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术流派经典理论: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

学术流派经典理论: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家们探索着研究心理现象的各种途径,试图从各自主张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问题去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这种思想又称为心理化学,强调意识的结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学术流派经典理论: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

【学术流派经典理论】

理学家们探索着研究心理现象的各种途径,试图从各自主张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问题去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构造主义学派

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冯特(W. M. Wundt,1832~1920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冯特同时也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其基本思想是经验是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的;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这种思想又称为心理化学,强调意识的结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和内省法的结合。

由于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机能主义学派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年)。基本思想: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意识是连续的,如同溪流一样,不停地流动和变化;意识的作用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意识流是机能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识始终存在,没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连续性和选择性是意识的主要特征。强调意识的功能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1878~1958年)。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支,就应研究可观察测量的客观行为,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有一句名言:“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心理学研究主观的意识,主张研究客观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反应和内部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非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叫做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但是,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极大地忽视了意识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其创始人魏特海默(M. Wetheimer,1880~1943年)、考夫卡(K. Koffka,1886~1941年)和苛勒(W. Kohler,1887~1967年)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坚决反对对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特别是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以及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如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其局限性在于把直接经验世界看做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简化为数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1856~1939年)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通过对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和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及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它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3个层次。意识是个体当前能够觉察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是不能被个体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冲动、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和欲望以及被遗忘的痛苦的早年经历和心理创伤等;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石。(www.xing528.com)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3层: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人类的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发展而来,并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关系是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和自然性的一面,首次阐述了潜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成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但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Frued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使心理治疗领域第一次有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对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病因进行了探索,重点转向内心(无意识)的研究。精神分析学说是心理学理论的基石,是在批评和异议中发展起来的。不论其理论和治疗方法有多少不足和缺陷,都掩盖不了其对人类已作出的、以后还会作出的辉煌贡献。

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年)和罗杰斯(C. R. Rogers,1902~198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自我实现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上述需要可归为两类:前4个层次属于缺失需要,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后3个层次属于成长需要,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罗杰斯的自我心理学包括三大理论:自我概念理论、人格理论和治疗理论。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结构基础,认为个体对自己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和看法都应称为自我概念,自我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人格理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为目的,其中自我实现倾向是其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即有机体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格自我发展是指个体自婴儿到成年一生人格成长的机制和过程。在罗杰斯看来,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三方面的内容:能认定自我的存在、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及个体对未来自我的期望。影响儿童自我发展的主要机制有条件性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如果个体体验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关注和自尊的需要就会满足,个体会不断得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

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人格健康地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但是,人本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社会环境和实践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知是一种心理功能,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指人接收信息后,对其转换、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的加工过程。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 Piaget,1896~1980年)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认为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歪曲的认知有关。认知心理学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发展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不足是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生理心理学派

生理心理学以身心关系为基本命题,以大脑为中心,研究各种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尤其是对心理和行为的神经机制的研究。生理心理学综合了众多学科的成果,包括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药物学、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内分泌学和行为遗传学中的知识。心理生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涉及各类情绪的生理反应及其差异、心理刺激引起变化的机制、心理活动与生理反应的关系、睡眠与梦所伴随的心理生理变化、认识活动时的生理改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改变时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和心理生理在测谎中的应用等。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心理社会性刺激物如何被转化为生理生化变化并进而影响人的躯体,有助于阐明心理因素的致病机制以及心理治疗如何对躯体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包括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一般认为,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生物医学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把人看做单纯的生物,只注重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忽视患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生物医学模式对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使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临床医学方面的无菌操作,麻醉剂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减轻手术痛苦,有效防止感染,提高了治愈率。然而,这种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它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很少注意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而对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无法得出正确的解释和满意的疗效,因而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这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因素)、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