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秦服饰色彩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先秦服饰色彩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时间:2024-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先秦;服饰色彩;现代服装设计1引言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从先民对色彩的认识、色彩的运用和染色技术等方面论证,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明,同时也为我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2中国元素中的服装设计2.1先秦时期服饰色彩夏、商、周是我国先秦社会的三大政权,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自氏族部落心理素质的不同,表现在文化习俗与服装审美意识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先秦服饰色彩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先秦服饰色彩与现代服装设计

/高慧宇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学会了利用色彩来装扮自己,发挥色彩的独特艺术魅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色彩世界”。民族服装的风格一直是现代服装设计主要潮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或多或少的民族元素会出现在一些现代设计中,总的来说,还不是很系统。服装设计的继承不能只停留在形制的效仿上,而是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融会传统服饰的精髓,用神似的手法进行设计。

关键词:先秦;服饰色彩;现代服装设计

1 引言

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商、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论辩、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期服饰的整体特征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其中反映了一些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道德观,它对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1]。本文分析了中华服饰色彩文化的形成和色彩文化的哲学基础。从先民对色彩的认识、色彩的运用和染色技术等方面论证,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明,同时也为我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 中国元素中的服装设计

2.1 先秦时期服饰色彩

夏、商、周是我国先秦社会的三大政权,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自氏族部落心理素质的不同,表现在文化习俗与服装审美意识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夏而改之,尚黑而黑衣裳,殷尚白而缟衣裳,周则兼用之,玄衣素裳。”在三大政权的演变和更替中,服装色彩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愉悦原则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虽然历朝历代服装形制变化很大,但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先秦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核心基本形成,即遵循“天人合一”的造物原则。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述即体现了这种原则[2]。“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在先秦服装的产生和制作上,也无不体现了这种顺应自然,是一种“和合共生”的美学观和价值标准。现代和后现代服装设计,虽然强调个性的突出,但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我们只有一个自然界,保护环境、提倡环保美学思想的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基本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历史时期里,服饰伦理的道德主体并非是截然割裂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例如,在先秦历史时期里,“以德配天”的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君权的“神性”开始被“人性”所替代,因而“天玄地黄”的色彩思想被植入服饰色彩的价值评判之中,黑色(皂色)和黄色被视为是尊贵之色,这一点可以从冕服的色彩搭配上可见一斑。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观察到木星色青、火星色赤、土星色黄、金星色白、水星色黑的现象,于是将五色与五行配置起来,并进一步总结出五时、五方等万物的归属,《考工记·画缋》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事后素功。”画缋是指在织物或服装上用调匀的颜料燃料在局部绘画;或用彩丝刺绣,以形成花纹。把色彩的取象与天地、方位、鸟兽、山水相结合,体现了先秦服饰色彩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色彩审美思想[3]

先秦的木雕工艺品和竹编工艺品全出自楚国,帛书、帛画更是唯楚独有,目前发现的先秦竹简几乎全在楚国。马砖一号墓出土的绣绢和彩色织锦,大多数是龙凤升腾舞蹈的形象,色彩达二十多种,以白、土黄、深褐、浅褐、紫红、黄棕、黑色为主,还有少量点缀作用的色,如蓝、灰绿、灰黄、茄紫、茶褐、粉红、银灰等。值得一提的是黑色的运用,在图案中常用作主色,尤其在深浅褐色中衬托。

2.2 “五色观”理论体系

虽然五行和五色理论的结合,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礼制”的需要,但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基本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艺术表现力。两种原色(即正色)相混产生“间色”,“原色”与“间色”、“间色”与“间色”相混产生丰富的“再间色”(复色)。“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阴阳五行说中所谓的五色是由黑、白和红、青、黄构成,而当代西方的色彩三原色为“色光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和“色料三基色”(CMY,即青、品红、黄)。中国的青色介于蓝与绿之间,故实际上是红黄绿蓝四色,从某种角度看也涵盖了色光和色料三原色。相比之下,我国的五行“原色”还多了黑白两色,也就是包含了有彩色和无彩色两个部分。古人在染色工艺和色彩艺术的实践中发现,矿物颜料调和或植物染料拼色、套染、媒染的方法可用少量之色相混取得丰富多彩的颜色。

古代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灭六国,“以为获水德之瑞……水色黑。”后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象征中央;青色象征东方;红色象征南方;白色象征西方;黑色象征北方。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有些朝代规定,正色服装只有帝王官员可穿,百姓只能穿间色。上古时,服装色彩较单纯、鲜艳,和同时期的陶罐装饰色彩大体雷同。以后红绿、黄紫、蓝橙等对比色调逐渐减弱,红黄、黄绿、绿蓝等临近色彩大量采用,色调日趋稳重、凝练,整体调和,局部对比。现代服饰色泽五彩皆备,以间色为多。

《考工记》提出把青、赤、黄、白、黑五色列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正色和间色产生复色。其中青(蓝绿)、赤、黄为原色,黑和白为极色,和现代的光色理论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虽然这种色彩观念不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只是局限在经验的总结与主观的描述和体验上,但这种色彩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绘画讲究“随类赋色”,把注意力放在物象色的归类上,并善于找出典型性的本质。用色只是表达个人感受的一种手段,和西方古典主义追求客观物象色彩的视觉真实是不同的。

2.3 先秦染织中的图案色彩

传统染织手工艺的重要性和优缺点,并说明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说起民族蜡染服装,首先联想到的感觉就是宽衣大袖、面料粗厚、图案传统古朴,而且大多只在旅游景区销售的民族意味浓厚的一种独特的服装形式。诚然,蜡染服装以其古朴沉着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冰纹肌理远古图腾、花鸟鱼虫等承载着悠悠历史的装饰图案,借助于粗服素布散发着远古魅力;它们以自我表现的原始张力和质朴清新的视觉效果,紧紧地迎合了生活在离传统文明越来越远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心理潮流,从而获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在染色工艺方面,先秦时期就已经掌握两类染色技术:一类是用矿物颜料着色,称石染,染色方法是采用黏合剂将已研磨成粉末状的矿物颜料涂绘于织物或画面之上;另一类是用植物染料染色,称为草染,染色工艺有套染和媒染两种。《考工记》具体地记载着多次浸染技术:“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www.xing528.com)

图案是一种具有装饰和使用性的美术形式,而传统染织中的图案色彩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

3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色彩与先秦服饰色彩

色彩是由于光的作用而产生的。太阳的色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由于光的作用和不同物体对光的不同吸收率和反射率,因而产生了丰富的色彩,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物体色彩。色彩、款式、材质是构成服装的三大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色彩是首个要素,可见色彩在服装设计学中的重要性。

服装色彩是服装设计中一项单独的要素,由于服装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服装色彩的审美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有着内在联系。通过研究影响服装色彩的各因素,把绘画色彩艺术融入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就能按不同消费者定位,从色彩影响因素与消费心理的共鸣点入手创作出被不同人群认同的作品。

中国的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走向世界,必须以自己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底蕴为基础,单纯模仿西方是没有出路的。日本的东京已经成为世界的“五大时装之都”之一,而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在巴黎崛起的日本服装设计大师森英惠、三宅一生高田贤三、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无不是以日本的文化背景为设计的出发点,用日本或东方的服饰元素诠释世界的潮流和风格。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服饰历史,是中国设计师宝贵的设计资源。要用好、继承好、发展好,就必须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设计手法,加以整理,特别是对传统服饰色彩的运用。由于服饰色彩是视觉中最醒目、最活跃的语言,具有“先色夺人”的视觉冲击力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是服装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同样,先秦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是作为服装首要因素来对待的。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民族元素与形式美相统一。中国民族服装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如何选择类型,其位置、大小、疏密、方向、组合以及所形成的点、线、面、体等诸因素如何选择,属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审美的研究范畴。先秦服饰在色彩上,青色象征东方,赤色象征南方,黑色象征北方,白色指西方,黄色象征大地,玄色象征上天[4]。从上述可知,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是有意味的,都寓意着某种思想,传达着某种信息,它暗寓着远古时代神人差异和阶级社会中的等级尊卑之别,有时这些设计作品也发挥着道德教化和劝诫的作用。社会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构成人们传统偏好的群体心理环境,并由此而造成群体性心理倾向,形成流行性的服装色彩。

4 先秦服饰色彩伦理对现世的影响

随着历史封建制度的消亡,先秦伦理的阶级内容和政治性目的也随之消解或异化,但它依然以历史的惯性影响或左右我们的意识及社会活动,因此服饰色彩伦理在历史的今天依然以其特有的隐性或显性形态指导着我们的着装和服饰色彩表现。

首先,这种先秦服饰色彩伦理的变异表现为价值评价标准的异化上。由于封建政治制度的丧失,传统集体性评价标准已丧失了其强制性基础,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标准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它却以隐性形式存在于我们社交礼仪活动之中,左右我们的评价结果。例如,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总喜欢选择深色调的服装,此类服装色彩一般都是纯度偏低,以突出沉稳、可信的个性特征。

其次,这种先秦服饰色彩伦理的变异同时也表现为价值评价客体的异化上。在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的今天,传统色彩符号所代表的政治含义已经失去了其以往所代表的等级含义,而其所形成的文化含义却得到了有限性的保存。例如,在一些喜庆场合中,鲜艳的红色总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些丧葬或者宗教活动场合,黄色的神秘性、黑色与白色的庄严肃穆性得到了保留,如果在这些场合穿着服色艳丽之服则被认为是对死者或者是神灵的不敬。

再次,先秦服饰色彩服饰伦理对现世的影响表现为服饰色彩在现世的泛化上。这些泛化的伦理评价原则以服饰色彩惯例、服饰色彩习俗、服饰色彩禁忌等多种显性形式指导着人们的着装和审美。以服饰色彩惯例为例,传统服饰色彩中,黑白色主要适用皇帝祭祀所穿的冕服,如今,这种冕服色彩所代表的封建政治性含义已经被取消,但其所代表的庄严和肃穆的文化含义却以服饰色彩惯例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在政治或外交场合,官员统一着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衫以及红色领带便是这种服饰色彩惯例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最后,这种先秦服饰色彩伦理的变异表现为个体性价值评判标准对集体性评判标准博弈的胜利。例如,在服饰潮流此起彼伏的今天,没有说先秦色彩元素在服饰的应用上能够独霸天下经久不衰,相反,却是体现个性的色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

5 结语

先秦服饰色彩的理念博大精深,其“五色”的色彩体系、礼法与比德相结合的色彩使用原则、文人“重墨轻彩”与世俗“五彩并重”的分野与交融的特点对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服饰色彩伦理的封建性已经被政治性取消,因而其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这一社会功能已经不占有突出位置,因此它更多的是借助服饰官制或民俗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4-51.

[2]张越.《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9-114.

[3]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57-117.

[4]边秉贵,刘淑芳.现代服装色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0-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