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21世纪科学难题与中国科技史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21世纪科学难题与中国科技史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编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内容简介:本书虽然不是一部当代科学成果大全,却是前瞻21世纪未来科学发展难题的一部有创意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年版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巨著,它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21世纪科学难题与中国科技史

科学技术智慧结晶】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编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内容简介:本书虽然不是一部当代科学成果大全,却是前瞻21世纪未来科学发展难题的一部有创意的著作。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问题”的魅力。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的科学家们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描绘了未来21世纪科学发展的蓝图,它们像航标,为科学的探索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参照,它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宇宙的本源和宇宙的演化,也涉及生命的结构和它的遗传与发育,涉及脑和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涉及物质结构和它的最本质的科学问题。解答世界难题是本事,能提出世界难题也是本事。这是一部使人激动的书,是一个有教养中国人值得一翻的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年版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巨著,它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全书共分7卷,内容包括我国有历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本书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第一,在全球视野中对中国科学技术历史的考察;第二,最大限度地搜集了中文文献资料。因为这部著作,李约瑟的名字逐渐为每一个真正关注中国的人所熟知,所赞颂。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内容简介:本书是20世纪世界上研究科学史的著名专著。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须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此书出版以后,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贝尔纳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伦敦大学的教授。人们过去总是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于是,就有人要求停止科学研究。面对这些批评,科学家们自己也不得不开始考虑他们所做的工作同周围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有何关系。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当时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能起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本“科学学”的奠基之作。这本1939年出版的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深入全面地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会有一定的作用。

◆《院士思维》

卢嘉锡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内容简介:大量事实证明,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确实堪称近现代科技工作者的灵魂,犹如科学宏观研究的望远镜和微观研究的显微镜一样重要。本书的宗旨,就在于系统地挖掘、整理我国两院院士在长期的科技实践中闪烁出的思维之光,为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一些智力资源,书中所涉及的院士囊括了医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以每位院士从事科学研究之前,家庭、学校留学经历或某些特殊环境对其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的影响为铺垫;以每位院士在科研活动中,原始的、具体的思维方法为中心内容,以每位院士对本学科研究现状的分析、发展前景的展望等为思维指向,构成完整的院士思维,且均以院士的肖像和简介开篇。阅读此书,也许并不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院士,但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你的潜能智慧的挖掘是大有裨益的。

◆《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www.xing528.com)

[美]托马斯巴斯著,李尧、张志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11位在不同领域活跃于研究前沿的当代科学家的访谈记录,其中有艾滋病毒的发现者,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直率的发问和睿智的回答令每一位科学家的人格和志趣跃然纸上,从中也可了解到关系人类未来的重大发现和成果,让我们共享与科学对话的奇妙世界。

◆《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美]戴森著,邱显正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内容简介:作者是量子电动力学的第一代巨擘戴森。本书是他从事科学工作50年以来的回忆,他把科学生活比做个人灵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动地记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如欧本海默、费曼、泰勒等人的风范与成就,原子炉、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发历程与争议,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前途有深刻的反思。

◆《科学研究的艺术

张巨青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内容简介:按照通常的说法,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和艺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使不是水火不容,也是井水河水。但是,真善美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事实上,科学同样有对美的追求,科学研究也如艺术创作,在艺术性的享受中探求真理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而艺术同样要求真,甚至有很多艺术家对真的热爱要甚于对美的热爱。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寻求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某种平衡。

◆《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

阎康年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内容简介:全书基于第一手材料,系统介绍了曾经贡献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近120年的发展足迹,剖析了它在人才、管理、学风、传统、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实验室建设、创新工程都有借鉴意义。本书体现了原创科普加强人文性,将学术研究成果融会其中的努力,值得肯定。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英]W. C. 丹皮尔著,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通过仔细考察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牛顿时代,一直到18、19世纪主要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起源、发展和成就,指出科学可以超出自身的领域而对其他思想领域如伦理学、艺术和哲学以及宗教领域的一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实际上,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世世代代努力了解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故事的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和科学的同一到文艺复兴以后两者的分道扬镳,科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对哲学、宗教的解释和深化,并不断赋予他们新的意义。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了解科学的历史和发展的人文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

本篇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入手,对古今中外文学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通过文学审美、文学常识介绍、百本优秀书目推介,使读者在文学知识、文学修养等方面均能够有较大的收获,进而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人类文化的丰硕成果,促进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