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医德医风修德济世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医德医风修德济世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德医风概述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精神支柱,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把握医院性质和办院方向的根本。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德修养的目的是使医务人员逐渐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

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医德医风修德济世

【医德医风修德济世】

◆医德医风概述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医德构成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风是医德在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医院的灵魂,是白衣天使的形象。一个医务工作者、一所医院,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医疗作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才能自重自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精湛医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见,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精神支柱,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把握医院性质和办院方向的根本。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医德滑坡现象。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

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从有医疗活动开始,想必肯定存在医德医风问题,而且延续到了今天,医德医风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愈显重要,加强教育和有效监督成为必然趋势。医德医风是一种职业道德,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是人文素质的一个具体体现。人文素质是以人为核心,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操。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

◆医德的特点

医德具有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继承性。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医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觉性。它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习惯传统、各种教育,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检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社会的关系。医疗卫生工作中如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道德责任的实现,很多场合都有赖于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和实践的自觉性。要使自己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这种自觉性,树立牢固的医德的内心信念。

◆医德与精神文明

医德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极为根本的一环。

医疗卫生工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它包括医学科学的建设和医学伦理思想的建设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认为治病只靠业务技术而忽视医德作用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医家所以能博得广大病人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同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密切相联的。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医德和精神文明,并且把它看做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事实表明,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对于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技术上精益求精,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德与培养人才

医德对于培养医学人才来说也是重要因素。宋代的《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医生罗链著医书授给他的儿子,但有一天,他儿子喝醉了酒为人治病,罗链发怒说:“奈何以性命为戏?”就把他的医书烧掉了,没有再传给他的儿子。这说明古人在培养医学人才中对医德的注重。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痛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医德修养

医德修养是指医务人员在宏章道德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医德境界。医德修养的目的是使医务人员逐渐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医德修养与医德教育、医德评价相辅相成,是医务人员养成良好医德品质和实现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医疗卫生保健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德评价

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社会评价方式,是一种客观评价力量;内心信念是一种自我评价方式,是一种主观评价力量。三种评价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起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判、裁决作用;同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医务人员内心信念的评价离不开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对个体而言,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评价作用的发挥也必须通过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来实现。

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医务人员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希波克拉底誓言

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诺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img1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殛之。

◆医德评价的标准

医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医德行为善恶的尺度。它是道德的善恶评价标准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医德评价的主要标准有4点:

1. 有利:具体看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缓解、治愈和病人康复,是否有利于社会人群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体现了有利则为善,反之则为恶。

2. 自主:具体看医务人员是否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体现了自主则为善,反之则为恶。

3. 公正:具体看医务人员是否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是否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等。体现了公正则为善,反之则为恶。

4. 互助:具体看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是否作到了互相支持、协作和帮助,以保证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促进科学的发展。体现了互助则为善,反之则为恶。

◆当前我国医务人员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医疗法制法规建设滞后。在法律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极少数道德自律能力不强的医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法律有隙可钻,进而形成“波纹”效应,导致医疗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二、国家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医务人员待遇偏低。政府经费拨付严重不足,医务人员待遇渴望改善,病人的医疗费用又要尽可能降低,导致公立医疗单位财政几成“无米之炊”。出现了少数医务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乱收费、重复检查、收受甚至索要红包、回扣及开大处方、开单提成等问题。

三、道德评价尺度出现多重标准,医务人员价值取向偏颇。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少数医务人员以所属医院的经济利益作为道德评价标准,没有认识到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的公益性,忽略了人道主义精神,以至发生道德失范。

四、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少数医务人员将市场经济原则完全引入到卫生事业领域,导致医疗职业活动违背人文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卫生工作宗旨,把医疗活动视为牟取私利的手段。

五、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只有少数大城市、大牌医院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医院成了这种矛盾的主要承受者是不公平的。直接造成了“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思想压力增大,感情上“不服气”这是其一。其二是社会上强调人权的至高无上,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医疗服务的价值严重淡化,导致了“搞导弹不如卖鸡蛋”的怪现象。

六、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滑坡。对恪尽职守、高度负责的正面典型褒扬不够,对医疗腐败现象缺乏惩处力度,未形成有利于责任意识培育和强化的环境和氛围。

七、社会办医监管不力,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专科”“名医”满天飞,利欲熏心,谋利不择手段,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整体医疗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深化“医改”的客观要求。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新一轮“医改”中对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又是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入再多,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不满意,“医改”就不会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抓好医德医风建设,用“医改”促进行风,用行风推动“医改”。

2.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要管好一个医院,单靠行政命令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院风,而建立良好院风的关键就是要积极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自己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要把这种道德责任转化成信念,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患者利益为重,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使医院管理与医务人员的道德信念统一起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给医院带来更好的效益。

3.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医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服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虽不是很高,但对患者认真负责,拟定的每一项诊疗措施都经过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就好。相反,如果医务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虽然水平较高,但粗心大意,常常出现差错事故,就谈不上好的诊疗效果。同时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转归产生密切影响。为此,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以细心诊治,热情服务,为患者创造出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4.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协调医院人际关系的纽带。医院是一个专业结构复杂,人员层次较多的结合体,各职能部门之间,医、药、护、技、行政后勤等各专业人员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相互之间理解不够,有时会发生矛盾,影响工作。患者是医院工作受到影响的直接受害者,为此,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以一切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服务为指导思想,使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员有共同的使命感,才能既保持医务人员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又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秩序,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如何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观念灌输给医务人员,使其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风范,并使他们对这种医德逐渐从认知走向认同,最后内化为意识,转化为自觉践行的医疗活动道德行为。

二、完善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放眼当今世界,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化、制度化已成大势所趋。西方的医德医风建设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与此相比,我国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法规和规定中,虽然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远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医务人员道德法制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在探索进行中,有些措施及法规难以一步到位,助长了少数医务人员的道德越轨,助长了道德约束上的言行不一。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奖“廉”罚“腐”,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监督制约关,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机制和道德养成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监督制约,建立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规范从业资格,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对于有损医德医风建设的情况,不能安之若素,更不能姑息纵容。

五、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医德与社会公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个社会尊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务人员良好医德的形成。对医务人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医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前医德医风建设应与社会公德建设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医风医德建设要从医学生抓起

医患矛盾的成因错综复杂,有体制的原因,有医生本身的原因,亦有患者的原因。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撰文说,解决医患矛盾关键在于医方。对于目前医患关系中出现的某些不和谐现象,高强部长要求医方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医学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对医风医德进行渗透和干预,给医学生提早打上“免疫针”,取得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建设,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他的职业领域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医宗八德

现代著名中医干祖望老先生曾把古代名医提出的道德品行,总结为“医宗八德”,即贞、忠、仁、慈、廉、恕、谦、勇。贞即不卖假,不把中医掺假恶化;忠即忠于事业;仁即与病人心手相连;慈即恻隐之心;廉即勿重财利;恕即在行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即不抬高自己不打击别人;勇即对病人勇于接诊,不踢皮球。这种加强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医学生们通过所掌握的医德概念来把握未来医生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具备良好的适应、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使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实际,认清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效果,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生进入社会立足,自身成长的需要。

◆医学生医德贯穿社会实践

贯穿社会实践、正面引导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医风医德情感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所处阶段不同,侧重不同,但每个阶段通过社会实践实施的医德教育都是实现其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医德情感培养

医德情感培养阶段是医学生从入学到学完正常人体结构、机能等医学基础学科的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依据医学生道德成长规律和当前阶段的特点,主要通过志愿者、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产生同情、分享、捐献、合作、抚慰、关爱、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移情情绪体验的水平,与患者通情,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的目标。事实证明这是医德教育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学生们在实践中接触到和谐的医患关系,学习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欠缺,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并主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中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在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

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显示出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目标。近年的学生思想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拓宽了我们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我们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培养医学生成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大医精诚(节选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像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作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若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的,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

◆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格

塑造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格是由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和医德习惯这五种要素构成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 在道德认识上,要使医务人员对医德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2. 在道德情感方面,要增强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对国家负责、对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廉洁行医的“医务人员道德良心”,这种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医务人员廉洁行医的内在动力;3. 在道德意志方面,要培养、锻炼医务人员坚忍不拔的精神,自觉抵制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4. 在道德信念上要着重培养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5. 在道德习惯上,要注意从日常医疗工作入手,使其行为在一定道德模式的支配下,逐渐定型化、自觉化。

◆医学面临的形势任务(www.xing528.com)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整体联系,更加明确医学的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在全球化浪潮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全球广泛兴起,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培养既具过硬医术,又具仁爱精神的医生正在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基本上都设立了相应的人文社科教育机构,开设了很多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仍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如何使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使人文医学真正形成科学体系,这是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宁夏医科大学尝试创新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形成人文医学教育的模块化教育教学。

◆医学实践需要人文精神

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医德和医术是同等重要的,仅仅掌握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面对患者,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1984年美国医学协会在其“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医学生们通过在学校的各种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中,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高雅的志趣,成为对人类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的白衣天使。

◆人文医学基本内涵

人文医学的基本内涵是人文思想、人文行为、人文关怀,具体体现为对生命和健康的长远关爱,用心去帮助人、抚慰人。人文医学以强调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即“医乃仁术”,具体表现为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

◆现代人文医学的核心理念

现代人文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医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为人服务的规范,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人文医学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提倡对人的理解和关心,提倡保护个人权益和以人为中心的医学道德观、价值观,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在临床活动中关注病人的情绪、情感和主观体验,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要维护病人的心理健康,要维护其利益,合理地利用医药卫生资源,把可能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减到最低;不仅要懂得生命的神圣,还要懂得生命的价值。人文医学从价值观念上指导着对医学和各种医学技术进行全面的估价,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

◆人文医学精神

人文医学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是植根于医学实践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和尊重病人的向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医务人员的使命和医学目的。

◆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医院是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一个医生最基本的理念首先是关爱病人,尊重病人。进一步来说,医生也要看重自己的医生身份,因为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认知,代表了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称谓。看病是一门艺术,有些优秀的医生能够做到与病人交朋友,实在难能可贵。我们不妨给医生们算一笔账:如果每位医务人员交30位患者朋友,一个有1000名员工的医院就形成了一个3万人的患者群;如果每位患者有3位家庭成员,这个医院就拥有了9万信任人群;如果每个家庭成员再向3个亲朋好友介绍这家医院,医院就等于拥有了27万义务宣传员。这就是一种滚雪球式的社会效益,更多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人文理念的价值。

对一位医生来说,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是始终不能缺少的美好品质。自古以来,医家都强调“医乃仁术”,医生这一职业应是最富人情味的职业,医学应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然而,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调查显示,7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为什么在医院的硬件设施大有改善的今天,医患之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人文医学在医生成长环境中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代医学不乏知识、技术,缺的是人文关怀和职业责任。生物医学模式使得我们培养的医师只见疾病不见人,只注重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那些与医学相关联的重要执业技能的培训。当越来越多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来解决时,医生却离自己的患者越来越远。如果患者来看病,医生连头都不抬就把药方开出来了,这样的诊治过程能让人感到温暖吗?

人文医学不失为拯救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人文医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医生。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生几乎没有接受任何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就成为一名医生。部分医科院校缺乏相应的人文医学教育内容,尚未形成独立的建制。大部分已开设人文医学课程的高校,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质量都难以保证。因此,确定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加大人文医学的教育力度,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在整个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人文医学的系统培训也是缺位的。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纳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甚至需要纳入医师准入制度,而这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希望每一位医生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怀着温暖人间的仁爱之心来呵护生命、拯救生命,使医学真正成为悬壶济世的事业。

◆人文关怀——医学不可缺失的本质特征

见诸报端的是形形色色的医疗纠纷,充斥耳闻的是对医务人员冷漠无情的鞭挞,收红包、拿回扣,不负责任,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欺骗和敲诈患者……虽然这可能是极少数个别情况,但却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形象。我国著名中青年作家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选读教材,还被美国得克萨斯医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列入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案例编入讲义。妞妞,一个弱小生命之死是令人如此震撼,而擅离职守、不知去向的急诊科大夫,冷漠无情、心如冰窟的中年女医生,麻木无情的麻醉师,超越常规、莫名其妙让孕妇接受大量X线照射的医学博士……作者用敏锐的笔触和哲人的深思,以自己求医的体验和痛失爱女的经历,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现代医学并不缺乏知识、技术,缺乏的是人性、责任和自律。他大声疾呼:“爱心和医德不是孤立之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中,多一些有良知和教养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少一些穿着白大褂的蒙昧人。”这样沉重而真诚的呼唤,应该时常警醒在每个有良知的医学工作者的耳畔,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例使我们不得不急切地呼唤着医学的人文回归、医学的道德回归。

◆医院的经营收益权与急救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的权利冲突

在某市有一小孩,因被开水烫伤,被父母送到该市的一家医院,但因带的钱不够付诊疗费,被医院拒收。父母又将孩子送到第二、第三家医院,因同样的原因被拒收。又到第四家医院,在孩子父母的苦苦哀求下,医院进行了抢救,但因耽误时间太久,未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孩子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四家医院予以赔偿。

在本案中,孩子的父母认为,救死扶伤是医院的职责,由于抢救时间的耽搁,导致孩子死亡,医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医院认为,医院虽然有救死扶伤的义务,但医院因抢救急诊患者事后不能付费或病好后不结账而逃走的不在少数,每年因此而欠费达几十万元。医院作为一个医疗经营单位,看病先交钱是医院的制度,经营收益权也是医院的合法权利。

最后,法院支持了孩子父母的诉讼请求。

本案以原告方获得胜诉而告终,但是医院方面提出的问题仍然存在。从伦理角度分析,医院不能因为患者没有医疗费而见死不救,但从法律上看,医院的经营收益权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两种权利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冲突。

◆医院见习教学与患者隐私权的权利冲突

女青年阿静因未婚先孕去某医院做人流手术。当其躺在手术台上接受检查,医生突然叫进20多名见习生。阿静要求见习生回避,却被医生告知没有关系,并让其躺好配合医生接受检查。接着,医生以阿静为活体标本,向在场的见习生现场讲解人体器官各部位名称、症状等。

阿静认为,医院的做法严重侵犯了患者的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一般情况下,患者对于自身的特殊部位,享有不受他人非法观看、探究或拍摄的权利。医生为查明病因检查患者身体不构成侵权,但是主治医生以外的人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观看,则是不能允许的。

医院认为,教学实习医院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任务,任何患者都可能成为教学实习的对象。见习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医生,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对于医生而言没有隐私权,所以见习教学行为是传授知识而非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

学者认为,医院为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某些特定的方法,包括以患者作为教学标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以合法为前提,事先应该征得患者或者其家属的同意,否则可视为将患者等同于教学仪器,是对患者人格尊严的严重侵犯。

◆敬业精神与医学人文教育

近年来,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工作者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类对于医学中人文性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医学模式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对于医生的要求不再只是治疗身体上的病痛,而应该是更深人地了解患者,满足患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方面要解决患者身体上的病痛;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

◆医生上岗,先学人文

现在,医学界对医学人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医生上岗,先学人文”成为现今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所以,“人文”的东西,对医生、医院和医学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都是为人的身心服务的。台湾有一所叫做奇美的医院,这个医院介绍自己就三句话:“人性的奇美,人文的医院,人本的精神。”在具体服务和管理细节上,奇美医院有很多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这些理念和做法,在大陆的医院还不多。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医生确实需要提高人文修养。

社会总是进步的,科学技术如此,人的思维和精神文明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进步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还不相适应,但医学的发展还是朝着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大方向前进着。医学人文精神,重要的是解决医患在共同战胜疾病过程中遇到的纯粹医疗技术以外的问题,比如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等。人文教育不单单限于医生,而是每个人,包括患者也需要;也不应限于哪个行业,因为它是全民全社会的,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医学人文”更加受关注。

◆医生就要技术好、做人好

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就必须有相应的培训内容。现在业内有很多针对医生专门设计的医学人文培训的模块、课程、讲座等,究竟什么样的方式对培养人文精神最有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人文精神的培养,或者说是医德教育,应该是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步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中心(现在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筹建时,正面临国内相关医疗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当时人才短缺,一个原因是由于历史问题导致的人才断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出国潮,人才外流。针对这种状况,他们提出“爱祖国、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的文化理念。把“爱祖国”放在首位也是现实的需要,当时有不少学生都想出国,总埋怨国内怎么不好。这“四爱”本身应该就是一种医学人文教育。办这个中心就是为了培训、推广外科治疗技术。但是大家都知道,医生技术很高却出问题的事例也出现过。培养人才,首先要强调德育。所以,当时新学员来了之后,他们都会请一些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作医德方面的演讲,昊阶平、裘法祖等都来讲过课。他们请人的标准就是技术好、做人好。“我们并没有要求每个医生都要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一个医生,只要能够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就能够得到患者的信任,也有利于对疾病的研究治疗。”

◆敬业精神,是不说出来的“人文教育”

近年来,大家认识到开放式学习的重要性,许多人去国外短期学习,一是学习技术,二是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还有就是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生讲得更多的是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是不说出来的人文教育。美国休斯敦大学医院,每天早上七点半当地的外科大夫就已经结束了查房、医嘱、换药等所有的病房工作,开始进手术室做手术了。很多医生是早晨六点多到病房,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他们除了做手术、搞研究,还会花时间多了解病人。和国外医生全身心的投人相比,我国的医生整体上要差一些,还需要加强。西方国家的医生之所以能够秉持这种职业精神,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职业自豪感。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有个世界顶尖的泌尿科大夫Skinner教授,他的车牌很个性化,T-POUCH,这是一种泌尿科手术的名字。在迈阿密,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Soloway教授的车牌是UROoNc,业内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泌尿外科和肿瘤学的缩写。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现在,有些医生会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低,这主要是因为在遇到医疗纠纷、“医闹”等问题时,医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这些状况让医生群体觉得寒心。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既有个别医生存在不良作风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患者因为身心痛苦、焦躁不安等情绪的影响而出现某些比较极端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社会和媒体正确理解医生这个职业,该批评的批评,该揭露的揭露,该表扬的也要表扬。医疗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医生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总体上看,医生如果能够与患者平等交流,理解他们身患疾病的痛苦,那么到医院捣乱的患者绝对是少数。

就目前来看,医生的时间相对比较紧张,不大可能有很多时间与病人接触,但是,可以抽出时间写些科普的东西送到病房给所有病人看,也可以定期把病人召集到一起看看相关的录像。现在技术手段比以前更多,只要改变和创新方式,就可以与病人很好的交流。因为工作繁忙就减少跟患者的接触,这与医生治病的本职是相违背的。现在医生工作繁忙,与病人接触少,并不完全是医生个人的问题,还有制度、医院管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医院也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注重加强对医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结合在一起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医学人文重视得不够。现在很多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这恰恰是医学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比如北京医科大学回到北京大学,不应该仅是形式上的医科大学成为医学部,关键是要利用北京大学的人文社科教育基础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这对医学人文发展应该是个好事情。

现今有一种看法,认为医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医学人文的淡化。同时,一些大的医院由于患者众多,导致了医生问诊的过程演变成看检查结果和病历,因而会让患者感到距离医生越来越远,甚至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等。这需要认真解决。当然,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病痛,各种检查设备和医疗器械的运用,能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好的效果,给患者带来福音和希望。

在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积极负责的医务人员都对患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患者有了治愈的希望,心情好了,食欲增加,胃液分泌就多,消化吸收就好,这些是药物和器械起不到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什么医疗技术都用不上。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也应该属于医学科技与人文研究的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这些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但需要有人去做。全靠技术不能完全治好病,全靠人文关怀也不能治病,两者要结合起来,正如吴阶平老师说的:“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具备崇高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这就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

◆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协调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这是国际社会认同的医学道德的最基本原则。我们应该采纳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理念,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并应用于医患活动中,达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目的。服务理念是根本,意识是关键,行为是保障。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关键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主导的医方缺乏人文意识,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而是较多的考虑了自身利益,医患之间缺乏感情、缺乏沟通、缺乏人文关怀是重要原因之一。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怀又被称为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把关心、尊重患者、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作为实施医疗护理的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人性化服务模式转变,由单纯化服务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关怀时的拍拍肩到心灵的慰藉,人文情怀的简单举止使脆弱的心灵拥有一种被呵护的感觉,点滴真情、关怀使医患、护患之间人文情感得到升华,人性化服务的内涵也尽在其中体现。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激励患者,满足患者的全方位需求是医院立足于当今医疗市场的根本。全社会关注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更关注医院的文化内涵的声誉、品牌等无形资产。服务在医院有深远意义,其功能不亚于医疗技术及先进的设备,要想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我们应当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医疗活动的对象是人,他们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有一种心理上的期望,如期望被尊重、关心、同情等。维护和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又需要广大医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从技术方面思考问题,还应从伦理角度考虑。医师要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教育,净化职业和职业动机。一个主动关心患者、接受患者、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取得患者信任的医师才能为建立理想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自主、有利、不伤害和公正是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学原则,它们充分体现了医学的宗旨、医学职业道德理想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真诚无私的关爱。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关系,是情感关系,应将患者看成一个完整生理、精神、社会需要的综合体。如果医务人员在疾病诊治中,充分执行了这些原则,维护其自尊及人格,努力发现患者性格中的积极因素,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患者一切合理的看法,对患者倾注一片真诚,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在手术和治疗前向病人讲清疾病的前景,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对病人的损伤,并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病人自主择医,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自然就会减少。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情感转变。真正确立了关心、尊重、理解患者,主动热情地为患者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才会在感情上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给患者安慰和亲切的感觉,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为医疗服务注入博大的人文关怀,是重构良好医患关系的有力措施

现代医学技术在卫生服务领域的无处不在以及各种诊疗设施的无所不能,极易将医学工作者的注意力引诱到对“病”的重视上去,专注于诊疗技术的便捷与神奇,以至于把自己的服务对象误认为是生了病的生物的人,而不是心理多变的社会的人,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医务人员极易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应有的基本素质置于脑后,造成了道德乃至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发展高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培植,在伦理道德上对职业的要求应该比任何职业都要高。

一个完整的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医师的职业精神是医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表现为医学技术对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是一种德化天下的人文关怀。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有机融合和涵盖了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并努力实践医学本质和目的的合作共同体,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人性化体现的最好诠释。合理选择技术性医患关系和良好地协调非医疗技术性关系,充分反映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医患之间相关信息的充分沟通、情感的正性交流、精神的慰藉、情绪的稳定、希望的存在、人格的尊重、相关权利的确保等,都充分体现了作为人的公平和公正。医务人员对病人要倾注满腔的爱,为医疗服务注入博大的人文关怀,消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某些技术指标抽象化的干扰。

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沟通技巧,恰如其分地使用书面、语言等沟通方式,努力做到耐心倾听,适时的沉默,极大的同情;运用语言要注意保护性、科学性、艺术性、灵活性、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温和的目光、同情的表情、适当的动作和空间距离等进行与患者之间的非语言交流,可在沟通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医护工作者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医护人员都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处事果断灵活,善于调节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使自己的心境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状态,时时保持对健康的执著、追求,对患者的高度热诚、爱护、尊重,对工作认真乐观、自信,使每位患者和家属都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动与支配。

◆培植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服务理念是医疗服务模式的灵魂,也是医疗服务策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不仅是医患“双输”,而且是“全盘皆输”。在政府卫生体系改革缺乏系统性、卫生行政管理缺乏科学性,医疗资源分配存在不合理性的基础上,加之其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医患矛盾日趋恶化。在医患矛盾的纠葛中,不仅医患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医患双方的不信任会以社会的方式传递,危及了社会诚信的道德底线,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难以得到公平的维护。人们期待着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医患双方由“双输”走向“双赢”。全新的人文观念也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既重视疾病又重视心理,既重视局部又重视整体,以“人本主义”观念为指导思想,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医疗的核心,在医疗活动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以实践“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医疗环境可引起病人相当显著的反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医患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等,缓和医患矛盾,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条件。医院应高度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探索人文化医疗服务管理,努力营造一种关爱生命、深入沟通、互相理解、充满人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医患关系缘于沟通,和谐医疗环境缘于交流,沟通和交流是医患关系的润滑剂。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人文素质教育,造就一支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医师队伍,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提供人才保证。

◆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医护人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文素质不高的人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和更大的提高,也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因此,医护人员应通过广泛学习医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律学、伦理学、语言学、美学等人文科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接受人文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医德熏陶,同时了解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提高个人修养。总之,医护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要,从而更完美的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同时也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