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任徐店村:节庆习俗与文化节日

任徐店村:节庆习俗与文化节日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徐店村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在任徐店村,文化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等。(一)春节与习俗关系春节又称“过年”,一般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六,也有人说是到正月十九。在任徐店村,人们把祭灶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的事情。大年三十,又称除夕,这一天要吃扁食、贴门对。磕完头后,男子要到家庙中一齐拜祖宗,拜家谱。

任徐店村:节庆习俗与文化节日

任徐店村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在任徐店村,文化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等。

(一) 春节与习俗关系

春节又称“过年”,一般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六,也有人说是到正月十九。过年需要提前准备,一般从腊月初八起,村民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准备年货。

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吃腊八粥,由大米小米、花生、豆、红薯红萝卜(胡萝卜)、蔓菁等八样食物在一起熬制而成,有的还会加入一些红枣、核桃仁等,放的食物代表着人们一年的收成,寄托着人们对明年五谷丰登、收成好的希望。腊八粥煮熟之后,先供奉神祇,然后全家食用。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区别仅在于腊八粥材料的好坏。腊八粥由家里的妇女来做,和平时吃饭没有什么差别。过了腊八之后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置办年货一般由当家人负责,但不一定必须是当家人本人去,当家人可以给家里人分配任务,给其相应的钱去买回相应的东西。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又称过小年,要送灶王爷上天开会。这一天家家要烙“祭灶火烧”(甜、咸对半)、买灶糖供奉灶君,以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平安”。在任徐店村,人们把祭灶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的事情。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祭灶当天,除了家里的祭拜活动之外,亲戚朋友之间不会相互走动。一般富裕人家的长工也是在祭灶这一天下工。过小年的时候不需要祭祖,但是一般家庭在祭灶神的时候也会为家神上炷香,一般是由家中的年轻男性来做。

从腊月二十四起,村民就会集中为过年做最后的准备。一般的安排是:二十四,扫房子。扫房子一般是家中的年轻人一起做,不分男女都要出一份力,老年人与小孩子一般不参与。二十五,磨豆腐。通常由家中的女性负责,也可由男性代劳。二十六,打酒割肉。一般是当家人负责置办。二十七,蒸年馍。除蒸馍外,还要蒸花糕、大馍、供糕、刺猬。花糕除每个神位一个外,还要给每个外甥一个,意思是外甥是我们家老姑娘的靠山。大馍一人两个。刺猬做两个,放在大门的门头上,叫它往家里拱元宝。大馍里只有一个包一个铜钱进去,谁吃着了,说明在新的一年里谁运气好。二十八,炸油馃。有蜜食、涛花、焦花、大麻糖、小麻糖、丸子等。蜜食、涛花和焦花上供敬神用,大麻糖是串亲戚用的,丸子、小麻糖过年的时候自己食用。二十九,煮刀头。刀头是上供用的肉,在这一天里要把过年吃的肉类做熟。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这一天要吃扁食、贴门对。一般家庭在三十这一天贴门对,一些穷苦人家也有在二十五六或二十七八就贴上门对的,因为在任徐店村有一个规矩:贴上门对后,要账的就不能上门了,如果还要上门要账,那就是成心不让人家过好年,反而是要账人的不对了。三十这一天的中午,家家户户过年的东西基本齐全,就开始摆供了,有的在寺庙、家庙,还有的在自己家里。根据不同的信仰,所敬的神祇的不同,摆供的规格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敬火神要摆肉供,而敬观音则摆素供。供品摆放整齐后要鸣放鞭炮

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的男子都要上坟烧纸、放鞭炮,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去墓祭的时候一般是几兄弟商量着一起过去。回来后,要用白灰将大门口、屋门口和窗口围住,还有的把大门口围成天梯,有的围成弓箭状。围门围窗的意思是为了防止邪魔进入自己的宅院,以求过个平安年。除了墓祭之外,大年三十还要进行家祭,家祭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各人在各人家里进行祭拜。祭祖一般是由家里的男性来做,女性通常是在厨房做饭而不参与祭祖。摆放祖先的牌位一般是使用方桌,正屋摆放各路神灵的牌位,侧面偏左的位置摆放家神及三代牌位。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村民习惯于吃饺子。饺子由家中的妇女做,做好的第一碗饺子敬祖先,由年轻人去端祭,接着是给家中的老人盛,其次是小孩,再次是成年男性,最后才是家中的妇女。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都是自家的人,年夜饭吃完后,由家里的女人负责收拾桌子,男人一般是出门与邻居闲聊。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放鞭炮象征着辞旧迎新,不管穷人富人都会放。燃放鞭炮的大小没有讲究,一般过小年放小炮,过大年放大炮,富人家燃放的鞭炮大于穷人家,数量也多于穷人家,放鞭炮的多少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年初一,五更天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给神位摆放供品。摆供的时候要先给神灵摆,神灵全部摆完之后再给三代牌位摆,摆放供品一般是由家中的年长妇女来做。然后是拜神,拜神的时候先去拜外面的神,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去,拜外神没有先后顺序,谁先到谁先拜,村民都会去很早抢烧第一炉香,象征吉利。外神拜完之后回家拜家神和祖先,拜的时候要先拜神灵,再拜三代牌位,通常给神灵磕3个头,三代牌位要磕4个,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年,通常是1个,也即“神三鬼(亡灵)四人一”。大年初一早上村民一般也是吃饺子,因为祭祖时要放饺子,去给近亲长辈拜年时也需要端一碗饺子。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比平常吃得早一些,日常是在八九点,大年初一一般在六七点就吃早饭了,一方面是图吉利,另一方面吃了早饭之后就开始去拜年了。大年初一一般是男性先出门拜年。

大年初一当天,不能动剪刀等利器,动了接下来一年可能会不安宁。大年初一也不能将水、垃圾倒出门,倒出去象征着散财。大年初一因燃放鞭炮留在家里的炮纸炮灰也不能扫掉,鞭炮象征着红红火火,代表着吉利。如果违反了不会遭受惩罚,但会被当家人口头教育

大年初一,起了五更、祭了祖先、放了鞭炮、吃了扁食之后村民之间就开始相互磕头拜年了。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结婚的男女压岁钱。磕头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再给三代宗亲牌位磕,磕完后再给长辈磕头,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幼,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一人一个,磕罢家里人再去给本家磕头。娶过媳妇的男子得给自己本家长辈端扁食(长辈两口都健在端两碗,一人健在端一碗),磕过头,长辈将碗里的扁食换成蜜食和涛花回赠给晚辈。村民磕罢本家,再去同族中长辈家拜年,主要还是磕头,最后是街坊中的长辈,也要到他们家去拜年。磕完头后,男子要到家庙中一齐拜祖宗,拜家谱。拜罢,由族中的执事人发核桃、柿饼、枣、糖果等食物。拜年的时候一般是结伴拜年,同一家族中的男性一组、女性一组集体去拜,由年长的人带领。给同村人拜年的时候不需要带礼物。统一拜年之后,就可以再拜自己单独的相识了,比如拜把子兄弟、师傅等等,给这些人拜年的时候一般会带一些礼物,数量不多,主要表达一种情谊。在这些人中,又以师傅的礼物最重,因为要向师傅学艺。拜年的时候如果与保长、甲长、绅士是亲戚或是邻近的街坊则去给其拜年,如果不是,不用专门去给其拜年。关系不好的、日常有矛盾的一般不相互拜年。

春节的时候要走亲戚,走亲戚一般是从大年初二开始,初二初三串娘舅,初四走姑串姨去姐家。对于认有干亲的人,给干亲拜年通常是在大年初三以后,距离近的也有在大年初一下午去的。走亲戚的时候,姻亲中舅舅家和岳父家必须去,且去拜年的时候必须要带礼物,礼物以点心类为主,如果不带礼物,则是姻亲关系不和谐的象征,不但会造成姻亲之间的不愉快,还会被外人笑话。去岳父家时,夫妻双方都必须去,婚后女婿其他时间都可不去岳父家,但春节的时候必须要去。如果亲戚来了自己家,一般都要去回礼,但如果是特别远门的也有不回的。

春节期间,没有村庄组织的集体活动,但村内的文艺队如旱船、大架等会出来表演。表演由文艺队的人自发组织,一般从腊月半以后开始排练,排练的时间多在晚上,不耽误白天做家务或是做农活。从大年初一开始正式表演,文艺表演不产生经费,只是最开始组织的时候由文艺队的代表去向大户家里募捐粮食购买表演的器材。文艺队一般是先去寺庙,其次去祠堂,再次在村内转街轮流表演,最后去大户家里表演。表演没有报酬,只是去大户家里表演过后,大户家里会给一些核桃、柿饼、点心等表示感谢。文艺队的表演村民均可参加,但是大户家里的人一般不参加,大户家里讲究排场、颜面,不允许家人去做有失颜面的事。文艺队的人均为本村人。文艺队表演的时候村民均可以观看,外村人也可以看,观看不需要支付报酬。

春节期间村民不会专门宴请宾客,只是有亲戚来的时候到饭点要管饭,饭食比平日里要好。不需要专门请保长、甲长、绅士或是族长吃饭。

(二) 元宵节与习俗关系

正月十五、十六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煮汤圆或是打茶(做油茶),油茶里面放些扁食、粉条,叫“鲤鱼钻沙”“金丝缠元宝”,敬神之后全家食用。早饭和午饭无讲究,但是人们习惯于正月十五中午吃饺子。由于生活条件差,当时村民吃的油茶均是自家用面粉炒出来的,炒油茶必须是在正月十三,而不能是正月十四,有习语“炒三不炒四,炒四生个秃儿子”。

农村,元宵节和大年的除夕一样热闹。在这一天的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给神灵和祖宗上供。因过世的先人在家不能过“添仓”,通常男子在元宵节这一天晚饭后要上坟,每家都在自己先人的坟墓上点一盏灯(或是蜡烛),叫“送灯”,给回家过年的先人回坟照路,使他们回坟安息。但这一天的祭祀都是家祭,家族之间不再举行统一的祭祖活动。从坟地回家后要在自己家门前烧一堆火,叫“旺火”,预示当年日子红红火火。还要在门口、床前、鸡窝、猪圈等地方点上蜡烛,叫“照百病”。

元宵节的时候,大人通常会为孩子用纸扎成或是糊成一个小灯笼,里面点上蜡烛,由小孩子提着满街跑,最好是哪里的旺火烘得更旺就往哪处跑,俗称“闹花灯”。有些穷人因生活窘迫不能为孩子制作花灯的,孩子就空手不提花灯在街上跑。这一天孩子可以到处跑,哪家门前的旺火点的旺孩子都可以去,不会有人阻止。大人们则在自家门口点上旺火。由于大家烘旺火的时间不一且元宵节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寒冷,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谁家门口旺火点起来了大家就到其家门口凑热闹、说笑。凑热闹的通常是男性,长辈女性也可去。除此之外,元宵节村内无其他集体活动,元宵节的时候亲戚朋友之间不再互相走动。

(三) 清明节与习俗关系(www.xing528.com)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在春分后半个月,后沿袭成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当天,人们携带酒食果品、食物等到墓地,将食物祭供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地,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关于祭扫的日期,亲人去世不满三年的,要在清明的前一天去祭拜;去世三年以上的,在清明当天祭拜。

清明节之前,村民要准备好各色花纸,包括黑、白、红等,同时准备好大金以及给祖先上供和上坟的供飨。若父母双方均过世,过清明节的时候通常是兄弟姐妹几人一起去上坟,具体的上坟时间以及集合地点由兄弟之间商量决定;若父母还有一方健在,通常就是在世的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家集合。若父母均健在,在清明节当天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清明节祭祀结束之后,兄弟姐妹们中午各人回各家吃饭,不专门进行家庭内部的聚餐,若已出嫁的女儿距离娘家比较远,则父母在哪家女儿就在哪家吃饭,但是外嫁的女儿回乡上坟的时候除了要带祭祀的用品外,还要多多少少给父母或是父母所居住的兄弟家里带一点礼物,礼物通常是点心、馍馍等。若兄弟们相处得关系比较融洽且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祭祀结束之后其中某个兄弟也会招呼大家到其家中吃饭。

清明节上坟的时候需要鸣放鞭炮,穷人家庭也有不放的。上坟的时候必须带一些供品放在坟头,通常是开水烫菠菜、炒鸡蛋、烙的油馍、水煮粉条等,形式很简单,后逐步演变成饼干、苹果香蕉水果点心。带到坟头的东西如果没有用完可以再带回家。烧纸的时候要在墓主的前面先画上一个圆圈,意味着外鬼不能过来抢劫。

清明节时,死去父母的妇女多要回娘家给父母上坟,带的食物供飨罢分送给兄弟侄子。一般清明节人们大都会主动祭祀已逝的亲人,因为如果不愿意祭祖,会被其他亲戚以及邻里诟病,落下不孝的名声。民谚云:鬼节不祭扫,不如猪狗猫。

(四) 端午节与习俗关系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粽子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在任徐店村,祛毒除疫也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在这一天,日出之前,许多人带上镰刀、竹篮到田间河边,采集带有露珠的艾叶车前子、毛毛草、猫儿眼、菊花地黄柳叶等,束之挂于窗前或插于门上,以示祛毒除疫。待其干后,还可以当茶饮用。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端午节的时候会给小孩佩“香布袋”,也称“香囊”。这天是仲夏的伊始,仲夏炎热之时蛇、蝎、蚰蜒壁虎蛤蟆五毒虫乱爬,为了防止这些毒虫对小孩的侵害,人们会用沙姜、香附、苍术、山奈、硫黄、白芷雄黄、艾叶、丁香冰片十种中药缝成香包,挂于儿童胸前,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的效果。为小孩佩戴香袋时,还要在其耳朵、鼻子、肚脐、手心、肛门处涂抹雄黄,以避五毒。

端午节正处在收割麦子季节,常常会被忘记,所以又称为“耽误节”。也因正处农忙季节,端午节村内也没有相关的集体活动,村民、亲戚、朋友之间也不互相走动。在端午当天已经忙完农活的家庭,多数会改善一下生活,刚打下来粮食时吃食比较充足,就做一些油炸糖糕、菜角或是烙点油馍来庆祝节日,但都是各家吃各家的,彼此之间不会相互送礼品

(五) 七月半与习俗关系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是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祭奠先人。寺庙在这一天是举行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在早些时候中元节当天还会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中元节祭扫的日期和清明一样,亲人去世不满三年的要在七月十五的前一天去祭拜,去世三年以上的在七月十五当天祭拜。祭拜仪式和禁忌与清明节基本相同,兹不赘述。

(六) 中秋节与习俗关系

农历八月半为中秋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割肉打酒,晚上还要在神祇前摆供。中秋节摆的供相比春节比较简单,通常是在供桌之上摆上茶水、月饼和水果,烧三炷香,点燃一些纸钱,供奉神灵,待香火快燃灭的时候即可把摆的供收回,前后大约持续半个小时。

当地有“女不祭灶,男不愿月”之说,所以在中秋之夜主祭的大多是女主人。待全家依次拜祭完之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八月十五的前几天(一般是十二、十三),娘家人要给出门的姑娘送礼,主要是月饼、花糕和水果。出嫁后的前三年礼物重,都是直径一尺多大的花糕,还有月饼和两样水果,叫四色礼,老闺女是小花糕和一样水果,叫两色礼。后逐渐演变成由闺女给娘家送礼,在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以及有的外甥们要以月饼、肉等去给娘家和舅舅送礼品。礼物的数量和类别没有什么讲究,主要是表达一份心意。外嫁的女儿回家看父母,女婿一般也要跟着一起过来,算是走亲戚,如果不去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送礼多是在中秋节之前,女儿和外甥来送礼时,主家要管一顿午饭,饭食没有特殊要求,家常便饭即可,因为传统时期整体生活条件差,人们家里养的鸡下的蛋多数要拿来换盐吃,因此在亲戚家里吃上一顿鸡蛋捞面条就算是最好的饭食了。女儿回娘家送礼算是客人,因此在娘家吃饭的时候不需要自己动手,而是由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儿媳负责做饭,但女儿一般会动手帮忙。吃饭的时候要让老人坐上席,其他的座位没有讲究,大家可以随意坐。

若家庭内人丁兴旺且儿子均已成家,在中秋节当天儿子们也要给父母多少送去一点礼品,父母在哪个儿子家居住哪个儿子就可免去送礼。

过中秋节是家庭内部以及近亲之间的走动,不需要向保甲长、族长、门长等送节日礼物。中秋节村内、族下也不举办集体活动。

(七) 寒衣节与习俗关系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上坟祭祖,最主要的是制冥衣、买纸扎。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十月一日烧寒衣必须认真仔细,将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焚尽,以保证能被阴间的亡人使用。在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村民也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在这一天要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丈夫、儿女换季(民谚:十月一,棉墩墩)。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适宜穿棉衣,妇女也要督促丈夫、儿女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