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仫佬族的重要人物

古代仫佬族的重要人物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古代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据旧县志、史料和墓碑等记载,宋代至元、明、清,仫佬族在科举仕途、农民起义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古代仫佬族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的是仫佬族,有的是其他民族。潘曼,清代仫佬族人。潘父蕊,明代仫佬族农民起义领袖,罗城县人。

古代仫佬族的重要人物

第一节 古代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据旧县志、史料和墓碑等记载,宋代至元、明、清,仫佬族在科举仕途、农民起义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古代仫佬族的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历代仫佬族科举文人和武将

据《罗城县志》和《天河县志》记载:宋代至元、明、清,罗城、天河两县的科举人才就有260人,其中宋代3人,明代50多人,清代近200人。中举后,有的任知府、知州、知县,有的为学正、训导、教授,还有的为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和维护地方安全的总兵、城守和巡检等。其中有的是仫佬族,有的是其他民族。

史料记载,从洪武到崇祯年间,明代罗城县通过科举为县官者21人,其中中武举后为县官者6人。姚志仁,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丁卯科武举人,官常德府同知;谢文彬,永乐九年丁卯科武举人,官建业县知县;谢谦,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武举人,官宁波府知府;覃恕、罗修,成化四年戊子科武举人,官广东香山县知县、南京华亭县知县;谢伦,成化四年戊子科武举人,官湖广新宁县知县。明代罗城县科举仕途,文科举后为县官者15人:谢政,明代恩贡生,罗城九里村人,官知县;谢继皋,岁贡生,罗城上寨村人,官广东广州府教授;魏士逑,岁贡生,官江南昆山县知县;莫如德,中副榜,罗城梁莫村人,官广东连州知州;吴珍,罗城卢峒村人,中副榜,湖广攸县知县;吴鸣春,中副榜,罗城冲斗村人,官湖广荆门州知州;梁爵,中副榜,罗城梁莫村人,南雄府保昌县知县;欧朝阳,罗城黎山村人,广东海丰县知县。

清代知名人士更多,主要有:

谢庭树,号国耀,清岁贡生,罗城县四把乡新屯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选授平乐府荔浦县学庭,撰有谢姓族谱和字辈诗。

陈贤桢,清岁贡生,罗城县黄金人。官任宁明州学正、太平府教授、崇善县教谕、武宣县教谕、新宁州学正、横州学正。

雷觉人,清代嘉庆年间举人,罗城县四把乡桅杆岭村人。现存《游多吉寺》诗歌一首。

朱照南,清代道光年间举人,罗城县龙岸镇双降村人。诗作较多,著名的是《读于清端公傅有感》,为七字、三十二行长诗,系统评述于成龙的治罗功绩和清正为官的壮丽人生

潘继岳(1826~1902年),清代仫佬族学者,字乔峰,罗城东门镇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岁贡生,咸丰至光绪中叶,在罗城各地辟馆授徒,当地有声誉者,多出其门。今存有《修砌邑鸾墩脚村旁墟路碑记》一篇。

吴肇芳(1859~1911年),清代仫佬族诗人,罗城四把乡大梧村人。他治学严谨,以坚忍的意志和优秀的学业取得贡生。“年二十五以县案入邑庠,二十七岁补廪,三十岁举优。其才名之盛甲于一时,凡亲其言者莫不以大器卜之。无如文章憎命,屡膺乡荐均不中,卒以庚子科(1900年)恩贡终其身。”1907年为罗城知县陈鸿谟的书记。1910年得钦派王大臣验看,以直隶州州判本班试用分发广东。1911年春赴任,卒于途中船上。现存五言八韵《叶公好龙》诗一首和七律诗二首。其堂弟吴肇周为清宣统己酉科拔贡。

罗荫南(1873~1943年),清代仫佬族学者,光绪年间岁贡生,字寿如,罗城黄金乡江口村人。曾任岑溪县政府秘书、罗城县总务科员、罗城县修志委员会委员兼协纂。晚年在罗城黄金、龙岸一带从教。当时地方一些有声望的人家都送子弟到他门下读书。先生教学严谨,深受乡人称赞和敬佩。今存散文《重修黄金寺门墟路并建筑凉亭碑记》一篇;诗作有《登青陵山》《登庵堂山》和《登大罗山》三首。(www.xing528.com)

梁奂轮,清代文官,罗城县龙岸镇人。光绪年间中科举,曾任广西苍梧县训导,官至七品。其家中藏有一块“满汉碑刻”,刻文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字样,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文,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立碑,详细记载了梁奂轮的科举仕途。

李观光,清代仫佬族武将,罗城县江潭村人。同治丁卯科钦赐武举,因剿苗匪有功,钦赐五品蓝翎武举衔。同村同族的还有李兆棠,为清道光丙午科武举,李耀堂为清同治丁卯武举人。

刘达三,清代仫佬族武将,罗城县小长安镇东村东岸屯人。刘达三为清代道光年间诰授武功将军。其长子刘子俊受清廷之命,领兵攻打金陵太平天国,功赏五品蓝翎;其次子刘子洪于1873~1875年,率兵在广西、云南和越南边境抗击法国侵略者。在罗城县小长安镇东村东岸屯旁的凉帽山上立有其纪念功德墓碑。

吴肇家,清代的仫佬族武官,官赏六品,罗城县四把镇大新村人。其家中藏有清代功牌,功牌刻有“勇敢有为”“赏给军功六品顶戴”和“都督府”等字迹,广西都督府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十九日颁发,记载了吴肇家率兵在粤西一带的作战功绩。

二、清代及以前的仫佬族民间英雄人物

稼王,又称“社王”“灶王”,唐宋时期各地仫佬族先民共同塑造的一个不屈不挠、不畏权势、敢于反抗、猛志常在的英雄人物,在民间流传最广、最引人注目。与壮族的“莫一大王”和毛南族“覃三九”一样,都是岭南骆越文化的积淀,反映了古代仫佬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精神。

潘曼,清代仫佬族人。潘曼出身贫苦,当过长工,助人为乐,有勇有谋,困难难不倒他,坏人逃不过他的惩罚,他为人诙谐幽默又刚正不阿,专爱打抱不平,是仫佬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救星,是仫佬族人民聪明才智的化身,深得广大仫佬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潘曼的原型为罗城县东门乡大潘村的潘睨,潘睨(1713~1790年)为清代仫佬族人,享寿77岁,葬于潘村旁的蛮王山脚下,所立墓碑上镌刻“清故潘睨公深老大人之墓”,碑刻上联为“龙迎万古秀”,下联是“虎笑万年新”,横批为“三堂思孝”,对联工整对仗。

潘父蕊,明代仫佬族农民起义领袖,罗城县人。明永乐七年(1409年),潘父蕊在罗城县聚集当地的各族群众,揭竿而起。《柳州府志》记载,义军曾打到柳州、庆远各地。朝廷闻讯急调柳州卫官军前往镇压。官军一到,义军随即退入山区老林。当官军收兵,潘又率各族义军500人打出平地,斗争持续多年。

潘世亮,清代仫佬族农民起义领袖,罗城县人。雍正七年(1729年),潘世亮聚集仫佬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起义,弄得当地官兵疲于奔命,起义持续多年,并影响到后来。

吴裴连,清末仫佬族农民起义领袖,罗城县四把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吴裴连聚集当地各族群众2000余人起义。一路攻占天河县东乡大稔、小稔、拂子、旗鼓等村,地方团绅刘文渊、姚作霖、谢启南集团练攻袭失败,哨弁胡家典、覃光星率团勇赴援,义军始退。另一路义军攻据天河县古波里,地方北团彭含连率团练抵抗,防勇及南团赴援助攻,义军散走。

潘汶,明代仫佬族男寿星,罗城东门镇德音村人。德音村潘姓高祖潘文汉墓碑记载:“吾高祖居柳邑北乡,先由潘汶,次至潘自,自洪武年间,田猎游及北峒,获一鹰,观其山形,相其流泉,迁入北境,立村庄,开垦荒郊田业。因获而安村名得鹰,实为之首举也。自始至今,原命先佬僮记,享一百二十三岁,故于三年,卜葬于村头米山脚之阳,艮山向口,兼丑分金,泉是吉地锺灵,今之居其庄者,百有余户;昔之迁移外境,千又余家。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重立。”墓碑中记载了德音村潘姓仫佬族的由来和发展,及潘汶的寿命和重立祖碑事宜。潘汶寿命123岁,是迄今文献记载最长寿的仫佬族男寿星。

黄氏,清代仫佬族女寿星,罗城县排栅村人。民国版《罗城县志·烈女传》载:黄氏享寿104岁,其子温粟为清光绪岁贡生,官至广西修仁县教谕、百色直隶厅学正;其孙温承宪为清末岁贡生,为桂林府训导。黄氏一家福禄寿,被奉为“贞寿之门牌坊”,是史料记载古代最长寿的仫佬族女寿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