙岸、兼爱等乡的山区村屯也有生产。其中黄金乡产的香菇尤为著名,以大小适中、柄短肉厚、气味芳香而闻名海内外,为传统出口珍品。

沙田柚。明朝时就开始种植,主要产于龙岸、黄金、小长安、桥头等乡镇。果实充分成熟为橙黄色,梨形矮颈,果顶中心微凹,有明显的古铜钱印圈,俗称“金钱底”。果大皮薄,果肉软脆,汁多甜蜜,味香,耐藏。罗城沙田柚在1999年全国第六次柚类评比中荣获优质柚类金杯奖。

茶叶。茶地分布于尧人山、五地、平英、庄洞、纳翁、拉郎、耕尧、大竹、龙岸等地。其中尧人山茶最有名气,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历来出口东南亚,1990年有茶园230亩,产量135担。出产地在海拔800米高的青明山西南部峡谷黄土中,土层深厚松软,日光西晒,光照温和,云缠雾绕,雨水均匀,湿度大,气候适宜,夏无酷暑,茶叶味道香醇,清爽可口,系野生茶类,可谓是高山云雾茶。

白蜡。仫佬族地区土特产品,有较长的历史。道光《罗城县志》载:“蜡虫,芒种后以虫似虹虱者,置青细树(状类冬青)虮上。虫食树叶,吐沫沾嫩茎上,代为白蜡。秋取以煮溶滤成蜡。用于制烛入药甚佳。”光绪《天河县志》载:“白蜡,用虫食蜡树,取其粪熬之成饼,每年约数百斤,出北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宝坛乡的拉郎、庄洞、五地、平英,纳翁乡的纳翁、民族等村还有人放养白蜡。1957年后,白蜡虫绝种。

茶油。主要产于宝坛乡,村村皆产茶油,素有“油乡”之称;纳翁乡的产量也较大。乔善乡的大城、古金、古城,怀群镇的果敢,兼爱乡的兼爱、旦兴、大竹、庆安、顶新和甘逢,天河乡的白任、古邦等村也有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罗城县建有3处茶油林基地:天河的白任、肯城茶油基地,面积500余亩;小长安黄泥水库茶油基地,面积920亩;四把镇地门茶油基地,面积2300亩。1981年前,天河肯城、四把地门两基地的茶油林先后被山火烧毁。至1988年,全县有茶油面积4.5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的38年,累计产茶油籽1970吨,年均产量52吨。产量较高的年份是:1959年,产茶油籽173.7吨;1968年,产茶油籽234.8吨;1975年,产茶油籽825吨。

桐油。仫佬族地区的林副土特产品之一,有较长的历史,明代开始人工种植。仫佬族地区的桐油树分布面较广,产量较多的是天河,几乎村村均有种植,其中华张村被誉为“桐油之乡”。依次是兼爱乡的兼爱,怀群的加碗、虾洞、自求,四把乡的集环、棉花、地门,东门乡的三家、大境、燕塘、冲洞、德音、佑洞,桥头等。1949年10月至1985年,罗城县累计产桐油籽31250吨,平均年产893吨。1990年,全县有桐油树面积0.72万亩,比1985年的0.43万亩增加0.29万亩,增长率为6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