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价值观教育:成功阶梯对策

青年价值观教育:成功阶梯对策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在当前进行青年价值观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当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青年价值观教育:成功阶梯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是一个交织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的崭新环境,因而,积极探索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当前进行青年价值观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当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帮助当代青年解决好价值观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当代青年进行理论指导,首先要抓好广大青年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其次要对当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在进行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针对广大青年最关心、最敏感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行教育,要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此外,在进行理论引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改进理论教育的方法。邓小平同志说过,对群众中的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这一点对于青年的理论教育工作同样适用。在理论引导过程中,应该掌握青年的心理变化特点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要坚持运用一些青年所熟悉的事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学校,尤其是高校中,对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引导,要注意改进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能否优化社会环境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就我国当前的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来看,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青年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向世俗低头,随波逐流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又不能避免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就目前情况看,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文化市场管理不力、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设施不足是影响青年成长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党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通过抓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为广大青年作出表率,通过逐步改善党风来影响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其次,要通过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标本兼治,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取缔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大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推进文化市场的净化。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创作和出版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激励青年奋发向上的文化精品。再次,要狠抓行业风气、职业道德的建设。最后,要在加强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对青年人的渗透。

第三,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增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社会主导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整合程度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整合程度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提高整合程度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不仅指承认和面对社会和青年价值观变化的实际,据此对主导文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等加以调适和改造;同时也包括接纳一些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新观念、新准则和新规范。加强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就要求主导文化不能对在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观念一味地采取排斥态度,而应当研究其流传的原因,并从中采纳合理的成分。社会主导文化的宽容性是一个多元社会中各种利益、观点能相互谅解和协调,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对抗性冲突发生的必要的道德前提。增加主导文化的宽容性,就是要实现价值评价标准从对抗性的社会模式向多元化社会模式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在对青年进行引导时,体现层次性,既要承认是与非、好与坏、高尚与卑鄙等互相对立的行为与观念,也要肯定不高尚也不卑鄙、不大公无私也不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是合理的正当的,以此减少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校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二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三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美化,向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积极的感染。(www.xing528.com)

第五,注重家庭环境建设,为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注重家庭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并设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缺陷正日益显露,如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而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与人交往时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再如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而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弥补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必须注重对子女的品德、人格的教育。此外,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优化家庭环境的重要方面。

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刚性约束,以完善的法律规范来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中华民族具有重教化重个人修养和自律的传统,这一传统今天依然应当继承与弘扬。同时价值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追求,强调的也是自律,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并不能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奉行某些价值准则。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范从而失控、失序、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强化刚性约束机制。相对于政策与制度及其运行而言,法律是最具刚性的约束机制,是对人的行为、人的价值取向的强行定位。它既向人们提供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得做什么的行为模式,更通过对合法行为的确认、保护,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引导与迫使人们遵守纪律,把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青年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把价值观教育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律化、制度化,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法制教育使青年能够确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实现青年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基本要求的一致,并在此基础上使青年的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升迁

第七,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从最低层次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社会,不管其成员的价值观呈现多少花样,是如何的“多元化”,也都存在一些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不管在一生中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但有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无论如何必须共同遵守的,否则,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充满冲突和对抗,整个社会就会走向崩溃。基础文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些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在一些基础文明方面,如节俭、勤劳、责任感等,有随着年龄的趋小而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基础文明教育方面的薄弱。基础文明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层次太低。但近些年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基础文明的层次比较低,但其作用绝对不可忽视。这不仅是因为它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因为它在青年的品德形成过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日趋功利化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从小奠定青年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于减少异质文化、功利性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挽救道德趋于弱化的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八,引导青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让青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在引导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努力做到让青年主动参加,而不是被迫的;二是要注意社会实践形式的健康、文明和新颖,力求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应该经常地、不断地引导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