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学研结合:工科院校优质办学解读

产学研结合:工科院校优质办学解读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产学研结合应该是全方位辐射的,学校的教育、科研以及二级学院要逐步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组建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是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行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多年的实践证实,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特别对工科院校来说,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工科院校优质办学解读

一所高校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打响自己的品牌,要赶超国际一流水平,并不在于是综合性的,还是单科性的,也不在于学校规模的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有鲜明的特色。我们认为,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其鲜明的特色就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思路,值得认真探索。

一、把“产学研结合”融入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打破“封闭”状态,必须“走出小天地,面向大市场”,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学校发展需要投入,但是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学校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把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产学研结合”融入到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这是为实践逐步证明的有效途径。高校在这一结合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资产、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强势财力等来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1.在办学模式上要大胆探索

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工科院校。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即与企业联系紧密,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认为把教育、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应该成为学校的“亮点”,通过扬长避短,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来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基于这种思路,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既在对外开放中寻求社会支持,又在对外开放中明确社会需求,并以此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几年来,学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先后与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多种对象、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联合共建与产学研结合体系。学校实现了由中央(国家教育部)、地方(上海市)、行业(中国石化集团)共建共管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多渠道办学新模式。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由各大企业领导人为主组成的董事会,参与决策学校的发展、建设以及教育、科研等重大事宜。这种办学新模式的建立就是把“产学研结合”融入在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由此也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吸纳了社会的许多资金支持办学,而且对学校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

2.在内部机制和体制改革中要广开思路

坚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华东理工大学强学校之业的根本方针。学校在对外开拓中不断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深化办学模式的改革,依托行业背景,瞄准企业的人才和生产需要,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加速联合办学的步伐。而且产学研结合应该是全方位辐射的,学校的教育、科研以及二级学院要逐步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同时,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包括后勤、校产、人事等也应该不断对外开拓,与企业、研究机构结成联合体。

(1)转换机制,加速实现后勤社会化。学校后勤必须以校内行业为单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竞争力的后勤经济实体,并逐步与学校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后勤社会化。后勤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将后勤企业化或与社会企业相结合。目前,在这个结合和转化过程中,后勤功能承担者的转移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在资产上与学校分离或转移则有一定的难度,仅靠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很难完善,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及管理等都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转换机制,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通过以社会融资的方法,进行市场运作。产学研结合就是一个有效手段,从而达到具有社会化意义的规模经营、参与竞争、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

(2)规范分离,促进校办产业良性发展。校办产业是中国高校的特色。目前,高校产业中校企不分、权责不明等是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加入WTO后,高校产业又将受到国外企业的极大冲击。因此,校办产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只有这样,高校产业的技术优势才可以充分发挥,才能使不断创新的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社会。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法就是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结合,在校区外建立独立的“产业园区”,把高校企业从学校校园中规范地分离出去。

(3)结构调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聘请科学院、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来校兼课,结合前沿的课题和技术组织教学,对于学生开拓思路、广开眼界有很大的帮助;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课,结合生产实践组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极有益处。同时,学校还可以派教师去社会挂职、去企业兼职,对于教师调整知识结构,充实实践知识,丰富今后的教学内容也会有很大好处。组建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是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行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产学研结合是适应教育创新要求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产学研结合是由学校与社会或与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效结合的一种教育方法或途径。多年的实践证实,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特别对工科院校来说,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与补充,是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就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实践也已证明,产学研结合实施教育,通过社会或企业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了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很显然,产学研结合体现在教育上,必须要实现教育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使学校教育功能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才会建立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地,才会更乐意接受学生,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要使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更广泛地推广和运作,就必须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而且要得到社会、企业的基本认同,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行政调控、政策导向,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有效操作,学校的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的保证等等,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三、我校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思路和对策

近几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坚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外拆围墙,内拆篱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激活存量资产,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开辟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校不断开拓创新,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各种新机制。(www.xing528.com)

(1)合股经营,强化“工程中心”的孵化和产业化功能。学校目前有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工程中心的组建和成果产业化均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投入的有限责任公司。

(2)融资降险,加速高新技术的中试、放大及产业化进程。为解决学校高新技术项目中试、放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加速产业化进程,从中试开始阶段学校便成立由学校、生产企业和用户共同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把各方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取得很好效果。

(3)引凤筑巢,扶助企业建立校内科研基地。引强势企业的“凤”,在学校“筑巢”,创办专项研究基地,将企业开发资金与学校的开发力量、研究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学校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模式。

(4)借鸡生蛋,鼓励科技人才创办校外科研基地。打破围墙,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去,在企业创办联合研究所,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另一种尝试。学校同苏州第四制药厂签订了“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第四制药厂基因工程联合研究室(所)”协议,该研究所建立在苏州第四制药厂内,总计投资400多万元,除了专门研究与该企业有关的技术外,还积极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5)深化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增强学校的科技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学校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实行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立项、中试转化、产业”“三段式”一条龙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其技术开发、工程放大、工程设计和市场营销四大功能。

(6)开拓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多元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和开拓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学院、学校与企业的多元交流与合作渠道,这种交流与合作贯穿于”立项、中试转化、产业”的全过程,体现在项目、人才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特别要促使企业改变被动接受成果的现状,主动提出课题,主动要求学校攻关。

(7)构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体制。吸引投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的创新度、成熟度,降低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风险,并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这方面,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日前,正在同金融界、企业界进行洽谈,开拓学校高新技术中试、产业化的投融资渠道,构建相应的投融资体制,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8)实施“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工程。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中,学校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利益,鼓励和倡导以科技成果发明人为核心,创办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将个人、学校、企业利益以股权形式结合起来,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利益。

四、产学研结合需要政府的扶持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体制尚不完善,许多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都处于正在向市场经济方向的过渡阶段,因此实现两者结合的难度很大,只有把双方的观念、体制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去寻找新的突破口,教育和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才能有效结合。而政府在促进教育科技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产学研结合不能仅仅靠“自由恋爱”,有些要变成政府行为,即政府要做“红娘”。特别在早期的结合中,政府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且还要支持、推动和促进。其次是政策上的调控,如全面规划、制订和推行有关产业政策,组织协调各项重要环节和有关工作,创造条件促进科学研究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等等。

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尽管隶属关系不同,但由于产学研三方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和目标,这就为政府的指导、统筹和协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府的作用主要应表现在:计划导向、人才政策导向、税收扶持、信贷扶持、财政扶持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对于具体的合作过程,政府应尽量放手、少管,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三方的积极性,以利其增强风险意识和竞争观念。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面向新世纪、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颖的办学体制,也是高校加强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有效途径。把产学研结合融入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对于筹措办学资金,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科技的创新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政府作为高校的举办者,应极力促成这种结合,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注释】

[1]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2001年12期,pp1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