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大传奇:谢义炳称:大气学科需在大自然中实践

北大传奇:谢义炳称:大气学科需在大自然中实践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谢义炳亲自主持有关工作,并兼任专修科班主任。“大气学科就要在自然界里搞”谢文炳热爱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运动。他认为,各门科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大气科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搞,而不是闭门造车。因此,谢义炳呼吁中国气象工作者应多动脑子走自

北大传奇:谢义炳称:大气学科需在大自然中实践

谢义炳:“大气学科就要在大自然里搞”

【人物索引

谢义炳(1917—1995) ,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气象教育家, 中国现代天气学和大气环流学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扬州中学高中部,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任贵州省气象所观测员。1941至1943年在贵州遵义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43至1945年任前中央气象局技士。1945至1949年公派赴美国学习。1950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气象系副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系副主任,主持气象专业工作。1959年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系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自编气象教材,鼓励学生建立“东方学派”

谢义炳认为,要想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的气象工作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于1950年回国任教,出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清华大学气象系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立气象专业和气象专修科,招收100名新生。谢义炳亲自主持有关工作,并兼任专修科班主任。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本权威性的气象学教材,就连国外也不多见,于是,谢义炳亲自出马,把自己讲授的天气学、中长期预报、大气环流等课程编入了讲义,并于1959年正式出版了《天气学基础》一书。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大由沙滩迁到燕园,物理系由原清华、北大和燕京三校的物理系及清华的气象系合并而成。刚开学的前两天,物理系的新生没有立即上课,而是分组讨论,重新选择专业。系里宣布:由于国家急需气象人才,北大物理系特设气象专修科,其中一百名学生要去学气象。当时,几乎所有的新生都不知道气象是怎么回事,大家感兴趣的只是物理,满脑子都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要想说服他们改变志愿并非易事。为此,气象专业举行了学生座谈会,特别邀请谢义炳先生介绍气象学的前沿与前景。在那次座谈会上,同学们与谢先生做了一番针锋相对的交流,谢先生说:“比起物理学的一些学科来,气象相对而言,是显得落后一些,经验性强一些。但这不成其为问题。相反,一个不成熟的学科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用各种先进理论的方法使起成熟起来达到先进。这个过程为大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值得我们(气象专业学生)为此而作努力。”

谢文炳给新生讲第一课时,面对这些没有什么气象学基础的年轻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代著名气象学派的概况。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派,我们在东方,就叫东方学派吧!同学们一起努力共同来建设东方学派吧!”在他的直接培养教育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气象工作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力量。1987年庆祝谢义炳从事气象工作50周年时,一位学生因省里开人大会,不能亲自到会祝贺,在来信中说:“开庆祝会那天,他将面向北京、心怀赤诚,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遥祝敬爱的谢先生健康长寿、风范永存。”

“大气学科就要在自然界里搞”

谢文炳热爱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运动。当时,他还是北大教工足球队的活跃分子。据他的学生回忆,入学后的某一天,一位接待新生的老同学指着操场上的一位活跃的踢球者说,那位就是北大有名的“足球教授”—谢谢先生。(www.xing528.com)

谢文炳和夫人李孝芳都是北大的教授,经常一起去看望学生。课余假日,同学们常常三五结伴去谢文炳在中关园的家,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师生在一起,无拘束地聊天、喝茶、吃糖、打桥牌,玩得很高兴。有一年暑假,学生陈受钧去谢文炳家玩,正逢学校要派年轻教师赴苏联进修,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谢文炳惋惜地说:“我只差一岁,要是能去苏联学习,该多好啊!”那年谢文炳36岁,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却没有沉醉在过去的冠冕中,还想去苏联继续深造,可见其对学术的追求是多么执著。

谢义炳不仅讲授最新理论成果,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从实际天气分析出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所得结论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他亲自指导、修改学生的天气分析,与学生们反复讨论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们求实、严谨的作风。他鼓励学生创新,有所发现,不受已有科学观念的束缚。谢义炳回国后,科研目的非常明确,他接受了“中国夏季降水问题”的研究任务,一连搞了几十年的研究。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美国搞了多年,但仍旧进展不大。美国国家气象中心主任舒曼问谢义炳:“你怎么总搞这个难的?”谢文炳回答说:“我们一出事儿是几十万人的问题,我们是被迫的,关系人民生命和生产的问题,我们不做成吗?这是我们的需要。”舒曼说:“我懂了。”

谢义炳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科研任务,是因为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了自豪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大气科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搞,而不是闭门造车。1987年庆祝谢义炳从事气象工作50周年会上,他最后致辞说:“就全国来说,当前的思想感情基调是壮志未酬。如借鉴历史,东亚正处于前希腊向后希腊的转变时期。今后6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坚持我们自己的道路,是可以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这样, 自鸦片战争算起,我们用20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600年的路程。……至于我们本行,即大气科学,现阶段正参加“世界杯”的复赛,应争取在下世纪的前50年通过半决赛和决赛,夺取金牌……”

借鉴经验,不畏人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学派咄咄逼人,但有名的锋面气旋模型是属于挪威学派的成果。谢义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著名的英国气象学家肖氏没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观点,他不敢批判地继承先辈的工作,眼看到手的成果却拱手让给挪威人。至今英国人还在责怪肖氏,他不敢得罪先辈而得罪了后辈。谢义炳认为,真正的好前辈是希望后辈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否定”自己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否定,而是发展、是进步,我们应吸取这一历史教训。

美国科研经费充足,仪器设备先进,气象观测实现了自动化,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观测记录好,中国的天气分析是世界一流的。因此,谢义炳呼吁中国气象工作者应多动脑子走自己的路。他认为美国目前只有少数人动脑子,我们应当多数人动脑子,我们没有巨型计算机,但我们应搞出有特色的成果。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梅森到北京大学访问时,谢义炳让他的同事拿出用每秒十几万次的计算机做出的成果给梅森看时,梅森服气了,说:“想不到你们是实验、分析、模拟、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的!你们用小机器做到的工作,我们没有做到。”谢义炳认为中国气象科学工作者不能保守,不要只想到大气,应扩大到其他学科去,譬如,要到生物学、农业科学、海洋学、水文学领域中去,做到不同科学部门的结合。

谢义炳认为做具体工作的人应该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共同探索迫近真理的途径。做工作不要怕别人反对,要想一想我们的工作为什么被反对?谢义炳常风趣地说:“自己是个过时的人,爱讲过时的话,讲得不对请大家当时批判, 自己可以早一点儿受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提出“湿斜压”和“湿斜压天气动力学”系列观点后,多数人表示欢迎,有少数人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在学术会议和气象学报上,争论了相当一段时间。由于这一新观念的基础是从实际出发的,最后越辩越明,某些人可以不承认某些观点,但他必须承认事实。谢义炳该项研究在获得帕尔门国际奖之前,美国发来的电传中写到:“你的湿斜压锋与湿斜压不稳定过程,将是会议参加者最感兴趣的报告。”会议期间组委会主席对谢文炳说:“你的工作是很基础性的。”瑞典地球物理学报主编向谢文炳约稿时说:“你的工作是很基础性的,我们没有想到的,希望这是国际奖走向中国的开端。”谢义炳面对这些话只当作是一种交际语言,一笑谢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