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认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认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和卓越思想。在当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化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中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论认识。

深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认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迅猛的工业化及其带来的自然物质耗费规模的扩大成为我们面对的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搞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方针。就思想认识上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是要在深刻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站得更高,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行为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要看到生产既是社会财富创造,又是自然物质的耗损;要认识社会生产既要争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单位自然耗损率的降低;要认识发展持续的社会再生产必须保持经济再生产的均衡,又要维护好自然再生产的均衡,还要看到既要维护好短期的人与自然的均衡,又要维护好长期的人与自然的均衡。

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到当代西方新古典经济学,都未能将自然、环境等要素纳入经济理论框架之中,特别是未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自然物质存量二者间的矛盾做出理论阐述。西方古典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回避了对近代、现代西方大工业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的阐述,也缺乏对工业化、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产生了有关环境、生态的新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当代经济增长中凸显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分析了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提出和阐述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生态经济,推进传统工业经济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的转换等论题。对于西方的现代环保、生态理论,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汲取其积极要素。

但是国外的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经济学的研究,许多是使用自然科学的能量概念,停留在环保、生态的技术层面,而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刻理论分析;较多强调自然耗竭的灾害后果,而缺少全面的和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之策;特别是上述现代生态环境理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部门的经济学,而尚未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实践和我国实践,进行对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理论研究,构建和书写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篇章。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和卓越思想。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产二重性的论题。他提出物质生产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二者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提出了人依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自觉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6]

马克思的经济学并不是单方面研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的制度结构层面,而且也深入研究了生产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层面。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劳动方式——从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演变,揭示了劳动工具进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影响。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租佃农业的掠夺地力的性质,他举出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耕地和国有森林被消灭和农业归于衰败的现象,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7] 。在这里,马克思已经精要地指出社会持续的再生产的内在机制是保持人从生产中占用的自然物质的能量与从消费中回归于自然物质能量相适应,从而阐述了经济再生产必须与自然物质再生产相适应的经济学原理。

可见,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有的矛盾而且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的人和自然相互关系中的深刻矛盾。他在19世纪提出和阐述的社会生产是人和自然物质变换的重要命题,他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猖獗的劫夺土地、过度占用和消费自然的主体行为所作出的论述,为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间对抗这一突出的“现代化”现象,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阐明。

我们还需要提到恩格斯对英国工业化凯歌前进时代发生的森林的大砍伐和自然条件的大破坏所进行的评述。他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8]

在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为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取得利用和“征服自然”的奇迹而尽情喝彩时,恩格斯则针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用自然哲学的话语方式发出了警示。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 恩格斯要求人不要将自己视为是“外在于”自然的、更不是“超自然”的存在。他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0]。 恩格斯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一致性”,要求人们“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11] 。恩格斯不仅从自然哲学的理论高度,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同一性和相生性,而且,基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人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育、成长的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人对待自然之所以比动物强在于人“能够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在这里从人能自觉与自然相协调的角度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精湛的阐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社会生产观,既揭示了人类生产活动从属于生产关系的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生产活动从属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包孕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在当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化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中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论认识。我们首先应确立自然是“财富”的观念并将自然作为生产基本要素来进行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的分析。还应将合理对待自然纳入道德范畴,由此树立和培育起“善待自然”“爱护自然界”“珍惜自然”、保护“母亲河”、创新“自然家园”等人类新德行,但是这一切均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观之上。其核心是:按照客观规律——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来利用、调节和创新自然。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坚持科学地认识自然,而无须回归到自然神灵论和自然崇拜论或是提出什么自然本位论。正是因此,重新学习和深入领会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和自然的论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精髓,将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1]原载《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www.xing528.co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6]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页、208页、2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51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