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核心的多维度方法及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核心的多维度方法及标准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结论一:通过土地利用分类的历史研究,本书明确提出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土地利用分类与政治制度、现实问题、规划目标密切相关,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态,因此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及标准必须是多维度的。

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核心的多维度方法及标准

当前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阶段,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机遇给城乡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转变思想,通过规划制度的建设推动城乡规划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许多正在施行的规划制度仍然遗留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中土地利用分类便是一例,以致这些制度在规划实践中不但没有形成推力,而且成为规划矛盾和困境的根源。

本书的研究,旨在以历史和经验作为参照,从规划语言学和分类逻辑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理论框架。该理论可适应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并且三种分类模式有助于衔接土地利用分类与规划过程的关系。通过辨析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模式的适用阶段和作用,可为完善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供一个逻辑清晰的改进方向。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

结论一:通过土地利用分类的历史研究,本书明确提出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土地利用分类与政治制度、现实问题、规划目标密切相关,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态,因此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及标准必须是多维度的。

城乡规划从土地利用的调查开始,最后以土地未来的用途作为载体来表达规划的愿景和实现规划的目标。尽管城乡规划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所有这些内容都必须表现为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制。因此,土地利用分类是城乡规划的基础、前提、工具和结果,是城乡规划的本质与核心。

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的目的有关,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土地分类”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分类,反映的是客观规律;而在科学分类的应用发展中,“土地利用分类”从“土地分类”中衍生出来,它强调从人的角度对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加以应用,是随着问题的出现和愿望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体系。城市本身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空间现象,包括了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方面的多重要素和多重属性,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内在联系,因此土地利用分类表现出多种分异特性,可以有多种划分维度,维度的选择以研究的问题和规划的目标为基础。

回顾英美土地利用规划在20世纪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背负不同的目标,作为规划目标的载体,相应的土地利用分类也呈现不同的类型。多样化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国家政治制度、历史发展背景、现实问题挑战以及对规划思想的认识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类既有基于经验总结也有源于理论创新,到目前仍缺乏统一系统的分类体系可以对此进行清晰地梳理和分析。对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需要超越经验层面,借助语言学的方法对“土地利用”这个术语进行剖析,从而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和系统性的土地利用分类理论框架。

结论二:本书对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已超越经验层面,借鉴规划语言学和分类逻辑学,结合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种模式、分类的维度以及分类体系的结构和空间层级可构建一个系统的、开放性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理论框架。

土地利用包含了复合的目的,借鉴语言学的结构分析,“规划”也包含了指示和表达两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参考,土地利用分类可区分为指示的、评价的和规定的三种分类模式。规划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调查—分析—规划”为语言学的三种模式提供了前后递进的逻辑性对应关系。调查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即指示性的土地利用分类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指示模式的核心是事实,为纳入新的事物,指示模式是可扩充的;分析是在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研究,评价模式的核心是价值,价值的特征是随评价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评价模式的分类也不是固定的;规划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具体落实目标,规定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法,不同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或构建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具体采用的行动或控制手段通常是创设性的,即规定模式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从逻辑学的角度指出,适应现实的土地利用分类应创设可扩充的平行维度的分类体系,或为规划实践留有创设土地利用新类型的弹性空间。平行维度的分类体系适应了三种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若发现或创设了新的土地利用属性,则平行增加新的维度,扩充分类体系。平行维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维度进行选择或组合,从而产生实践中不同类型的分类体系。

结合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种模式、分类的维度以及分类的空间层级可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理论,为解释当代各种土地利用的分类实践建立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吸收不同分类维度的经验和改善规划工作的方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结论三:在环境伦理的转变下,横断面规划建立起基于地景形态和地方尺度的综合性分类方法,实现了土地利用分类由用途维度向形态维度的范式转变,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规划新工具。(www.xing528.com)

环境伦理的改变引起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上的转变。横断面规划采用整体性的方法从土地利用的现象——地理景观(包含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呈现的横断面形态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摆脱了以往对土地利用属性的割裂分析。它汲取了地理学中的横断面思想,以现象学的思考方式直观描述、评价分析和规定城乡空间形态的各种类型,通过横断面分区建立起地方性和特征性的尺度,把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种模式以及规划过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范式转变。

地理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城乡横断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梯度。基于横断面的形态分类体现某一种人地关系的刻度,将发展目标转译为某一种形态实质是规定某一种具体的人地关系,是生态伦理价值的具体表现。因此,横断面规划是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综合性规划工具。

结论四:基于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理论的研究以及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深刻揭示出新国标的根本问题是其“封闭性”和“单一性”,这也是规划实践困境的根源。

我国当前城乡规划的主要问题是规划体系不合理,规划体系的问题最终集中到土地之上,就反映为土地利用分类思想的滞后与脱节。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规划的实质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空间化,城市用地分类实际是落实政府的每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表现为不同的建筑类型。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依然遗留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封闭性”和“单一性”的特征明显。首先,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对于复杂的和变化中的分类对象,树状分级结构存在类别的有限性和封闭性,难以涵盖新生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分类的依据混淆了土地利用的多重属性,以模糊含混的单一维度“主要使用性质”以概之,导致其在全面描述现状以及规定土地利用属性时存在局限;第三,封闭固定的分类标准限制了在规划实践中多样化的分类需求,包括无法描述和规定土地利用的多维属性;限制规划目标承载和政策传递;与用地管理需求缺乏衔接。

地方城市在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的实践中也积极开展用地分类的创新性探索,试图弥补国家标准的不足。这些自下而上的探索尽管未能突破上层的制度框架,但也能反映地方规划发展的真实需求,为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未来的调整完善提供实践经验。

结论五: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变革应打破分类标准的封闭性,建立开放性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以及借鉴新的综合性形态分区方法。

转型时期的规划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适应城市发展不确定性,并且能有效监控规划目标?二是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有效实施土地的开发控制?三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若要从制度层面应对挑战,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重构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多维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适应城乡规划全过程要求、适应规划类型多样性与规划编制创新要求、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建立全面综合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第一,打破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封闭性和单一性,建立开放性的平行结构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并且把分类标准的地位由法定的工作规范转为规划工作的指引,从而为地方规划实践中新的分类创设提供弹性的空间。

第二,结合多维理论改进规划实践中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在调研阶段完善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描述;在评价阶段明确土地利用目标的转化;在规划阶段改进用地分类的维度和规定手段;在管理阶段补充开发活动维度与相关管理手段。

第三,引入基于地方尺度的综合性横断面分区方法,为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城乡空间失衡、城市特色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