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如何欣赏音乐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如何欣赏音乐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欣赏音乐音乐是用于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它也是一种时间艺术。现代医学界甚至开设音乐门诊,利用听音乐来治疗疾病。他的音乐是超国界的,融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和德国音乐风格于一炉。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音乐名人

◆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是用于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它也是一种时间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比如在抗战时期,当人们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歌曲时,能激发战士奋勇杀敌;再如你工作了一天很劳累,若打开录音机欣赏一首欢乐而优美的乐曲,立即会使心情放松下来,使疲劳减去几分;当你在工作时和别人发生争吵,或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听完一首轻松优美的乐曲,也许会使你的烦恼情绪得到转移,产生几分快感。现代医学界甚至开设音乐门诊,利用听音乐来治疗疾病。那么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来分析、评价音乐作品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辨别。

一、要抓住音乐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所表达的内容

音乐作品是需要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作品内容的,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也像诗人用文字、画家用线条和色彩创造艺术一样。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和评价音乐时,首先需要了解作曲家的意图,从他们的作品中听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和内容。一般来说,声乐作品借助于歌曲比较好理解,器乐作品就需要我们动脑筋想一想,用心来理解。

二、掌握一些音乐表现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音乐

这里主要指用心记忆一些音色,如是声乐还是器乐,独唱还是合唱,独奏还是合奏等。

三、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内在联系

听多了、记多了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掌握乐曲的风格了,尤其是有明显特点的作品,甚至一听曲名或唱词便可知晓。比如,藏族风格的《金珠玛米赞》《依拉强巴若若》《亚拉梭》,蒙古族风格的《牧歌》《赞歌》,山西风格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西班牙风格的《包列罗舞曲》,巴哈风格,贝多芬风格,肖邦风格等。但要了解作品的内在联系就较困难了,这不但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还需要在欣赏作品时细心去听、去感受,好作品是永垂不朽的,是非常讲究作曲技法的。

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是指巴罗克时期音乐之后,浪漫乐派音乐之前这一时期的音乐,大致时间为1750~1830年。在这期间专业作曲家写出并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的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他们的音乐风格为调性鲜明、曲式完美、多声部配置协和、对位技法高超,给人以典雅的感觉。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音乐里程碑的大师。

◆海顿

海顿(1732~1809年),奥地利著名作曲家。他出身贫苦,从小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29岁的他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当乐长,这期间他写出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老公爵死后,海顿两次旅行英国伦敦,写出12部优秀的《伦敦交响乐》,名震欧洲。是海顿把交响乐曲固定为4个乐章,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海顿的作品旋律丰富,有着淳朴开朗的民间气息,他一生中写出大量作品,以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最为著名。

◆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家。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叫萨尔斯堡的山城,其父是著名小提琴家,他自幼就表现出了超人的音乐天才,3岁弹琴,5岁作曲。他的姐姐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的父亲看出儿子的天才后,便带领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在欧洲旅行演出,先后到过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10年的旅行生活,使莫扎特获得了很大成功,以神童誉满欧洲。在演出中,莫扎特可以按观众提出的条件用布蒙住键盘,在钢琴上演奏;没有练习,便在钢琴上试奏技术很难的乐曲;根据观众当场给出的低音即兴作曲演奏;为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即兴伴奏;四五个小时的音乐会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10年的旅行演出,莫扎特身心经受了不胜负担的沉重劳动,劳累和疾病对莫扎特有很大的打击,但也使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发展,他结识了好多音乐家,接触到异国音乐。结束了旅行生活,莫扎特在家乡大主教的苛刻专横下弹琴、作曲,受其摆布,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作品。25岁与大主教决裂,开始了经济上更艰难的自由作曲生涯。26岁和韦柏的堂妹康丝丹釆结婚。29岁曾和海顿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海顿称赞莫扎特:“我深知他是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30岁时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上演,反响强烈,连续演出9场。31岁时接待了贝多芬的来访,并写出了著名的《G大调小夜曲》。32岁完成著名的《朱彼得交响乐》。1791年抱病指挥他的歌剧《魔笛》演出,并受一位隐名人的委托写《安魂曲》未能完成,于当年12月5日逝世于维也纳,享年35岁。他的葬礼与另外几个同死去的人一起举行,十分简陋、草率,墓址至今不知何处。

莫扎特才智宏大、通博,甚至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他的作品一半来自于学习,一半来自于自身优势。他的音乐是超国界的,融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和德国音乐风格于一炉。他的作品多到惊人程度,由克歇尔编号总计569页之多,其中歌剧22部、交响乐49部,创作体裁涉及音乐的各种形式,他为歌剧和交响乐创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最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德国波恩,爷爷是宫廷乐队乐长,父亲是合唱队歌手。贝多芬5岁跟父亲学钢琴,11岁时可以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并能作曲,22岁移居维也纳。他一生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的顶峰期在33~43岁。这10年内他创作了著名的《第三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埃格蒙特序曲》、钢琴奏鸣曲《热情》等,这些作品可以归人世界艺术文化的伟大成果之列。贝多芬46岁耳朵已经全聋,晚年生活的折磨使贝多芬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不佳,死时无一位亲人在身边,一位青年音乐家给他合上了眼睛。1827年3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送葬大浪潮,当时维也纳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2万多人护送了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若你站在他的墓碑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这样的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乐》写于1808年,是他38岁时所作,这是一部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交响乐,全曲共由4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主要表现“命运”和对“命运”的反抗。用奏鸣曲写成。

第二乐章,音乐抒情刚劲,仿佛是战斗间隙严肃的思考和力量的积蓄,从中不时能听到近似法国大革命音乐的雄壮号角声。用二重变奏曲式写成。

第三乐章,表达了英雄战胜命运的最后一次拼搏,诙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第四乐章,表现通过艰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是一首豪迈的胜利进行曲,以雄壮嘹亮的号角和热烈欢腾的欢庆歌舞,表达了人们的喜悦。

贝多芬的这部《第五命运交响乐》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的交响乐,恩格斯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给他妹妹的信中写道:“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首壮丽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是他的交响乐的伟大成就和总结,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从黑暗到光明”的思想境界及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贝多芬一生中从不间断阅读文学家席勒的作品,其中尤以《欢乐颂》给他的印象最深。他还在19岁时就起意用音乐来表现《欢乐颂》,但一直到1822年他52岁时,应伦敦爱乐协会的邀请,才正式开始写作,2年后完成,在维也纳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当时贝多芬的两耳已全聋,他只有通过观众们的狂热表现,来窥测人们的激动。

◆浪漫乐派

浪漫乐派音乐是指1830~1900年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浪漫派作曲家们非常重视音乐主题的对比,以及情感和形象的表述,对作品的形成和结构较少重视。在一些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常常能够看出次级曲式的扩张发展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时期无论是钢琴作品还是交响音乐,都表现出一种热情与奔放。代表浪漫派的作曲家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柴可夫斯基柏辽兹等人。由于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音乐作品,为钢琴家和指挥家们充实了丰富的演出曲目。同时,这一时期管弦乐法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首创艺术歌曲,一生中写出600多首优秀歌曲,所以人称“歌曲之王”。出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的一个平民家庭里,其父是一位小学教员。舒伯特从小就跟哥哥学钢琴,跟父亲学小提琴,11岁考入教堂合唱团寄宿学校,并担任学校的第一小提琴手兼作曲。这期间舒伯特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交响乐和许多声乐器乐作品,初露才华,由于家境贫寒,他曾自叹道:“如果有钱买纸,我可以天天作曲。”16岁为了减轻父亲的经济负担,他被迫离开该校到父亲所在学校担任助教。18岁他的著名艺术歌曲《魔王》问世。19岁放弃教学,专门从事作曲。22岁著名的A大调《鳟鱼》五重奏问世。25岁写出了他的《未完成第八交响乐》,并在这一年他去拜访了贝多芬。贝多芬得病期间,看过几首舒伯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伯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由于穷愁潦倒,舒伯特于1828年11月19日逝世于维也纳,享年31岁。亲友们按照他的临终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题词“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后来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重新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欧洲第一代浪漫主义作曲家。人们称他为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短短的一生写了大约1500首音乐作品,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有许多作品,在他去世后几十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柏辽兹

柏辽兹(1803~1869年),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出生于法国的科特安圣德里,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柏辽兹12岁初学和声,开始作曲,并玩弄长笛竖琴等乐器,后来学吉他,从未学过钢琴。17岁在父亲指导下学医,18岁被送往巴黎医科学校学习。这期间出自个人爱好找私人老师学习作曲,23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雷哈和勒絮。27岁被初恋的女友爱尔兰歌唱家史密森拒绝,愤怒创作了《幻想交响曲》。32岁担任《政治日报》评论员。41岁他的《乐器法》一书出版。此后柏辽兹便旅行欧洲各国担任指挥和演奏自己的作品。64岁时他的儿子逝世,这对他有很大打击,他于1869年病逝于法国巴黎,享年65岁。柏辽兹是法国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造了“情节”与“过程”联系的新型的标题音乐,这就为贝多芬以后交响乐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大大地扩展了交响乐艺术的表现范围。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1809~1847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出生于德国汉堡,其父是银行家,其母当时以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4岁时便在母亲教导下学习钢琴,9岁时作为“神童”钢琴家登台公演,同时兼学作曲。14岁写出不少作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演出。17岁写出了著名的E大调《仲夏夜之梦》管弦乐序曲。25岁著名的钢琴曲集《无言歌》第1集发表。此后又陆续发表6集《无言歌》。26岁迁居莱比锡,28岁结婚,29岁着手著名的《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33岁应普鲁士王的邀请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配乐。同年与舒曼一同创办德国第一家莱比锡音乐学院,次年学院开学,门德尔松任院长,教授钢琴和作曲课,舒曼任副院长,这是门德尔松的一桩辉煌业绩,此后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35岁完成闻名世界的《红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在索顿首次公演。1847年,由于创作、指挥演出、办学劳累过度,更重要的是他的姐姐去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5月从瑞士访问回国,一病不起,11月逝世于莱比锡,享年38岁。门德尔松一生写了大量的管弦乐曲、协奏曲、合唱、清唱剧、室内乐、钢琴曲、人声与钢琴、管风琴曲、歌剧,为一些戏剧配乐,人们称他是出类拔萃的钢琴家、超群绝伦的管风琴家,善于启发别人的指挥家,是一位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由于他的家庭富有、处境优越、生活安逸,从来没有遭遇过为生计而奋斗的困难,也不必为谋求职业而烦恼,生活道路幸运,所以他的作品一般表达安详思想,反映生活明朗的一面。他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选择城市生活风俗。其作曲技艺精湛、含蓄、凝练,配器别具一格,旋律清新,获得了人们极高的评价。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结合,所以充满了风雅的诗意,他把幻想与大自然的光明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的作品成功之处和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肖邦

肖邦(1810~1849年),波兰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村庄。其父是法国人,后迁入波兰,是一位教师,母亲是波兰人。肖邦6岁学习钢琴,7岁作曲,8岁公开演奏,而后以“神童”的身份常被华沙贵族邀请进行演奏。15岁时,前往波兰参加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听了肖邦演奏后曾赐给他一枚钻石戒指,所以肖邦少年时期是比较幸运的。肖邦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为正式生,在校时他的老师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曾对他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19岁离校,20岁前往法国深造,在法国肖邦交往了好多作曲家,对他有高度的评价。当伟大的作曲家舒曼听他演奏和看过他的作品后曾说:“先生们,脱帽敬礼吧!出现了一位新的天才。”27岁肖邦和比他大6岁的法国小说家结婚,10年后分离,37岁患喉结核病,于1849年4月17日逝世于法国巴黎,享年39岁。肖邦一生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肖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领域里,不仅写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品,而且在艺术性上也更发挥了钢琴的乐队性交响效果和宏大气势。他的作品继承发展了古典乐派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乐派音乐天地,对后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及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同时由于他的作品感情丰富,又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对他有“爱国主义音乐家”“钢琴诗人”的美称。

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年),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匈牙利的雷定,其父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家。李斯特6岁开始学钢琴,9岁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12岁到维也纳求学于沙里埃利和车尔尼,后来又到法国学习,然后居住法国。16岁会见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先后曾到德、俄、法、英、意等11个国家进行旅行、演出、教学活动,多次为灾区难民主演募捐,29岁在贝多芬的家乡为建立贝多芬纪念基金义演。35岁被人们称为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37岁任威玛大公爵的乐长。45岁发表交响诗《塔索》《前奏曲》等作品。54岁遁入空门身为神父。68岁被封为四品圣职,74岁桃李满天下。1886年为庆祝75岁生辰,旅行巴黎和英国,并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御前演奏。1886年7月20日受寒,同月31日死于肺炎,享年75岁。他一生中写了2部交响曲、13首交响诗和大量管弦与钢琴作品,还写了大量钢琴改编曲和宗教音乐。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交响乐光彩逼人、想象丰富,宗教作品富有灵气。他的私生活在贵妇人、小姐中屡见不鲜,所以人们也称他是一位音乐界的罗曼蒂克怪杰。

◆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于维也纳。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拉小提琴、指挥并作曲,曾写出150多首圆舞曲,为圆舞曲奠定了基础,人称“圆舞曲之父”。约翰从小受其父影响,得到了音乐的熏陶,7岁就写出了一首圆舞曲。父亲极力反对小约翰学音乐,因学音乐受穷、受累、忙于奔波,要小约翰去学经商。16岁在家学当银行家的课程,母亲支持儿子,暗中请老师教小约翰拉小提琴和作曲,被其父发现后,曾经到法院起诉,要儿子永远不学音乐,结果官司打输了。19岁小约翰带领自己的乐队在舞会上演出作品第1号《寓意短诗圆舞曲》,在人们的呼喊声中,连续重奏数回。25岁开始主持圣彼得堡夏季音乐会达10年之久。38岁任奥地利皇家宫廷舞会指挥长达7年。47岁时曾访问美国,美国曾专门修建一个大设施,可容纳数万人,并组织了万人乐队欢迎他,由他指挥下面100个分指挥,100个分指挥再指挥乐队乐师演奏他的作品,其盛况达到空前壮观。59岁时,维也纳为他任职50周年庆贺一周,于1899年6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享年74岁。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分两个阶段,45岁以前主要创作舞蹈音乐和改编其他音乐家的轻音乐作品,45岁以后主要创作轻歌剧和大型舞蹈音乐。一生中仅圆舞曲就创作了600余首,所以人们称他为“圆舞曲之王”。瓦格纳、勃拉姆斯、勋伯格等音乐家对他都有高度的评价,称赞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作品优美、雅致、韵味十足和充满才气的超级大师。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俄国的佛根斯克,其父是一个矿场警察,家庭生活比较富裕。柴可夫斯基10岁便开始作曲,但后来被家里送往法律学校学习,19岁任地方法院书记员,这期间他同时跟察伦巴、安东卢宾斯坦学习音乐。23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起初教和声学。1877年37岁时结婚,婚姻很不幸,幸得贵族富翁遗霜梅克夫人资助,才得以专心作曲,逐渐名满天下。1891年访美,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后因得霍乱病,1893年11月6日逝世于圣彼得堡,享年53岁。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写了大量的作品,几乎在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他的杰作,如歌剧、舞剧、交响乐、协奏曲以及钢琴小品等,他的作品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欣赏着,演奏着,而且备受欢迎,他的最著名交响乐即为《第六交响乐》。

◆民族乐派

兴起于19世纪,以强调音乐的民族因素为标志,诸如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或反映民族生活的历史歌剧以及交响诗等。从作品的名称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民族主义的音乐气息,像《沃尔塔瓦河》《在中亚细亚草原》《挪威舞曲》等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的浓郁音乐风格。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穆索尔斯基、格里格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有些浪漫派作曲家也写出了不少本国本民族的好作品,所以有时浪漫派与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是很难严格区分的。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1824~1884年),捷克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捷克莱托米尔小镇,父亲是一个酿酒商人。斯美塔那4岁学习小提琴,8岁作曲,曾受到音乐老师约瑟夫·普罗克什的指导。24岁参加革命运动,被迫流亡国外5年,回国后致力于教学、作曲、指挥工作。45岁筹建民族剧院,创办戏剧学校,他亲任校长。50岁两耳全聋,聋后写出《我的祖国》交响诗等许多作品。于1884年5月12日逝世于布拉格附近的疯人院,享年60岁,他被作为民族英雄安葬。他一生中写出9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室内乐、钢琴和声乐作品,他的音乐有着勃勃的生机和力量,因而很有大众性。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民族杰作。斯美塔那是一位民族乐派作曲家,同时,也是捷克音乐的奠基人。

◆圣桑

圣桑(1835~1921年),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风琴家。出生于法国巴黎,5岁能演奏贝多芬奏鸣曲和写小短曲与歌曲;13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7岁会见李斯特并结为好朋友;18岁发表第一交响乐;26岁在尼德麦尔学校教授钢琴4年;36岁发表交响诗《骷髅之舞》,并创办法国民族音乐协会;37岁结婚;45岁旅行西班牙、葡萄牙;51岁写出《动物狂欢节》;57岁被授予剑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此后旅行美、英、俄等国进行演出和创作。1921年12月16日逝世于阿尔及尔,享年86岁。圣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创作,他讲究作品的结构和线条的优美,追求和声与和弦的动听,后人拉威尔对他崇拜备至。他一生写了12部歌剧,大量的交响曲、管弦乐曲、室内乐、合唱曲、钢琴曲、风琴曲,他的歌剧《参孙与达丽达》《第三交响乐》以及一些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比才

比才(1838~1875年),法国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法国巴黎,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阿勒威;19岁考取罗马奖,引起乐坛的注意;31岁和他老师的女儿结婚;34岁杰作《卡门》歌剧问世;37岁首次公演反应平平,但现在这部作品已成为最为流行的歌剧。首次公演使他受到了打击,从此一病不起,于1875年6月3日逝世于希基瓦尔,享年37岁。他一生写出9部歌剧,许多组曲、钢琴曲、声乐曲等。他的音乐旋律鲜明、配器华丽而巧妙。

◆后浪漫乐派

后浪漫乐派是产生于19世纪印象派之前的一个音乐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品,既有表现民族乐派又有浪漫派音乐的风格,这些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洽、相互转换。另外,从作品的标题来看,他们大都极力表现本国家本民族的音乐题材,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但作品又充满浪漫派绚丽多彩、热情奔放的音响效果。

◆瓦格纳

瓦格纳(1813~1883年),德国歌剧作曲家、指挥家、诗人。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其生父是警局书记,继父是画家兼演员。他从小爱好音乐和文学,20岁任威兹堡戏院合唱团团长,后任乐队指挥;29岁他的歌剧《黎济恩》上演大获成功,不久受聘萨克逊宫廷乐长;36岁因参加革命运动被官方追捕,47岁被大赦返国;57岁续娶李斯特女儿柯西马为妻;63岁在贝鲁特自费建筑自己的歌剧院;69岁发表最后一部作品歌剧《巴西法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享年70岁。他一生中写出15部歌剧、大量的管弦乐曲和声乐曲,他的音乐表情浓郁,有力地烘托了剧情。他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20小时,出神入化的技巧成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艺术成就。他的另一部歌剧《特里斯坦》,高度半音化的声部进行,把音乐的调性推向极限,从而为勋伯格的革命开路。他的音乐对100年后的作曲家们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年),德国作曲家。出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童年生活十分贫困,13岁在酒店弹钢琴伴奏,写些沙龙音乐,15岁开始钢琴职业演奏生涯,后来结识了作曲家李斯特、舒曼等人后,才逐渐成名。27岁定居维也纳,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享年64岁。他的交响乐作品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是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乐的典范,他从40岁开始创作交响乐,一生写出4部优秀的交响作品,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戏剧。他的第一交响乐是一部史诗,充满了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哲理。第二交响乐是风俗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乐是一部悲壮的颂歌。第四交响乐是一曲古典的悲剧。

◆印象乐派

印象乐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派音乐一词是从绘画中借用过来的。印象乐派注重音乐的音响强弱与音色的变幻。他们的代表作曲家有德彪西、拉威尔、杜卡、莱斯庇基等。印象派音乐的技术特点为:1. 调性模糊;2. 三和弦、七和弦、全音阶和弦常平行进行;3. 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作为常用和声材料。不讲究和声连接,就是要这些不协和和弦并置使用,造成一种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

◆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年),法国作曲家、评论家。出生于法国的圣热曼昂莱。7岁开始学钢琴;8岁在肖邦的高足富劳维尔夫门下学钢琴3年;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1年;18岁暑假去俄国打工,在柴可夫斯基的恩人梅克夫家当私人家庭钢琴教师;22岁获法国罗马大奖;26岁拜见瓦格纳;27岁时经常和印象派画家和诗人马拉美交往;30岁着手创作《牧神午后》;32岁发表管弦乐曲《牧神午后》;37岁结婚;41岁着手创作《大海》。1918年3月25日病逝于巴黎,享年56岁。德彪西是20世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独创音乐的印象派风格,开拓新路子供人探索,所以备受后世作曲家梅西安、韦柏恩、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尊敬。他的改革使钢琴和管弦乐曲写作掀起了一场大革命。拉威尔一生发表5部舞台音乐,13首管弦乐曲,许多钢琴曲、歌曲和弦乐四重奏等,以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大海》和一些钢琴作品最为著名。

◆拉威尔

拉威尔(1875~1937年),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其父是一个采矿工程师,祖籍瑞士,曾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过,一度想把他的儿子培养成音乐家,母亲是西班牙一个渔民的女儿。在拉威尔出生3个月时全家迁往巴黎,拉威尔从小弹钢琴,7岁从师;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跟贝里奥学钢琴、跟福雷学作曲,长达16年;26岁竞争法国罗马大奖,获第二名,成为著名作曲家。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1937年12月9日在巴黎接受脑部手术仍然无效,12月28日在医院去世,享年62岁。拉威尔尤其是在管弦乐色彩的配器上有杰出的贡献。他一生共发表5部歌剧、舞剧,12部管弦乐曲,还有许多室内乐曲、协奏曲、歌曲、钢琴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改编曲。

◆现代派音乐

这里的“现代派音乐”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音乐,尤其是20世纪前40年的音乐。这一时期音乐流派颇多,音乐作品也显现出五光十色。他们中的任何流派也难代表这个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包括的主要的大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乐派、表现主义、点描主义等,音乐风格具有多调性、泛调性、非调性的特点。

◆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教师。他一生中写出了大量的舞台音乐、管弦乐、声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曲等作品,发表论著《和声学》一部。勋伯格的音乐以旋律性和抒情性见长,但很复杂,听起来费劲。他的胆略和12音技法对20世纪的音乐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他可能永远是一位有争议和受尊敬的音乐变革家。(www.xing528.com)

◆韦柏恩

韦柏恩(1883~1945年),奥地利作曲家。韦柏恩从小就学习钢琴和大提琴,他一生写出31部作品,作品精雕细刻,结构严密,成为点描音乐的先声。他极大地变革了德彪西的配器写法,他以不同乐器琐碎而频繁的转接,替代了德彪西的音色分组。他和他的朋友奥尔本·伯格以及他的老师勋伯格热衷于12音体系创作试验。他们是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故有“新维也纳乐派之称”。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中国音乐家。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师旷(公元前572~前532年),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

高渐离(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末年燕国人,以善于击筑而闻名。

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临死前的一曲《广陵散》,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224~263年),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姜夔(1155~1221年),世称姜白石,号白石道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饶州鄱阳(现江西波阳)人,擅长诗词并能作曲,在音乐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朱载堉(1536~1611年),字伯勤。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华秋苹(1784~1859年),琵琶演奏家。江苏无锡人。精于演奏琵琶,擅长于弹奏兼演唱昆曲。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

◆聂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守信,号子义(亦作紫艺),出生于云南玉溪一个中医家庭。l931年任明月歌舞团小提琴师,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积极从事左翼音乐、戏剧、电影、创作及评论活动,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36首,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等4首,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一部。

聂耳的歌曲创作比较重要,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在群众歌曲方面,以《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进行曲式的爱国歌曲最为重要,这些歌曲的题材内容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人民大众反帝爱国斗争。其次像《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打长江》等劳动歌曲,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歌曲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抒情歌曲方面,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飞花歌》等最为突出。他的歌曲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又适于大众传唱。他吸收、融汇传统、民间音乐与外来音乐,创作出的音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年),广东番禺人。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冬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被派往苏联,l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一生创作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曲、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作品,他是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

他的群众歌曲创作从性格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富有号召性、雄伟的进行曲,其中以《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反攻》《路是我们开》等;另一类是抒情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做棉衣》《打倒汪精卫》《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赞美新中国》等。作者通过抒情性的音乐,生动地反映了民众战斗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抒情性的独唱曲方面,冼星海创作的数量虽不多,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有《莫提起》《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战时催眠曲》《江南三月》等。它们大多数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且富于悠长宽广、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这些创作以富于起伏的旋律进行,与充满深情的、气息宽广的音调相结合,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在劳动歌曲方面,冼星海也创作了诸如《拉犁歌》《搬夫歌》《炭夫曲》《顶硬上》《起重匠》等。

冼星海写的儿童歌曲并不多,但非常富有儿童特点。作品有《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都是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歌曲。大型声乐体裁是冼星海重要的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尤以《黄河大合唱》最为突出,是影响最广泛的一部。

冼星海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器乐作品,少数是在法国创作的,如《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另外许多是在苏联创作的,如《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满江红》《牧马词》《敕勒歌》《后方》《中国狂想曲》等。总之,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年),中国作曲家、教育家。湖南省邵阳市人。20岁入长沙岳云学校学习音乐。28岁入上海国立音专,跟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31岁他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篇》获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第一名。为了抗日,曾在上海演剧队工作,后到四川重庆任教,这期间写出著名的《游击队之歌》,当时传遍全国。37岁到延安筹建中国管弦乐团,写出管弦乐曲《晚会》。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他一生从事作曲和教学活动,曾发表6首管弦乐曲、6首钢琴曲、近百部歌曲,为10多部电影及一些歌剧配乐。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集》,同时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晚会》是中国最早的西洋管弦乐作品之一,作曲家写于1940年,是根据他本人的钢琴曲《闹新年》改编的,完成后被灌制成唱片在重庆电台广播,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34岁的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救亡一队演剧队,任音乐指导,在山西省临汾一带活动。当时太行山游击队员的抗敌事迹,给了作曲家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极大的鼓舞,就在这年年底写了《游击队之歌》。这首歌是贺绿汀先生写出旋律后,自己再填词而成的作品。这首作品是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在洪洞县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并迅速在华北各敌占区传唱开来,后流传全国各地。直到今天,它还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瞿维

瞿维(1917~2002年),原名瞿世雄。他从小爱好音乐、戏剧。16岁入上海新华艺术师范学院学习音乐、美术。毕业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曾在哈尔滨东北音工团任副团长,在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38岁到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国后任上海交响乐团作曲。于1961年率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参加第16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他曾发表歌剧、交响诗、室内乐、钢琴曲、声乐曲等多种作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作曲家具有史诗性的一部交响诗,作品描述了无数先烈为了中国的光明及人民当家作主,以英勇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人们站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胸中荡漾着无限崇敬之情。

◆华彦均

华彦均(1893~1950年),又名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祖籍江苏无锡东亭,其父是一个道士。他4岁丧母,从小随父亲学习各种民间乐器,尤其精于琵琶、二胡。18岁在当地已小有名望,21岁患眼病,35岁双目失明,以沿街拉奏和卖唱为生。在流浪生涯中,写出了不少器乐作品。1950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由中央音乐学院将他的6首乐曲进行录音,并整理出乐谱给予出版,《二泉映月》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据说一天夜晚,作者坐在两股泉水之间演奏二胡,当时天空中的明月映照在泉水中,阿炳借景用二胡叙述自己坎坷的人生,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寓意深沉,以压抑和悲怆的情感,表现他在旧中国时饱受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音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二胡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高水平的发挥,所以此曲一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的喜爱。后来,由中央广播民乐团指挥彭修文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又由作曲家吴祖强改编成西洋弦乐队合奏曲。

◆刘天华

刘天华(1895~l932年),江苏江阴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女子高师音乐科和国立艺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民族器乐家,有多方面贡献。他主张“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主张“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他认为“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他除了教授二胡、琵琶外还从事创作、演奏,采集民间音乐,编订民族音乐曲谱,改进传统工尺谱,撰写音乐论著、教材,组织“国乐改进社”,并创办《音乐杂志》等。

他创作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10首二胡曲,琵琶曲3首,民乐合奏曲2首。他广泛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法,如小提琴的跳弓、泛音、颤弓、换把等。音调上适当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因素,丰富了民族器乐的语汇,如《光明行》中吸取了接近军歌的音调及转调手法;《悲歌》中运用西洋变奏曲的结构原则等。在二胡教学上,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二胡的教材体系。刘天华以毕生的精力,通过创作、演奏、教学以及理论研究,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建设中,为民族器乐的发展争取到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为民族器乐的改革和民族乐曲创作的提高(特别是二胡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黄自

黄自(1904~l938年),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并开始学习音乐。1924年赴美欧柏林大学学心理学,兼修音乐。1928年至耶鲁大学音乐系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国立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并兼任教务主任。在教学之余,黄自创作了60多首歌曲,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及管弦乐《怀旧》与《都市风光幻想曲》。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黄自编写过《单对位法》《和声学》等教材,主持编订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等,还写了一些有关西洋音乐史研究和音乐欣赏的论文和文章。

黄自的作品不多,但质量较高。在歌曲的创作方面,有反映爱国热忱的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热血歌》《九一八》等,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的气势;有社会性题材的歌曲,如《天伦歌》《农家乐》《牛》《养蚕》等;艺术歌曲以古人诗词为题材的,有《点绛唇》(王灼词)《南乡子》(辛弃疾词)《花非花》(白居易词)《卜算子》(苏轼词);以现代人的诗词作为题材的,有《春恩曲》《思乡》《玫瑰三愿》等;还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写了不少供学生演唱的抒情歌曲,如《雨后西湖》《西风的话》《燕语》《本事》《踏雪寻梅》等。这些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流畅,感情朴实、明朗,深受学生喜爱。清唱剧歌曲《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黄自的器乐创作不多,有音乐会序曲《怀旧》等。

总之,黄自在创作中注意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歌词与曲调的结合、声乐与伴奏的结合;注意了创作构思的细致、集中和乐曲的简洁、严谨;也有意识地对音乐的民族风格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他的创作对当时及以后我国专业音乐有较大的影响。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年),笔名洛宾,北京人。1931年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学钢琴与声乐,1934年辍学在中学任教。1937年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去新疆开展工作,1949年在西宁参加解放军。20世纪50年代末遭受不平等待遇,1979年平反。

他的主要成就是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儿舞曲》《青春舞曲》《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玛依拉》《都达儿和玛利亚》《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马车夫之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其他作品有哈萨克族小歌剧《草原歌声》,歌剧《步步紧跟毛主席》《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带血的项链》等。

他对民歌,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民歌的收集、整理,对我国优秀的民歌得以流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杜鸣心

杜鸣心(1928~ ),湖北潜江人。中国当代作曲家。1939年他在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学习,并在贺绿汀、任光指导下学习音乐。后师从范继森及白俄罗斯钢琴家拉扎罗夫学习钢琴。1953年经中央音乐学院考核与推荐,留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米哈依尔·依凡诺维奇·楚拉基。l95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舞剧团、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他重要的作品有管弦乐《牛郎织女组曲》《节日序曲》,舞剧《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等人合作),交响诗《飘扬吧,军旗》《秋思》,交响幻想曲《洛神》《第一钢琴协奏曲》《“长城”交响曲》,长笛、竖琴二重奏《水乡吟》《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有电影音乐《原野》《伤逝》等十多部,并为美国迪斯尼乐园的环幕电影《中国奇观》配乐。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演奏或出版,被录制成唱片、磁带,被选作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他的音乐质朴、深情、纯净,尤为重视音乐作品中旋律因素的表现作用,并着意于意境的描写,在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当代音乐技法,创作出新颖的音乐语言。其旋律的作用和调性的思维,始终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何占豪

何占豪(1933~ ),中国当代作曲家,浙江诸暨县人。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1952年转入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进修,后转入作曲系,师从刘福安、丁善德学习作曲技术理论,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主要的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陈刚合作)、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二胡协奏曲《乱世情侣》、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等。

◆陈刚

陈刚(1935~ ),中国当代作曲家,上海人。自幼随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丁善德、桑桐及苏联专家指导下学习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的代表作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恩情》《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竖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电影音乐《球迷》,钢琴伴诵《雷雨》等。

他的作品感情炽热、奔放、形式规范、注重音乐内涵的表现以及充分发挥乐器表现性能为特点,在技巧的运用上,他主张以艺术表现为前提,大胆探索,写出了一些富有诗意的作品。

◆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90),当代作曲家,生于重庆。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0年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后在天津歌舞团任作曲,1978年调北京中央乐团工作。他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无伴奏合唱组曲《云南即景》;歌剧音乐《伤逝》《屈原》;电影音乐有影片《幽灵》《海上生明月》等;舞剧《白蛇传》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意境隽永,民族风格浓郁,笔法凝练,雅俗共赏。

◆乔羽

乔羽(1927~ ),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幼时家庭生活拮据,靠哥哥做店员维持生活。高中期间,当过小学教员。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2010年4月9日,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成就有: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红孩子》,歌词《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爱我中华》《祖国颂》等,歌词表达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爱我中华》已载入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已成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歌。《一方沃土》已成为国立华侨大学校歌。

◆阎肃

阎肃(1930~ ),原名阎志扬,河北保定人,重庆大学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第四届理事。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1964年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歌剧《江姐》197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奖。与人合作的歌剧《忆娘》、京剧《红灯照》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主要作品:歌剧《江姐》《党的女儿》《特区回旋曲》《忆娘》《胶东三菊》《刘四姐》等;京剧《红岩》《红色娘子军》《年年有余》《夜度》《敌后武工队》《红灯照》等;大型文艺晚会《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小平您好》《为了正义与和平》《八一军旗红》《我们万众一心》《我爱你中国》等总体设计、策划、撰稿。

◆徐沛东

徐沛东(1954~ ),著名词曲作者,现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1970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任首席大提琴。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79年毕业,同年回福州军区歌舞团任作曲及指挥。1985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作曲、指挥。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美声、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出版了100多部个人作品专辑。

◆吕骥

吕骥(1909~2002年),曾用笔名:穆华、霍士奇、唯策等。1930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副院长。1939年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45年后任东北鲁艺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1925年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世界语。多年来一直支持在中国开展世界语的宣传、推广,曾为世界语28个字母作曲,作为字母歌。1981年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多次出席世界语集会,并为宣传世界语的歌词作曲。吕骥少年时自学箫、笛、扬琴、琵琶,后又自学钢琴、小提琴。吕骥早年创作的《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参加八路军》等歌曲,曾在根据地军民中广为传唱,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吕骥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亲自主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汇编工作。作为音乐理论家,吕骥的理论研究涉及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出版了两卷集《吕骥文选》。2001年他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中国音乐家协会一届、二届、三届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