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能减排任务更严峻:国家提高要求,浙江省面临挑战

节能减排任务更严峻:国家提高要求,浙江省面临挑战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节能减排任务更重1.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更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披露,“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无疑,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节能减排任务更严峻:国家提高要求,浙江省面临挑战

(六)节能减排任务更重

1.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更高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披露,“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行业的发展,推进技术进步,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推广,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动员方方面面,采取先进的技术,使用节能减排的产品。

上述指标反映出下一阶段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其一,指标更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第一次写入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也是新增约束性指标。其二,约束更多——未来五年要求单位能耗下降16%;除了继续要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还新增要求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别减排10%。其三,手段多元——“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求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因此,今后必将更多地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是注重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来推动节能减排。

2.浙江省节能减排任务更为繁重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为确保浙江省“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如期实现,去年全省对高耗能企业的用能进行控制,采取了拉限电、停炉、检修、限产、减产等一系列措施。不论是全社会用电量,还是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和增速,下半年明显缩减和回落。2010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1—4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23.0%、20.6%、17.6%、14.1%,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增速分别为18.4%、15.0%、9.0%、7.3%。可见,2010年开始,浙江省对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在逐年下降。到了“十一五”末,全省单位GDP能耗已降至0.72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全国(约1.03吨标准煤/万元)的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1.04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国家平均水平的55%左右,比“十五”末下降了近30%。至此,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十二五”节能指标分解方案,全国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6%,浙江按一类地区,节能指标确定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8%。无疑,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3.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1)节能空间缩小对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影响

浙江省“十一五”时期,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年均增幅为7%,比“十五”时期下降5.9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单位GDP能耗将降为0.72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四位,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到3.2%以上,年均降幅为4.4%,已处于领先水平。今后要挖掘节能降耗潜力的难度更大,降低能耗的空间已不断压缩。

同时,经过“十一五”的节能技术改造,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节能潜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挖掘,一些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已经多数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挖掘节能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

(2)生活用能持续刚性增长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用能持续刚性增长,“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生活用电增长84.1%,年均增长约13.0%。2011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和生活用电继续高速增长,其中管理机构、住宿餐饮和生活用电分别增长15.0%、18.8%和18.8%。由于机构和居民生活用能不直接创造增加值,这部分用能的高速增长对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带来不利影响。(www.xing528.com)

(3)拟新上项目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国家核定浙江省节能降耗目标18%,按年均下降3.89%测算,约需节能3850万吨,超过“十一五”五年累计节能量一成以上。但“十二五”期间,省内有一批临港重化工项目拟上马。据省节能主管部门测算,这些项目如果上马,合计新增用能在3000万吨以上。这对顺利完成全省节能降耗目标,将构成巨大压力。

(4)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通常意义上的节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其一,结构节能。是指通过产业结构演进方式实现的节能,主要表现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其二,技术节能。这种节能方式主要发生在物质生产企业层面上,因此也可称为社会生产节能。其三,消费节能。这种节能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个人及各类社会服务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也可称为社会消费节能。在上述三种节能方式中,结构节能是集社会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节能集合,而技术或生产节能与消费节能则是结构节能的具体体现。因此,结构因素是影响浙江省单位GDP能耗的决定性因素。

从“十一五”的实际情况看,结构因素只能说是有利于节能,但贡献不大,结构节能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全社会能效提高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各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据统计,2006—2010年,第二产业拉动全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0.030、0.034、0.037、0.028和0.027吨标煤,拉动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3.3、3.9、4.4、3.6和3.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是二产中能源消耗最为集中的产业,工业各行业特别是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改进,对二产节能起举足轻重作用。2010年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7011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的72.1%。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工业能效上升的主要推动力。2006—2010年,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规模以上工业节能的贡献分别为78%、58.1%、65.2%、86.8%和64.2%。工业节能主要依靠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正因为在“十一五”节能进程中,结构因素起的贡献不大,而其又是影响单位GDP能耗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结构方面寻找浙江省的节能潜力,是实现全社会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十一五”期间,浙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4.4∶52.9∶42.7(按2005年价格计算),三产比重明显上升。由此带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朝着有利于节能的方向调整。2006—2010年这五年间,仅有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是有利于节能的。由于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二产比重与上年比有所下降,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了约0.4和1.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节能的贡献并不大。但三次产业结构的节能潜力较大。按可比价计算,三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一个百分点。2010年,浙江第三产业占比为42.7%(2005价),比二产比重低10.2个百分点。如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至2015年,如果确保比2010年三产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则能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约5个百分点。

从工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十一五”期间,浙江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有利节能,但贡献不大。前四年,工业内结构变化基本上对节能是无影响或不利的。直到2010年,浙江采取高耗能企业轮休检修、夏季高温期间有序用电、水泥行业实行全面停产让电等一系列节能政策、措施,同时限制特大用能企业的用能总量,使得当年工业内部结构节能成效明显,工业内部的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因结构变化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个百分点,结构节能贡献率19.7%。可见,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也是可以挖掘的。2010年,浙江省八大高耗能行业和装备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17和0.40吨标准煤,八大高耗能行业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近1.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工业内部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仍滞后,高耗能行业比重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如能按“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切实完成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任务,提高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比重,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节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产品结构和行业规模结构来看,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不仅是生产技术进步与用能管理改善的结果,产品结构变化对工业用能效率的影响也非常大。“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大力推动高耗能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加快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和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在火电行业大力推进上大压小工作,行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是推动行业能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耗能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经历能效大幅提高的过程,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较大,尤其是其中的结构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高耗能行业节能作用,必须加强节能精细化管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挖掘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一是行业内部结构节能仍有潜力可挖。火电行业抽凝机组发电煤耗约400克标准煤/千瓦时,远高于全省平均,抽凝机组在火电机组中占比仍达50%左右,逐步替代抽凝机组有助于降低发电煤耗。二是提升传统优势行业仍有潜力可挖。省内高耗能行业中纺织、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属于传统优势行业,但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产业层次低,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增加值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提升传统行业附加值,也能拉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三是继续加大节能技改力度仍有潜力可挖。如火电行业中还存在不少中温中压锅炉热效率较低,通过锅炉技术改造能拉动发电煤耗的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