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当代中国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是仫佬族人民的骄傲,是仫佬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包玉堂是当代仫佬族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为仫佬族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为广西文联主席、桂学研究所所长、漓江书画和仫佬族研究领军人物。

当代中国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第三节 当代仫佬族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仫佬族人口不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为216257人,在军政、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都是人才济济。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05年有各类干部近6000人,其中仫佬族257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0.58%;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4356人,其中仫佬族科技人员占40%。他们是仫佬族人民的骄傲,是仫佬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代仫佬族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

一、文化界仫佬族知名人士

刘名涛(1931~1988年),作家、出版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委员,罗城天河镇人。自幼天资聪颖,博学多才。13岁开始写诗,16岁发表散文《秋夜》。1951年,考入广西革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1978年,任广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1987年,任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副编审。编辑出版书籍彩云归》《三国演义纵横谈》《桂林山水传说故事》《仫佬族民间故事》等,著有《刘名涛诗文集》。注重对仫佬族青年人才的培养,许多优秀的仫佬族中青年作家就是在他的培养、扶助下成长起来的。1988年3月11日,因积劳成疾而谢世。

包玉堂(1934~),仫佬族著名作家、诗人,原名包裕堂,笔名山音、尚土,罗城县四把镇人。1953年,在《广西文艺》发表处女叙事长诗《虹》。先后出版诗集《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三》《乡情集》等。1981~1983年,在《广西人民》《漓江》等刊物,发表连环画脚本《火龙袍》《宝猫与仙瓢》《智斗白额虎》和《枫树桥战斗》。主编有“南国诗丛”“繁花诗丛”“芦笛词丛”“刘三姐丛书”和《仫佬族民间故事集》等。其中《走坡诗组》获广西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春色满壮乡》获全国和广西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红水河畔三月三》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包玉堂是当代仫佬族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为仫佬族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潘琦(1944~),仫佬族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城县东门镇上风立屯人。1963年,考入中南民族大学。1967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县、地、自治区党政机关从事宣传、文秘和党政领导工作。出版有《潘琦文集》18卷。《琴心集》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词歌曲《三月三,九月九》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太阳与星星》获全国“广播新歌奖”和政府奖;《人生珍言录》获1992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十分酷爱书法,在师古与创新中融入了新时代的气息,自成一体,具有雄浑豪放、大气磅礴、潇洒劲逸的个人风格。其以唐诗宋词为内容的长卷书法,长达80多米,开创了现代书法创作先河。2009年,创作巨幅长篇诗歌、书法《依饭节赋》,深刻揭示了仫佬族依饭节的思想精髓和丰富内涵。现为广西文联主席、桂学研究所所长、漓江书画和仫佬族研究领军人物。

廖润柏(1958~),国家一级作家,笔名鬼子,罗城天河镇金城村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6年开始小说创作。小说作品有“瓦城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和《一根水做成的绳子》等,刊载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等。近年新作再度以“悲悯”为主题,主题鲜明,内涵深刻,语言活泼。

常剑钧(1955~),国家一级编剧,仫佬族作家,罗城天河镇人。1984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传略收入《中国艺术界名人录》和《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等。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广西剧协主席。1972年以来,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作品数十篇(部)。著有《常剑钧剧作选》,出版诗歌作品集《凤凰的故乡》。在《广西文学》上发表中篇小说《老街》。1980年以后,专攻戏剧文学,是一个多产的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歌王》《哪嗬咿嗬嗨》《大山小村官》《瓦氏夫人》《梦里听竹》《漓江燕》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全国奖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发的文艺“铜鼓奖”。

赖锐民(1940~),仫佬族剧作家。笔名老锐,罗城东门镇人。1956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罗城县文工团演员编导,县文化局副局长。现为罗城县文联专职副主席,二级作家,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通过自学走上文艺创作之路。从1962年在《广西文艺》发表处女作《矿山行》后,先后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曲艺电视剧本、论文等40余篇(部)。曾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专著有《仫佬剧的诞生》,编著《丹凤飞声》,主编罗城县文艺期刊《丹凤》。1986年,与他人合作创编的仫佬戏《潘曼小传》获第二届广西剧展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银奖;1988年创编、1992年完成录制的4集电视连续剧《潘曼》获全国电视艺术“骏马奖”。赖锐民是仫佬族剧和仫佬族电视剧的“开山第一人”,曾被罗城县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胡希琼(1925~2000年),仫佬族学者,笔名以茕,罗城东门镇东西街人。曾任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理事、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学会理事、河池地区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罗城县民族研究学会会长、罗城县文联副主席和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地方志学会会员。从1970年开始,潜心仫佬族历史和文化及地方史志的研究,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合作编著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概况》《仫佬族》《仫佬族的历史和文化》等。参与撰写《红日高照仫佬山乡》《今日的广西少数民族》《广西市县概况》《当代广西教育》《河池地区民族概览》《丹凤飞声》《壮侗语民族论集》等书籍。参与编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和《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等辞书,承担仫佬族部分。合作主编《罗城高中简志》。另在《民族团结》《广西民族研究》《广西地方志》《民族研究学刊》等刊物刊载作品50余篇约10万字。对仫佬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在仫佬族文化界有较大的影响。

潘克蕃(1938~2005年),仫佬族学者,罗城东门乡永安村地卖屯人。1959年毕业于宜山师范,先后在罗城县小学、中学任教,1978年调县教育局工作。1984年任罗城县志办主任,主编《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做了大量编辑、整理和出版工作。著有《仫佬山乡沐朝阳》和《日本侵略军在罗城、天河所犯下的罪行》。对仫佬族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魏升焜(1931~),仫佬族作家。笔名魏魏,广西宜州市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涉及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等。民间故事集有《神刀手潘仔》和《神箭手小三》等。民间文学论文有《略论依饭节的传说》。诗歌有《特级教师速描》《党的永生》和《合影》等。1993年,主编出版《中国潮诗丛》第1集,全套12册。中篇小说集有《痴情女郎》,长篇小说有《飘飘的梦》《昙花恋》和《凤洪传奇》等。戏剧作品有独幕话剧《王杰》,1965年在南宁市公演;彩调剧剧本《姑娘的追求》,由广西电视台拍摄为电视片;儿童剧本《蛇童》,获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儿童剧大戏三等奖。

罗日泽(1945~),作家、新闻工作者,罗城县人。196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70年以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新闻作品、新闻照片,共计1000多篇(幅),其中35篇新闻作品获全国、广西新闻奖。他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中医药优秀宣传工作者。编著有《仫佬族风情》《仫佬族风俗志》《怀群山水传说》等。医学作品有《广西民族医药故事选》和《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等。

龙殿宝(1946~),仫佬族作家,主任编辑,罗城东门横岸村人。历任学校教员,罗城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1991年任广西《河池日报》编辑、副刊部主任、报社编委。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河池学院特聘研究员。合作出版著作有《罗城歌谣集》《罗城故事集》《罗城谚语集》,民间故事集《三界的传说》《仫佬族民间故事选》。合作文学研究专著《仫佬族文学史》,1993年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出版诗集《走在秋的深景里》,出版散文集《凤凰的故乡》《弹铗长歌》。2006年以来,主编的《仫佬族古歌》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西大百科全书》民族分编,撰写仫佬族词条。2009年和谭为宜、蓝柯主编《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建军(1955~),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曾任河池学院党委书记,现任钦州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写文学评论和散文、诗歌、小说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报刊发表大量文艺作品。是多项自治区级、校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负责人。

吴盛枝(1954~),女作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罗城县四把街人。1978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留校任教,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散文有《回龙水》《南国初冬的时候》和《观才龙瀑布》等,描写了仫佬山乡的美丽风景和社会变化。小说有《长长的日子》和《自己的天空》等。合著有《仫佬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仫佬族民间文学》《仫佬族民间故事》《仫佬族民间故事选》等。

何述强(1968~),仫佬族青年作家,广西罗城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长期经营文学民刊《南楼丹霞》,现已出版了61期,经费全部自筹,刊物影响波及省内外,《光明日报》曾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是广西高校文学的一面旗帜。2007年10月调到广西文联工作,任《南方文坛》杂志编辑部主任。近年在《散文天地》《小品文选刊》《广西文学》《岁月》《红豆》《三月三》《阳光之旅》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有多篇文章入选《散文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以及《2004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等多种书籍。任《宜州历史人物》执行主编。

吴老年(1880~1963年),民间戏剧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名吴长松,号年记,晚年人称吴老年。罗城县四把乡大吴村后洞屯人。19岁拜地方泥水师傅兼彩调艺人乔祖旺为师,并加入“喜乐堂”彩调班。先学花旦,后学丑行。一边做工,一边演出。他与当时的潘老扭、刘芳、梁如山同出乔祖旺门下,并称“四大名旦”,所演旦角功夫独具,在宜山一带享有盛名。他嗓音清亮,唱腔善于革新,风格独特,人称“吴腔”。1927年后,当局屡禁彩调,吴因坚持演出,多次被官府关押。后学桂剧,在禁演彩调的地方演出桂剧,也找时机演彩调。1938年日寇轰炸宜山,他仍坚持演出,甚至增加了《送子参军》等抗日剧目。20世纪50年代,参加广西彩调老艺人学习班,传授了许多传统剧目。1954年,任广西文联戏剧部副部长。1958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广西政协委员。1962年,抱病赴南宁参加广西彩调老艺人座谈会,献出珍藏几十年的手抄剧本《白云楼》《追舟》,传授“鸭子戽水”,以及《追舟》中“猴子摸瓜”精彩舞蹈身段。

吴开林(1900~1987年),民间戏剧家,广西宜山县庆远镇人,祖籍罗城县四把乡大吴村刀村屯。15岁开始学彩调,师从地方艺人乔祖旺和唐玉龙,学演花旦、摇旦和老生,后又学丑角,在众多的剧目中所演的烂丑、反丑角色,惟妙惟肖,受到观众的赞誉。21岁时联络附近村屯的艺人组织“和乐堂”彩调班,由仫佬、壮、汉3个民族组成,在宜山、罗城、天河、思恩、柳城、河池等县演出,农闲演出,收获时各自回家务农。1951~1957年,多次参加地方的彩调老艺人训练班,口述了数十个传统剧本,对保存、继承彩调做出较大的贡献。1954年,口述的《三看亲》还被拍摄为电视片播出。他热心授徒,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戏剧演员,广西彩调艺术家罗亮、罗超、韦洁晶、韦秀蓉等都得到他的言传身教。

吴吉扬(1911~1965年),民间戏剧家。又名吴殿福,罗城县四把乡大吴村人。10岁读私塾,16岁考入罗城师范,后辍学务农。善唱山歌,人称“歌王”。1940年,在地方彩调班学艺,善演老生。1941年开始编剧,自编自演《初一拜菩萨》《种田得宝》《老配少》《桃源洞》等,深受仫佬族群众喜爱。1957年,应罗城县文化馆邀请,往四乡传艺。1962年5月,参加广西彩调老艺人座谈会,传授了《无古不成今》《娘害我》《龙凤重逢》《代弟从军》等传统剧目。他教艺认真,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是迄今所知创作彩调剧本最多的仫佬族民间戏剧家。

潘梁国(1943~),仫佬族民间歌唱家,罗城县东门镇德音人。七八岁时便开始学唱仫佬歌。1954年5月4日,柳城县文化馆在古砦乡大岸村举办山歌大赛,有柳城、柳江、融安、融水、罗城等县歌手参加,潘梁国获得冠军。1963年,柳城县古砦乡大户村石尤屯过二月社,进行男女对歌比赛,唱了两天两夜,男方招架不住,于是请潘梁国前去助阵,潘梁国唱了三天三夜,终于战胜了对方。同年,在罗城县小长安乡的双合村地良屯与该屯歌手梁朝宣比赛,以玉米籽记数,唱了两天两夜,梁朝宣得玉米籽三斤七两,潘梁国得玉米籽四斤九两,超过对方一斤二两,获胜。潘梁国传唱的主要是仫佬族的传统民歌,也自行编唱新民歌和演唱现代流行歌曲。潘梁国自编的新民歌有《独儿独女一枝花》《好吃懒做不成人》《绣山河》和《唱龙潭》等,在仫佬族民间影响较大。

任杏生(1954~2005年),仫佬族书法家,罗城县东门镇人。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孔子书画院院士、河池地区书协主席。1981年,任杏生的楷书作品在“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至今共有300余件(篇)书法、美术作品在全国重要书画大赛中入选展出和获奖。其书体由楷入门,有较深的功底,后专研行、草,兼涉隶、篆,尤精草书。书风稳健雅畅,笔法精致,用墨燥润自如,注重书文同气,作品立意新颖。是仫佬族中成就较高的书法家。

潘常欢(1958~),仫佬族画家,别名长欢,笔名常欢。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广西日报》美术编辑、广西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始学国画,后专攻工笔画。作品多取材于仫佬族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经过艺术上的提炼,深刻地揭示了仫佬族人的精神面貌,折射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主要作品有《簸》《启蒙记忆》《歌催月圆》《春到仫佬乡》《旭日》《第一次来信》《漓江月》《秋韵》等。其中《旭日》1987年获“广西少数民族作者画展”三等奖,1989年入选“中国广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在日本展出;《第一次来信》入选“建国四十周年全国画展”,获“广西画展”二等奖。国画《仫佬歌》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壁画《浩气磅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漓江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秋》入选中国美协“首届牡丹杯美术大展”,《第一次来信》入选“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被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获“广西美展”银奖。国画《秋韵》获“广西民族书画大展”银奖。藏书票《锦绣八桂》获“第七届全国藏书票艺术大展”银奖。(www.xing528.com)

二、科技界仫佬族知名人士

廖金福(1945~),建材高级工程师、混凝土专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罗城东门镇大境村人。现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学会会员、中国爱迪生发明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京通铁路大秦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主要负责建材和混凝土的技术工作,曾到巴基斯坦进行工程技术指导。主持研制的“半湿式喷射混凝土工艺”,1989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工法,获铁道部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研究的“STC型喷射混凝土黏稠剂”项目,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组织研究的“八达岭隧道冬季负温环境条件下喷锚支护技术”项目,1997年获铁道部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发明的“重型C80级铁钢石耐蚀泵送混凝土”,处于当今国内外同行的领先水平。发表专业论文有《红外线快速测定水泥标号试验》《掺与不掺附加剂混凝土施工经济技术》《城市地下通道施工技术》《水泥裹沙半湿式喷射混凝土工法》《STC粉状黏稠剂试验与应用综述》《重型C80铁钢石耐蚀泵送混凝土的研究》等50余篇。

梁觉(1936~),地矿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又名梁丙珠,罗城东门镇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校。先后在广西从事石油地质普查、区域地质调查、桂林地热研究。参与编制第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第二代1∶50万《广西地质图》、1∶5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广西地质图集》;参加编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参与李四光主持的“中国构造体系研究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任“广西地质构造体系与主要矿区和地震分布规律研究”分项目负责人。主编1∶50万《广西构造体系图》;主持“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地质构造勘查”“桂林地热资源开发研究”和“桂林温泉调查”等项目研究;代表桂林市政府参与桂林民航机场选址评审。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发表地质科技文章、科普作品有《广西构造体系的划分及特征》《桂北前震旦纪地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退休后担任矿业部门和地方地热勘查技术顾问。

潘国雄(1936~),理学高级工程师,罗城东门镇上风立屯人。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当代仫佬族第一位大学生。1963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支平面晶体管。1964年,参与研究集成电路,承担测试工作。1965年,研制开发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仅比日本晚两三年。1966年,参与研制、生产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所需要的集成电路器件,任门电路测试组负责人。1968年,参与大型高速计算机的新型器件研制。1970年,研制出耿氏(GUNN)器件开关电路,速度达到微微秒(10-12)数量级,达到亿次计算机所要求的器件水平,得到了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肯定。1972年,参与耿氏器件畴雪崩弛豫振荡的研究,为解决大功率晶体管微波器件提供了新途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74年,从事半导体器件的计算模拟研究,在转移电子器件畴雪崩弛豫振荡现象的模拟中,建立了器件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编程运算。1978年在耿氏器件静止畴的计算模拟中,首次发现器件端电压提高到一定值,静止高场畴将转变为动态畴,这一计算结论为实验证实,获中科院科研成果进步奖。其研制、开发的“时空医学诊治软件系统”在解放军总医院、中科院化学所、生态中心、林业大学、电子部六所等单位使用,受到用户好评。先后在《中国科学》《半导体学报》《半导体通讯》《半导体快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和译文数十篇。潘国雄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经常无私地为仫佬山乡的经济文化发展献计献策,为贫困群众和困难学生捐资捐款,体现了一位仫佬族科技工作者的宽阔胸怀和仁慈厚爱,受到仫佬族人民的深情爱戴。

潘观文(1939~),理学高级工程师,罗城东门镇上风立屯人。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先后任职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务院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和柳州市科技局。1980年任广西经济信息中心数程部主任、总工程师。他在高等教学、计算教学及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关于李雅普诺夫定理的一些推广》解决了某一类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问题,被收入许淞庆教授编著的《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一书中。长期从事常微分方程和高次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研究,研究成果有《高次代数方程数值解法的一些技巧》《下山法程序》《解复系数代数方程的改进下山法程序》等。

潘代业(1940~),建筑学高级工程师、企业家,罗城东门镇上风立屯人。1961年,考入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1965年毕业后,先后在广西河池地区建筑公司、广西建筑科学研究所任职。1982年晋升高级工程师,为中国建筑学和中国建筑结构学会会员、广西建筑结构学会秘书长。他在建筑理论和新技术实践上颇有研究和建树,设计作品及研究成果曾获地区、自治区一等奖。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在《建筑结构学报》《混凝土及建筑构造》等刊物刊载。潘代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多次筹资捐款,用于家乡建设和社会的希望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潘国强(1944~),机电高级工程师,罗城东门镇上风立屯人。1964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1968年,在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工作,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现任工厂设备处技术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维修、安装、调试等项工作,先后完成10多项技术革新和近300台各种类型机电设备的大修或改造,产生了很好的生产效益。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功地研制出XLK—20型、XLK—9030型数控螺杆铣床,其中XLK—20型数控螺杆铣床研制项目,经专家鉴定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南京市1987年度微电脑应用成果二等奖。又与江苏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完成了GL—4大型螺纹磨床微机控制系统的研制项目,获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管理进步成果一等奖。

韦仕强(1964~),仫佬族理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罗城桥头镇人。1979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2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后到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所讲学或访问。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被聘为日本电子技术总合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曾参与油脂氢化催化剂的实验室制备和中试的研制工作,以菜油和豆油为原料生产代可可脂(巧克力主要原料)的催化剂,1989年经中科院专家鉴定,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入“八五”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在同步辐射XAFS实验、数据分析程序和模拟结构参数计算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缩小与国际研究水平差距”的步伐,是该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三、医药卫生界仫佬族知名人士

潘李珍,女,生物细胞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宜州市人。1956年,考入江西农学院兽医系。在首都医科大学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担任细胞学研究生导师。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奖。1988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9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热带病病原体外培养》等,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吴联元(1936~),眼科专家,罗城县四把镇人。历任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眼科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广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柳州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1974~1996年,在柳州市眼科医院为各族群众治疗眼病达30多万人次,为青光眼、白内障等患者进行手术3000多例,使2000多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健康报》《中国红十字会报》《柳州日报》、新华通讯社等都报道过他的事迹。发表《拔牙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柳州市29对配偶58例盲人调查报告》《人工晶体植入术》《广西仫佬族苗族红绿色盲发病率的调查》等论文。其中《广西仫佬族苗族红绿色盲发病率的调查》被我国遗传学会主任委员胡诞宁教授称为“提出了我国仫佬族、苗族色盲发病率的可靠数据,为反对近亲结婚,防止色盲、聋哑等先天性遗传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健祥(1937~),女,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广西宜州市庆远镇人。专长妇科与其他疑难病症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论文有《胎教》《孕妇必读》和《幸福的婚姻》等,其中《胎教》填补了广西医学界的一项空白,另在《广西医学》发表妇科医学文章10余篇。

龙光辉(1940~),当代仫佬族中草药专家,罗城东门镇横岸村人。1957年,考入罗城县卫校,后在罗城县中医院工作,任中医门诊部主任、内科主治医师,退休后开办私人中医诊所。曾师从地方名师朱凤楼先生,继承民族医学遗产。在医务工作中,他注重搜集民间中草药。40多年来,足迹遍布罗城、宜州、柳州、象州等县市,结识了数百名民间郎中,搜集民间秘方、验方和偏方达3000余条,民间中草药4000余种,记录的药材、药方文字资料达30余万字。整理、筛选出常用草药验方、偏方、单方共500余条,其中运用本地草药300多种,有仫佬族“中草药大王”之美誉。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把祖国医药、民族医药和现代医药有机结合,以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指导临床医疗,取得显著成效。发表医学论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间草药良方373例调查报告》等。

四、仫佬族军政干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知名人士

潘宜(1960~1981年),解放军“英雄电话兵”,革命烈士,罗城东门镇风梧村上风立屯人。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积极参加民兵、通信兵活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参加了著名的法卡山战役。战前向党支部交了入党申请书,3次写决心书,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战斗,还和全班战士向连队写了请战书,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1981年5月5日,法卡山战斗打响,他和战士刘肖能均属三团侦察队,负责520高地至浦云德的通讯线路。5月10日,他先后14次冒着炮火,接通线路;当天下午,他以负伤之躯爬至电话线断头处,两手抓住断线两头,以身导电,保证了线路的畅通。在以身导电时,被炮弹击中头部和胸部,光荣牺牲,时年21岁。当战友赶到时,他仍一手抓着线头,一手握着剪线钳。战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英雄电话兵”称号。

张龙显(1918~),仫佬族优秀县长,四把镇石门村良谢屯人。1930年11月16日,李明瑞、张云逸、邓小平带领的红七军,在罗城四把佛子坳与桂系军阀覃连芳师激战,年仅12岁的张龙显与小伙伴们躲在山坳,目睹了战斗,如今是四把佛子坳之战唯一的见证者。1951年1月,张龙显光荣入党。1952年8月,到中南民族学院学习两年,获中专文凭。1956年12月,在罗城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长,成为罗城第一任仫佬族县长,后连任至1965年7月。1958年10月23日,邓小平、杨尚昆等到罗城视察,和张龙显亲切握手并合影。1959年,张龙显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参观团中的仫佬族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他一生与红色政权有缘,并最早提出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罗城县目前最长寿的县长。

银景生(1952~),仫佬族社会活动家,罗城东门镇人。197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力系发配电专业,任罗城水电局供电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局长兼供电所所长等职。与人合作先后设计施工建成罗城县城110kV变电站,及东门、四把、天河、龙岸、小长安、寺门等六座35kV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为罗城工农业发展和城乡用电提供可靠的能源基础。1990~ 1992年4月,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1992年4月~1998年10月,任自治县县长、县委书记;1997~2002年,当选全国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职期间主持建设有县城环城路,罗城至宜州、东门至小长安、东门至天河、东门至东冲、东门至桥头等县乡公路,及城镇改造、罗城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在工农业现代化方面主持建设罗城糖厂日榨3000吨的技改工程,建设宝坛水电站、沙田柚基地、山野葡萄基地和全县造林灭荒达标等重大富县利民建设项目,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至今,任河池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长。发表论文《对发展河池旅游产业的思考》《河池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考与实施》和《围绕河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价格工作新局面》。

银应敖(1935~),全国劳动模范,罗城县人。曾作为童工下井挖煤、背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仫佬族煤矿工人。银应敖对仫佬山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扩大开采罗城县的煤矿,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几条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设机械化的矿井;增加技术工人的比例;连接西津电网,以解决电力不足的矛盾;修通岔罗铁路,以保证煤炭和其他物资的运输;等等。这些建议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采纳,在1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即投资1.3亿元,修建了岔罗铁路,建设10余个机械化采煤矿井,接通西津电网。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的投资在当时的广西是罕见的。这三大工程的竣工投产为仫佬山乡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潘克秋(1947~),全国劳动模范,罗城人。曾在柳州农业技术学校学习畜牧专业,1970年,在罗城九龙煤矿工作。1977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8年,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

陈国芳(1975~),女,体育运动健将,罗城东门镇人。原在罗城业余体校学习、训练。1984年,进河池地区业余体育学校学习;1986年,入广西跳水集训队集训;1989年,入国家跳水队集训。在1987年湖北省黄石市全国少年跳水比赛、1988年江西省南昌市全国少年跳水比赛中,均获女子组1米跳板第一名。1989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获女子少年组1米跳板、3米跳板的第一名。1990年1月,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跳水邀请赛中,获少年组1米跳板第四名;同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跳水邀请赛中,获少年女子组1米跳板第五名;同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跳水邀请赛中,获女子组1米跳板第三名,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廖忠玉(1965~),女,优秀乡镇企业家。1981年,任东门镇永安村妇女主任兼团支部书记。1989年下海经商,足迹踏遍国内外,新华社等重要媒体以《仫佬女商闯四方》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1999年,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3年,筹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玉制丝有限责任公司和宜州市宏翔制丝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带领仫佬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曾任罗城县政协委员和河池市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1988年,出席第六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被河池市妇联授予“十大巾帼女杰”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河池市十大优秀青年”和“广西优秀乡镇企业家”;2004年,被评为河池市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当选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是仫佬族人民的优秀女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