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简介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简介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古今人类文明活动的成果,即人类文化遗产、物质财富和各种人文现象的总和,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民族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简介

第三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广大的沃野良田、众多的江河湖泽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古今人类文明活动的成果,即人类文化遗产、物质财富和各种人文现象的总和,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民族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它包括古代人类遗址和伟大工程、现存的古代城防建筑宗教建筑、宫殿坛庙、陵墓园林等。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旅游项目都包括建筑,许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建筑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它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极具价值的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古代建筑是各种族、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载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段性,是了解各地区文化及其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不断努力,以及其聪明才智的不断积累,在建筑单体、建筑组群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日臻成熟,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无可替代的建筑体系。建筑中的绘画与雕塑、斗拱梁架、屋顶结构、室内空间处理与独特的顶部装饰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展示古代建筑文化的实例。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宫廷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中国历来以红色为美满、喜庆的正色,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所以皇家建筑多饰红色。黄色则被视为尊贵之色。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代表中央的方位,故有“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之说。因此,中国历代皇宫多用黄琉璃瓦进行覆盖,这最早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更有明确规定,即只有皇宫、皇陵及皇帝下旨修建的坛、庙建筑,方可覆盖黄色琉璃瓦,否则将处以极刑。王公贵族及皇子皇孙的住所(如南三所和文渊阁等)只能采用绿瓦或黑瓦,以使等级分明,具有象征性。油漆彩画一般有两种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身份象征,为了装饰华丽及表示有关封建等级。如象征帝后的,则用龙凤图案的彩绘雕刻,飞金走彩,以显名贵豪华。其他有关图案不得乱用。另一方面是使用价值,主要是为了建筑木料的防腐、防潮。

其二,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中轴布局可使主体建筑显得更加高大突出,巍峨壮观,如前三殿和后三宫。左右对称、层层递进的四合院建筑群,有利于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如东西六宫等。

其三,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依照该种方式建造可使宫殿坚固耸立,高大雄伟,并可防雨、防潮和防震。中国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就是因这种建筑结构起作用的结果。

其四,屋顶多样,等级分明。中国宫廷屋顶样式共分九等。一等重檐庑殿顶,如太和殿等。二等重檐歇山顶,如太和门、保和殿等。三等单檐庑殿顶,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四等单檐歇山顶,如东西六宫等。五等悬山顶,如太庙的神厨、神库等。六等硬山顶,如保和殿两侧的庑房等。七等四角攒尖顶,如中和殿等。八等孟顶,如钦安殿等。九等卷棚顶,如古华轩等。

其五,屋脊鸱吻与仙人、走兽。鸱吻本是屋顶正脊与垂脊相结合的关节,仙人、走兽原为固定瓦脊用的大木钉,后演变为中国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天地、日月、各种神的崇拜。为了寄托这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产生和形成了许多坛庙建筑,以北京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地坛和曲阜孔庙孔府为代表。此外,亭台楼阁也是一项颇具旅游价值的历史古迹。中国亭台楼阁以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最为有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其他有昆明大观楼嘉兴烟雨楼、成都的望江楼、山西万县的飞云楼、广州的镇海楼等。

古陵墓多选于“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环境优美,地面建筑豪华,地下墓穴宏大,殉葬品丰富,格局独特。陵墓的殉葬品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水平,衡量当时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研究中国古代史天文史、地理学史、工艺史以及医学史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著名的有帝陵、秦陵、汉陵、唐陵、宋陵、明十三陵、清陵等。

中国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起至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清代,历时3000余年,其间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500余人。至今地面上有迹可寻的帝王陵寝尚有100余处,分布于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中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特点,黄景略与叶学明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有如下总结:

其一,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自夏商以后,历代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一个家族大多集中在一个地区。虽然各朝各代在陵区地理位置的选择上有些许区别,但是陵区的规模并不受影响。在陵墓和附属的建筑周围大多会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的占地面积常常大得惊人,少则数十里,多则数百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最迟在商代晚期便已经出现,并延续至清代。

其二,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古代文献上大多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中记载了孔子为其父母的墓建造了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弃平”。但是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奴隶主上层统治者的墓已经有封土,只是不甚高大而已。自战国中期起,君主和贵族死后大多会修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陵,也象征着王权尊严和地位。此外,历代帝王还会为自己修建大型的墓室。商王陵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者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室的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呈亚字形。有的南北两面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呈中字形。两周时期以及西汉前期,诸侯王陵墓的墓室仍然保持商代以来的形制。据记载,自周代以来,丧葬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登记规定。(www.xing528.com)

其三,奢华的随葬品。由于历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入了坟墓,这些随葬品包括礼仪性质的礼器、明器和各种日常用品、艺术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尤其是帝王陵墓中的随葬品最为珍贵和丰富。商王墓中的随葬品以青铜器最为突出,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生活用品比重显著增加。其他还有金、银、玉、石、竹、木、纸等质地的简册、文书等。

其四,精美的石刻。大约从汉代开始,陵前设置石刻群,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表示战功和成就,一种是象征警卫与仪仗。帝王陵墓的神道两侧大多对称排列朝会仪仗石刻,有宫女、官员、使臣、马、象、羊、虎等形象,最南端建阙门,称为乳台。另在上宫的北面建下宫,为一组供奉帝后遗像和祭祠使用的祠祀建筑。帝陵西北方为后陵,形制与帝陵相同,但规模减小。从已知的有关材料来看,大体上汉以前多为土穴木椁方形单室;汉以后多为砖石拱券结构,有前、中、后三墓室或前后二墓室,墓道很长。

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秦始皇陵,其规划和造型建制也都十分严格、整齐。陵丘为三层方形夯土台,顶部建有寝殿,坟上遍植柏树,以象征山林。古代帝王坟墓通称陵寝,又称山陵,即从这种形象而来。秦始皇陵周围有两层围墙,围墙正中建门阙,整齐对称,陵墙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

历代帝王陵墓和陵寝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意识形态上的礼制习俗,而且反映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面。保存至今的陵寝建筑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石刻等文物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旅游观赏的对象与场所。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局,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和居住的环境。它讲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园林融建筑、绘画、雕塑、文学、书法金石等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其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园林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苑囿是奴隶主进行狩猎和种植的享乐之地,秦汉时期又扩建增加了宫、苑、观、馆等建筑物,园内有了宴乐、住宿、招待宾客、祭祀、狩猎、游赏、收摘等多个场所。三国两晋时代,战争频繁,人们产生超脱尘世、回归大自然的遁世思想,对静观自然山水发生了兴趣,在造园史上就出现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林。唐宋时代写意画的发展为山水园林的设计增添了营养,把一些画意构思以园林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元明以来,江南私家园林发展很快,一些著名文人和画家都参与了造园事业。他们将宋元以来文人山水画的意境移入园林,使园林艺术迅速提高。明清时期园林艺术中的宅园类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分布遍及全国南北。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拥有者的身份来分,中国古典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大类型。皇家园林,顾名思义,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而私家园林则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豫园等。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法,即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类。照此则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和岭南类型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北方园林,北方园林因其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第二类为江南类型,江南园林因其在中国南部,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第三类则为岭南类型,此类园林因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著名的岭南类型园林有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古代园林筑园艺术的精华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筑山。筑山实为表现自然,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的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其二,理池。与筑山之用意相似,理池亦为表现自然,为造园的又一重要因素。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掩、隔与破三种。

其三,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其四,建筑。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形、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

其五,书画。书画为中国古典园林之特色,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