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80后”青年的价值观和信仰探究

80后”青年的价值观和信仰探究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0后”已经不再是孩子了。“80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80后”出生的人普遍比较各,或者说追求各。而认为“80后”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超过六成。多数“80后”对道德、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信仰,他们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正。

80后”青年的价值观和信仰探究

第二节 素描“80后”

上世纪80年代是值得铭记的,80年代出生、跨度10年、被硬归到一堆的这两亿人,也成了最爱被人议论的一群。

“80后”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轻的1989年生人,也已经超过16岁,步入了国家法定的劳动力年龄。“80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要想画出他们的形象,实在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里,我们只能尽力勾勒出这个群体的素描像。

“80后”的关键词

1.“独”。

独生、孤独是最能概括“80后”的两个词。

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批体验者,“80后”集万千宠爱,也集万千压力生活无忧无虑,性格却乖张孤僻。这种孤独感在小时候更加强烈,尤其在受人欺负时马上幻想:有个哥哥多好。

长大后,升学就业婚姻、家庭这些问题也只能自己扛。人多了、扩招了、文凭不值钱了;毕业了、失业了、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房子涨价了、挣得太少了、爱情走远了;父母老了、身体不好了、都指着自己了……没有兄弟姐妹,没人倾诉,本就孤独的“80后”压力更大,也更加迷惘了。

2.“各”。

“各”是北京土话,大意就是怪、有个性、与众不同,说不上褒义还是贬义,但大体不是用来夸人的。

“80后”出生的人普遍比较各,或者说追求各。他们趋异不趋同,他们要独一无二。买衣服不能撞衫,做事情爱搞怪另类,扎鼻环、画文身、抽烟、泡吧,别人越觉得离经叛道的事他们越勇于尝试,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个性。

各还表现在固执任性上。从小过于受关注,在家中地位特殊,使得“80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处事浮躁、不踏实,固执、不听劝,和别人合不来,自己又难当重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3.“新”。

“80后”群体之所以格外受人关注,和他们的出生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大变革,使“80后”从小就接触外来文化、新鲜事物,它们密集轰炸着“80后”的神经。外来的新方式、新观念,也改变着“80后”自己的生活。

4.“变”。

(1)吃饭:“80前”吃饭选择地点、环境、和谁吃;“80后”吃饭选择菜式、价格、谁埋单。

(2)购物:“80前”是点钞票;“80后”是点鼠标。

(3)游戏:“80前”的游戏是大家一起面对面地玩;“80后”的游戏是一个人对着游戏机或者大家一起对着电脑玩。

(4)日记:“80前”是偷偷摸摸锁在柜子里自己一人看;“80后”是大大方方放到网上大家一起聊。

(5)比赛:“80前”是层层筛选被推举为单位争光;“80后”毛遂自荐唱歌跳舞只为秀出自己。

(6)房子:“80前”是单位分房,够资历房子总会有;“80后”是贷款买房当房奴,因为有房子女朋友才会来。

(7)工作:“80前”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做一份工作;“80后”一个月内在一个单位,并且兼职做好几份工作,下个月也许就换了。

(8)出国:“80前”公派出国,为了长本事学以致用;“80后”自费镀金,为了长见识回国依然当“海待”。

“80后”的梦想、爱情和责任

有调查数字显示,只有27.3%的“80后”“不相信爱情”,23.2%的“80后”认为“梦想是件虚无、可笑的东西”。而认为“80后”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超过六成。“80后”对这个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这个群体仍然受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教育长大。

但外面的世界则更多地告诫他们:提防爱情,谨防受伤,老实干活,别抱梦想,拼命挣钱,购车买房。他们不愿相信这些警告,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他们心怀梦想,但在就业和提升等方面却非常现实。“80后”对待婚姻多数很谨慎,因为这个承诺的违约成本很高。同时,他们却大胆地挑选自己的恋爱对象。(www.xing528.com)

多数“80后”对道德、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信仰,他们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正。换句话说,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不是因为他们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而是因为他们还年轻。

一次,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生去做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当他即将结束调查的时候,被工地上的两个人抢了手机。这个年轻人追了半天,总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机。可他挨了好几拳,带着青紫回到学校。同学问他:“调查还做吗?”他说:“还做。因为,抢我的人一定是走投无路了。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80后”的那些代表人物

1.李想:年轻的亿万富翁。

知道现在网上创业版的广告怎么做吗?通常是“你想的,就是李想的”或者“你想和李想一样成为25岁的亿万富翁吗?”“你想成为第二个李想吗?”

如此大的名气,李想依靠的确实是实打实的家底儿——27岁,高中学历,泡泡网的CEO,身价在1亿以上的年轻老板。2006年李想晋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他是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80后”创业群体中首次进入该榜单的。李想在“80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模范带头作用,给了许多对“创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信心。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李想却毫不留情地浇一盆冷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跟中彩票一样,大家看到的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背后的失败者不计其数。我只是一个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意义。”

2.韩寒:“80后”活得更长。

作家或者赛车手的身份定义韩寒显然太狭隘,他现在是一个明星。看现在的文娱新闻,跟韩寒名字牵连上的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郑钧、王朔、徐静蕾、白烨……这个名单可能越到后面越精彩。

靠文字发迹的韩寒,高一时便拿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在《新民晚报》发表《穿着棉袄洗澡》,炮轰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一场台风般的大讨论。搁置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长达一年无音信的《三重门》立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为畅销书

韩寒深谙这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他也完美地贯彻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硬道理。当白烨称“‘80后’作家还没进入文坛”时,韩寒以一句“文坛是个屁”响亮回应。就像韩寒所言:“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

3.丁俊晖:我不是“神童”。

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16岁时,就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18岁,丁俊晖击败了台球皇帝亨得利,夺得中国公开赛的冠军。20岁,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丁俊晖以3:5不敌世界排名第12位的巴里·霍金斯,爆冷出局。

丁俊晖不喜欢人家叫他“神童”:“第一,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第二,我的所有成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80后”的声音

我想我的时代来了,我那时候特别高兴。我从不感觉压力,我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来到,我不会错过每一个机会。

——郎朗(钢琴家、生于1982年)

香港没有真正的歌手,因为所有歌手都拍戏。

——谢霆锋演员、生于1980年)

你拍我时我都大度过N次了,难道就不许我踹你一脚。

——范冰冰(演员、生于1981年)

我不在乎起点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终点。

——姚明篮球运动员、生于1980年)

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世界有我。

——刘翔田径运动员、生于1983年)

文坛是个屁。

——韩寒(作家、生于1982年)

“80后”群体中,有人已结婚,有人仍单身,有人在供房,有人在啃老。其实以十年为限生生地划分一代人是不合理的,毕竟每个人都不同,但“80后”这代人与众不同的成长背景,以及拥有趋同的叛逆、前卫的性格,又使他们更加独立于其他时代的人,也更多地受到上几代人的关注。而当人们还把“80后”当做一个弱小群体时,“80后”已经毕业了、失业了、结婚了、离婚了、生孩子了、做父母了、平静了、回归了。他们要当起社会的脊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