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基础设施比较成果

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基础设施比较成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12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机动渔船平均吨位变动趋势海峡两岸水产冷藏设施比较由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风味和保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国或地区的水产加工业的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该国(地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表7-13给出的是1996—2012年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基础设施(冷库)水平的比较。

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基础设施比较成果

上文分析了两岸渔业初级生产要素状况,可以看出,大陆各省份在渔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上较台湾有优势。但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两岸间又存在怎样的差距呢?下文将进行详细的探讨。

1.海峡两岸渔业基础设施比较

(1)海峡两岸渔船状况比较

1)海峡两岸渔船拥有状况比较

图7-5给出的是1996—2012年大陆与台湾年末渔船拥有量变动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2012年大陆年末渔船拥有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走势,先由1996年的98.15万艘下降到2003年的93.18万艘,后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106.99万艘。而台湾的年末渔船拥有量则表现出波动下滑的态势,从1996年的1.41万艘下降到2012年的1.24万艘。

图7-5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年末渔船拥有量变动趋势

从两岸各省份的渔船拥有量比较看(见表7-9),内陆省份、江苏、山东的年末渔船拥有量最高,2012年的拥有量分别达到36.26、25.68和10.72万艘;另外,浙江、广东和福建的渔船拥有量也较高,2012年分别达到7.96、7.20和6.57万艘;而台湾的渔船拥有量在两岸各省份中处在末尾,仅比上海天津略高。从变化趋势角度考察,除了上海和台湾外,其余各省份的年末渔船数量均呈现上升的走势。

表7-9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年末渔船拥有量 (单位:万艘)

续表

此外,从渔船的人均拥有量考察(见图7-6),大陆渔船的人均拥有量要远高于台湾,2012年大陆渔船的人均拥有量为0.28艘/人,而台湾则为0.04艘/人,大陆是台湾的7倍。但两岸的人均渔船拥有量都呈现下降的走势,大陆从1996年的0.39艘/人下降到2012年的0.28艘/人,而台湾则从0.05艘/人下降到0.04艘/人。

图7-6 1996—2012海峡两岸渔船人均拥有量比较

比较各省份的情况来看(见表7-10),渔船人均拥有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其次是海南和天津,2012年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为0.15艘/人、0.09艘/人和0.08艘/人。从变化趋势上看,几乎所有省份的渔船人均拥有量都呈现下降的走势,如山东的人均渔船拥有量从1996年的0.12艘/人下降到2012年的0.05艘/人。台湾的人均渔船拥有量处在两岸各省份的中游位置。

表7-10 1996—2012海峡两岸各省份渔船人均拥有量比较 (单位:艘/人)

2)渔船现代化水平比较

以上本书比较了两岸的渔船数量,但基础设施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量”上,还体现在“质”上。为此,本研究将以机动渔船所占比重以及机动渔船的平均吨位数来考察两岸在渔业现代化水平上的差距。

从图7-7可知,大陆机动渔船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46.07%上升到2012年的65.01%,说明大陆渔船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升。而台湾的机动渔船比重要远高于大陆(见图7-8),2012年台湾机动渔船比重为98.67%,其渔船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且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该比重从1996年的92.33%上升到2012年的98.67%。可见,台湾渔船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大陆。

从各省份的机动渔船比重看(见表7-11),排在前六的分别是:海南、台湾、广西、福建、辽宁和广东,2012年均在90%以上,分别达到99.48%、98.67%、96.96%、95.90%、93.82%以及92.53%。另外,上海和天津的机动渔船比重也较高,2012年分别达到89.08%和87.05%。从变化趋势上考察,所有省份的机动渔船的比重均在不断提高,如海南、广西和福建的比重分别从1996年的76.27%、75.63%和74.77%上升到2012年的99.48%、96.96%和95.90%。台湾的机动渔船比重仅排在海南之后,可见,其渔船机械化水平较高。

图7-7 1996—2012年大陆年末渔船拥有量及比重变动趋势

图7-8 1996—2012年台湾年末渔船拥有量及比重变动趋势

表7-11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机动渔船比重变动 (单位:%)

续表

此外,从两岸机动渔船的平均吨位数可以看出两岸渔船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从图7-9可以看出,台湾机动渔船的平均吨位数要远大于大陆,2012年台湾机动渔船的平均吨位数为50.46吨/艘,而大陆仅为13.72吨/艘,台湾是大陆的3.68倍。可见,台湾渔船现代化水平要高于大陆。但从变化趋势上考察,大陆机动渔船的平均吨位数呈现缓慢上升的走势,从1996年的13.13吨/艘上升到2012年的13.72吨/艘,年均增长率为0.28%;而台湾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62.85吨/艘下降到2012年的50.46吨/艘,这主要是由于台湾远洋渔业的萎缩。

图7-9 1996—2012年海峡两岸机动渔船平均吨位变动趋势

另外,从两岸各省份的机动渔船平均吨位数排名考察(见表7-12),2012年两岸各省份渔船平均吨位数排名为:上海、浙江、台湾、河北、辽宁、山东、海南、福建、广西、广东、天津、江苏以及内陆省份。2012年其机动渔船平均吨位数分别为85.81、54.13、50.46、17.89、17.12、16.26、15.98、15.78、13.54、13.26、9.26、7.52、4.80吨/艘。其中,上海、浙江和台湾的平均吨位数远大于其他省份。从变化趋势上考察,除了天津、江苏、台湾和内陆省份外,其余各省份的机动渔船平均吨位数均呈现上升走势,如福建和广东的机动渔船平均吨位数分别从1996年的10.87和12.40吨/艘上升到2012年15.78和13.26吨/艘。

表7-12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机动渔船平均吨位变动趋势 (单位:吨/艘)

(2)海峡两岸水产冷藏设施比较

由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风味和保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国或地区的水产加工业的基础设施状况(如速冻和保鲜能力)是影响该国(地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表7-13给出的是1996—2012年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基础设施(冷库)水平的比较。

表7-13 1996—2012年海峡两岸水产冷冻设施变化

续表

从表7-13中可以看出,从水产品冷库的日均冻结和冷藏能力的角度考察,大陆要远低于台湾,2011年大陆水产冷库的日均冻结和冷藏能力分别为73.88和466.26吨/库,而台湾则分别高达599.62和1519.82吨/库,后者分别是前者的8.12和3.26倍。从变化趋势上考察,两岸水产品冷库的冻结和冷藏能力都在不断提升,但台湾的冷库水平提升速度从总体上看要快于大陆。大陆的水产品冷库的日均冻结和冷藏能力分别从1996年的18.28和261.61吨/库上升到2012年的66.66和511.04吨/库,年平均增长率为8.42%和4.27%,而台湾则分别高达11.25%和5.70%。可见,总体而言台湾水产品冷冻、冷藏能力要高于大陆。

比较两岸各省份的情况来看(见表7-14),单位冷库的日均冻结能力最强的是台湾,2011年达599.62吨/库,是排在第二名的山东(145.52吨/库)的4.12倍,但山东的冷库数量众多(2011年为2670个,是台湾的13.69倍),其总冻结能力还是在台湾之上的,达388538.4吨,是台湾的3.32倍,但冻结水平要低于台湾。另外,大陆日均冻结能力较强的省份还包括辽宁和内陆省份,2011年的日均冻结能力分别为83.24和75.26吨/库。从增长速度上考察,台湾的日均冻结能力增长率最高,1996—201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19%,其次是山东,达12.07%。另外,增长率较高的省份还有内陆省份、广东和辽宁,其增长率分别为10.91%、9.90%和9.19%。

表7-14 1996年、2011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水产冷冻设施

在日均冷藏能力方面,两岸各省份中冷藏能力最强的3个省份分别是天津、广西和台湾,其2011年的单位冷库的日均冷藏能力分别为10047.25、1550.46和1519.82吨/库。其他冷藏能力较强的省份还有辽宁、浙江和山东,其2011年的日均冷藏能力分别为792.73、583.73和535.39吨/库。从增长趋势上分析,除了江苏和上海出现负增长外,其余省份的冷藏能力均在提高,16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名为:天津、广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浙江、辽宁、山东、河北和内陆省份,其增长率分别为15.70%、9.22%、7.00%、6.95%、6.54%、6.21%、5.66%、4.83%、2.98%、2.72%和2.56%。

可见,以远洋捕捞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台湾,有着发达的冷库建设水平,在冷库的冻结和冷藏能力上要远强于大陆的绝大多数省份。

2.海峡两岸渔业人力资本比较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Stanley Becker),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www.xing528.com)

(2)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在经济界引起了轰动,并影响深远,两者分别在1979年和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渔业领域的人力资本主要是指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和参与渔业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然而,由于两岸渔业经营活动和技术推广的方式和结构不同,大陆的渔业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渔业推广人员的数量及其在渔业劳动力的比重上,而台湾则体现在乙级会员数量变动及其在渔业劳动力中的比重。

表7-15给出了1996—2012年大陆与台湾渔业人力资本的变动状况。从表中看出,虽然大陆在渔业人力资本上要大于台湾,但在占渔业劳动力比重上却远小于台湾。以2012年为例,大陆技术推广人数占渔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0.29%,而台湾则高达5.46%。虽然由于统计方法和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差别,这只是个大致的横向比较,但已足以说明大陆的渔业人力资本比台湾匮乏。

表7-15 1996—2012年海峡两岸渔业人力资本状况变动

续表

从变动趋势上看,大陆与台湾的相对数量都在减少。大陆技术推广人数在17年内基本维持恒定,但占渔业劳动力的比重却从1996年的0.33%下降到2012年的0.29%;而台湾乙级会员人数由1996年的22681人下降到2012年的17804人,比重则从7.48%下降到5.46%。

从两岸各省份渔业人力资本的比较看(见表7-16),2012年两岸各省份渔业人力资本的排名为:台湾、上海、天津、河北、江苏、山东、广东、辽宁、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占渔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46%、1.50%、0.64%、0.26%、0.19%、0.17%、0.13%、0.13%、0.13%、0.09%、0.09%和0.04%。可见,台湾在海峡两岸渔业人力资本上较大陆其他省份有优势。另外,从变化趋势上考察,几乎所有省份的人力资本相对数量都在减少,以山东、江苏和福建为例,其人力资本在渔业劳动力中的比重分别从1996年的0.35%、0.36%和0.15%下降到2012年的0.17%、0.19%和0.09%。

表7-16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渔业人力资本状况变动 (单位:%)

续表

可见,由于渔业生产条件较差和工作较为辛苦,很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渔业这项艰苦的工作,这是两岸未来发展渔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3.海峡两岸渔业技术水平比较

技术优势对一国(地区)渔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渔业资源和劳动力增长缓慢甚至开始下降的今天,技术水平在一国或地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度量渔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单位渔船捕捞量、养殖单产和渔业劳动生产率,本研究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考察海峡两岸渔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1)海峡两岸单位渔船捕捞量比较

单位渔船捕捞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捕捞渔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国(地区)的单位渔船捕捞量越大表明其捕捞技术越先进。

图7-10给出的是1996—2012年大陆与台湾单位渔船捕捞量的计算结果。从图中可知,在计算期内的所有年份,台湾的单位渔船捕捞量都要远大于大陆,以2012年为例,台湾单位渔船捕捞量为160.87吨/艘,而大陆仅为15.14吨/艘,台湾是大陆的10.63倍。可见,台湾在捕捞技术上要优于大陆。

另外,从变化趋势上看,大陆的单位渔船捕捞量呈现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走势,从1996年的13.06吨/艘上升到2005年的17.83吨/艘,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15.14吨/艘。前期的上升是大陆捕捞技术的进步所致,而后期的下降是大陆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以及政府的休渔政策所致的。台湾方面,这几年,其单位渔船捕捞量在波动中维持平稳,2005年为147.41吨/艘,到2012年仍然维持在160.87吨/艘。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的捕捞渔业以远洋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近来公海管理的日趋严格,导致台湾单位渔船捕捞量波动较大,且总体表现为下降态势。

从两岸各省份单位渔船捕捞量比较看(见表7-17),2012年两岸各省份单位渔船捕捞量的排名为台湾、上海、浙江、海南、福建、广西、辽宁、广东、天津、和江苏,其单位渔船捕捞量分别为159.37、81.44、44.59、40.95、33.87、28.85、27.88、23.57、8.36和3.56吨/艘。可见,台湾在海峡两岸捕捞技术水平上要远高于大陆其他省份。另外,从变化趋势上考察,上海、海南、浙江的单位渔船捕捞量上升较快,分别从1996年的21.81、21.70和24.23吨/艘上升到2012年81.44、40.95和44.59吨/艘。上海和浙江捕捞水平的上升是发达的远洋捕捞业所致,而海南则得益于其丰富的南海渔业资源。

图7-10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单位渔船捕捞量变动状况

表7-17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单位渔船捕捞量变动状况 (单位:吨/艘)

(2)海峡两岸养殖单产比较

养殖单产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养殖渔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国(地区)的单位养殖单产越高,表明其养殖技术越先进。

从海峡两岸的情况比较来看(见图7-11),台湾在计算期(1996—2012年)内的所有年份的养殖单产都要高于大陆。以2012年为例,台湾养殖单产为6.66吨/公顷,而大陆仅为5.30吨/公顷,表明台湾在水产养殖技术上要优于大陆。从走势分析,大陆和台湾养殖单产均表现为上升的走势,分别从1996年的2.70和4.03吨/公顷上升到2012年的5.30和6.66吨/公顷。可见,两岸水产养殖技术均在不断进步。

图7-11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养殖单产变动状况

从两岸各省份养殖单产的比较看(见表7-18),2012年两岸各省份养殖单产的排名为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天津、上海、山东、台湾、浙江、江苏、河北、辽宁以及内陆省份。养殖单产分别为16.73、13.70、10.78、10.59、7.89、7.36、7.20、6.66、6.09、5.22、3.83、3.42以及3.27吨/公顷。台湾在两岸各省中处于中游的水平,但在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养殖技术上颇具优势,如虱目鱼、石斑鱼等。从走势上分析,除辽宁外,其余各省份的养殖单产均表现为上升走势,如排名前三的福建、广西和广东的养殖单产分别从1996年的6.18、2.71和4.39吨/公顷上升到2012年的16.73、13.70和10.78吨/公顷,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6.42%、10.65%和5.78%。

表7-18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养殖单产变动状况 (单位:吨/公顷)

续表

(3)海峡两岸渔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渔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渔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主要指标,指平均每个渔业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水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水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渔业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渔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越高。1996—2012年海峡两岸渔业劳动生产率如图7-12所示。

图7-12 1996—2012年海峡两岸渔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状况

从图7-12可以知道,在计算期内的所有年份,台湾渔业劳动生产率都要高于大陆,表明台湾渔业总体技术水平要高于大陆。但从变化趋势上看,大陆渔业劳动生产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走势,从1996年的2091.00美元/人上升到2012年的9364.06美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82%。而台湾渔业劳动生产率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走势,1996年台湾渔业劳动生产率为11690.82美元/人,到2012年仍然维持在11176.42美元/人。可见,随着大陆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大陆渔业劳动生产率正不断提升,而台湾则受到其自然资源的限制,技术优势无法有效发挥。

另外,从两岸各省份的渔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看(见表7-19),在1996年,台湾渔业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大陆其他省份。但到2012年,大陆的上海、天津、辽宁和海南的渔业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台湾,分别达到31408.02、17019.26、13181.92和12585.48美元/人;另外,福建、江苏和山东的渔业劳动生产率也接近台湾,分别达到10832.60、10075.55和9145.36美元/人。可见,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陆各省份渔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明显。

表7-19 1996—2012年海峡两岸各省份渔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状况 (单位:美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