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前期东江盐运局改革成果:结束邓氏家族垄断东江食盐运销权力

民国前期东江盐运局改革成果:结束邓氏家族垄断东江食盐运销权力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清代以来邓氏家族垄断东江食盐运销权力至此结束。“东江、海陆丰原属东柜,因东江局先曾收归官办,而海陆丰历来包商,由此分离。因分设东江运销缉私局于惠州,海陆丰运销缉私局于汕尾。”[5]邹琳概括的是民国十一年以前的两广盐务改革情形,期间除两广盐政实行自由贸易改革,最重要的当属全国盐务稽核所改革。盐场为盐运司署直辖机关。[10]两广盐运司直辖有运销缉私机关,东江运销缉私局为其一。

民国前期东江盐运局改革成果:结束邓氏家族垄断东江食盐运销权力

清末民初,六柜之商包制一统两广盐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光绪十一年(1905),“因东江埠原商邓时宜积欠历年饷款,无力完缴,嗣于光绪三十一年间将该埠收回官办。经前筹饷处议定:由官局租用该商所建埠屋,于应给租项内每年扣纹银三百两,代为归完欠饷”。[1]清代以来邓氏家族垄断东江食盐运销权力至此结束。民国初年“盐商公所竭蹶万分,埠歇商散,不敢续承”。[2]政府为应军需,“将中、西、北三柜开放自由售卖,划除东江、海陆丰、平柜、南柜、恩开新、春新阳等六埠归海兴公司商人冯时行包承”。[3]“嗣因设东江官运局,将东江收回官办,而海陆丰仍属商包,因此划分。”“东江、海陆丰原属东柜,因东江局先曾收归官办,而海陆丰历来包商,由此分离。因分设东江运销缉私局于惠州,海陆丰运销缉私局于汕尾。”[4]

《粤鹾纪实》作者邹琳总结民国两广盐务机构“盖沿前清旧制,分三大统系,即运使、运副、榷运局是也。产盐者谓之曰场,行盐者称之曰埠。因产盐而有收配征课诸务,于是设场知事以管理之。因行盐而有配运、行销事宜,于是设运销局以管理之。又虑其漏税走私也,于是设置局、厂以司验缉,犹恐其力有不逮,事或贻误,更编制缉私舰队,以资巡缉。及广东稽核分所成立,收税事务划归设置局、卡经理,而收税另为独立机关,大别之可为行政机关、稽核机关两种。细分之则有场产机关、运销机关、验缉机关、收税机关四类。第广西榷运局兼管收税,各场署征收丁课,他如三亚、惠来、海山兼东界、隆井兼小江、招收兼河西各场署兼管运销,青平查缉厂榷理运销,邕河验缉处兼管收税,均属特别情形”。[5]

邹琳概括的是民国十一年(1922)以前的两广盐务改革情形,期间除两广盐政实行自由贸易改革,最重要的当属全国盐务稽核所改革。1912年张謇推出《改革全国盐政计划》同时,袁世凯下令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规定用洋员襄助整顿改革中国盐税征收,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中国人任总办,外国人任会办,所有发给引票、款项收支等由总会办签字生效。美国人丁恩(M.R.Dane,1854—1940)被任命为总所会办,其调查后拟成《改革中国盐务报告书》,在总所领导下指导各盐区稽核分所的改革。1913年盐务稽核所颁布《盐务稽核所章程》,改革正式推行。盐务稽核所直接职能是代表中央财政掌管盐税征收、还债、提用等事项,以及先税后盐、堵截偷税逃税、统一全国税率等等。[6]邹琳《粤鹾纪实》收录《稽核分所章程》共计八条,规定了总所与分所的隶属关系、分所机构设置、分所与盐运司关系等方面,于1914年在两广施行。[7]

1926年以前两广盐运司与盐务稽核分所是盐区并行的两套机构,邹琳称之为行政与稽核两种机关。

盐场为盐运司署直辖机关。“现计旧存新设,共十七场,歧为三等。如坎白、碧甲、电茂、博茂、乌石、白石、三亚等七场为一等,如大洲、淡水、石桥、双恩、海山兼东界等五场为二等,如海甲、小靖、惠来、隆井兼小江、招收兼河西等五场为三等。民国二年(1913),又于乌石、白石、三亚、双恩四场各添置场佐以资助理。清名场官为大使,民国初元改为场长,现称知事。”[8]碧甲场为一等盐场,大洲、淡水场为二等盐场,表明大亚湾是两广盐区的盐场高产区域。碧甲场设知事一员,文牍员、收配员各一员,收支员一员,书记一人,公役六名。又设巡目一名,巡勇二十名。该场分麻西、稔山、范和三厂,分设司事、书记、公役若干名。大洲场设知事一员,文牍员一员、司事一员,书记一人,公役五名。又设总巡一员,厂丁六名,巡勇十五名,水勇二名。该场分小漠厂、沙桥厂、西涌厂,分设司事、书记、公役若干名。淡水场设知事一员,文牍员一员,司事一员,书记一人,公役五名。又设总巡一员,巡勇八名,厂丁六名。该场分设下渡厂、东洲厂、港口厂,各设司事、书记若干。[9]邹鲁任运使后,制定《场务管理局章程》《场务视察员章程》,拟变更场制:“将原有十七场缺、四场佐机关一律裁撤,改组为场务管理局四十有九,分列三等,增设员薪,以期管理使利”,“并分产区为五路,设派视察员,随时考察各局场务得失,报告运署核办”。其中碧甲场改为碧甲区麻西、范稔两处场务管理局,大洲场改为大洲区大桥、黄洲两处场务管理局,淡水场改为淡水区黄洲、围港两处场务管理局。[10]

两广盐运司直辖有运销缉私机关,东江运销缉私局为其一。缉私局设局长一员,文牍、收发、收支各三员,调查、书记各一人,号房一名,公役四名,火夫一名,水夫一名。下设西江口分卡、淡水分卡、平山分卡、芒花分卡、横沥分卡、平海分卡、观音阁分卡、良化(即梁化)分卡、小漠分卡、盐埠头分卡、菉兰分卡等十一分卡,分别设司事、书记、公役若干名。[11]两广盐运司还直辖返省河的盐船验缉机关,三水门查验厂专门负责查缉赴大亚湾程船:“在宝安县境,为东场程船进港必经之路。向章程船回关,在虎门设厂查验。后因东场程船由平海、饭萝岗驶入三水门,道经香港对岸油麻地,任意盗卖。前清光绪三十年始移虎门厂于此,查验东场程船水程,丈量舱口,盖印放行”。三水门查验厂设委员一员,司事一员,文牍一人,书记一人,丈量手四名,厨役一名。[12]

盐务稽核分所与两广盐运司并行,侧重征收盐税,并监督所属税收之官:“自广东分所成立,运署即将收税秤放事宜移交经管,各属收税局处、秤放关卡,因即先后成立。”[13]东江盐税局为其直辖机关之一,设收税官一员,英文、中文文牍各一员,支应一员,录事一人,秤手一名,杂役三名。下辖有淡水卡、平山卡、芒花卡、盐埠头卡、横沥卡、西江口卡、平海暗街卡[14]、平海圩卡、菉兰卡等九卡,分别设有司事、录事、秤手、杂役若干名。[15]从稽核分所分卡设置名称来看,与两广运司直辖的运销缉私局分卡绝大多数重合,有可能合卡办公,各司其职。

清代广东盐场生产有海水晒、煎两种方法:“粤盐为海水晒煎而成,故海滨居民凭斥卤之地开辟灶。制造盐产,非有面积若干,外筑堤围内设卤、盐池、水池、沙幅、蓄水池、盐灶及其他等等不可。而盐之生产,有晒丁,灶有灶丁,又恃乎人力”[16]。明天顺以后广东潮州府盐场引进晒法,晒盐技术不断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广。[17]道光时期,广东东部盐场除上川司仍用煎盐法外,其余各场皆用晒法。[18]具体到晒法,有晒水、晒沙两种。(参见图4-1)

图4-1 道光时期广东盐场晒盐图(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道光《两广盐法志》卷首,《绘图》,第188~189页。

清代淡水、碧甲、大洲三场皆采用晒沙法,道光《两广盐法志》记载惠州府淡水场、碧甲栅为晒沙法:“淡水场,该场晒地,内有沙田、沟浍卤缸、土坣、晒民居址。每遇晴汛,各晒丁在田,将沙耙松,用沟水泼咸晒干,复晒二三次,置诸中,用杓汲水淋,流在卤缸。又在卤缸汲卤,流在池格,摊晒成盐。夏间一日一收,为抢汛。秋冬二三日一收。春则四五日一收,为长汛。是以夏秋为汛旺,冬季次之,春季又次之。若风雨后,则晒丁从新开沙整地,其上田近水头,四五日则可复晒。下田属水尾,须七八日方可复晒。所用器具,则系沙耙、卤杓、石碾、盐箕、木荡、池椿等类。汛旺之日,不分大小男妇,无不在田耙晒。”“碧甲栅,该栅系淡水场分出,其耙晒之法与淡水同。”大洲场兼大洲栅:“该场口俱系坭土舂成,长约二丈,阔约二尺,高约尺许,中用竹簟间隔,底铺以草,两旁沙田如翼,四围开沟引潮,便于灌溉。池系用石子和坭打平,旁筑小坣栏卤。每逢天汛晴明,耙松田沙,上借太阳晒曝,下得咸潮润滋。至未刻沙始干结,众丁各往该田收沙,担置中,沙完平,汲取沟潮灌,沥出卤水入缸,仍将沥过卤沙挑贮旁,俾中空虚,以便次日耙收。担置沥卤,其在缸卤水,即于次日卯时浇入池内,任日晒曝,迨巳午卤热生起盐花,及至申初卤干凝结成盐,申中该管巡丁下田估报督令各丁耙收归堆。如三、四、五、六、七、八等月日长且烈,止需单水二日一收,九、十、十一、十二、正、二等月日短且柔,务需双水,或三日或四五日一收,惟是汛收沙,沙田终成深潭,势必雇工将前积旁沙滓挑覆田中,用水搅匀拖平,俟其干燥,仍复耙松晒曝挨收。如遇雨后,卤池须淘洗扫净,庶产盐不致黄黑细小,又用池槌打实,庶石料不致随盐耙起,二三日过,方能耙盐抢汛。此晒盐之法。至于各丁应用器具,则系铁搭、插箕、沙挨、耙仔、池槌、沙挑、池扫、水斗、耙头等物。”[19]

《粤鹾纪实》载民国前期盐田晒水法由水塘、盐池及水池组成,面积大小不一。晒沙法由沙幅、卤、盐池组成,每一之面积二三亩至五六亩不等。大洲场有1100,13方里;淡水场有700,20方里(大之池阔六尺深四尺);碧甲场有500,108方里(每一有八九至十五六池格)。筑制盐,“有出资者,有役工者。出资收益之人名曰户或曰灶户。出力为工之人名曰晒丁,或曰灶丁。大资本主自居于单纯收益之地位,小资本之业主亦常自兼作工。粤盐制造之难改良者,即缘大业主奇少,不能自谋进步也”。大洲场户1198,晒丁4586;淡水场户590,晒丁1575;碧甲场户1020,晒丁1410。[20]据记载,70%以上的盐田掌握在地主、主及祖尝管理人手里,其占盐田人口不到10%。稔山12个盐田村,662户,其中地富131户,点总数20%,占有盐田574,农田5675亩,开设商店186间,其中盐馆多间。港口区罗段村盐民罗水福向地主借款40元,不到四年利息高达本金数十倍,不得已用自有一盐田偿还债务。平海区盐民李恭贺耙收几百担盐馆,应得款项原本值60担稻谷,盐馆老板拖欠一月才给盐款,因货币贬值,实际买不到10担稻谷。[21]

无论晒沙、晒水,都需要围堤、水闸保障盐田:“就沙滩之上,相定基址,划地以志其广袤,潮退后用长五六尺之木椿,十分之四打入土中,木椿彼此相间约一尺,依堤脚之宽,分内外两排,然后取土,堆积于土椿之内,随堆即随击实之。其土或用海坭,或于海坭中和以五粉之一粗沙,或以木根和入海坭中。若遇土质太松须于木椿之内,土堤之下,加石脚一层,均用不等形之石块。全堤之形状,皆上狭下宽,外高内低,内方成斜坡,外方成垂直,高度各处不一。”水闸“导引海潮流入盐池或沙幅,并泄大雨后盐田中所积淡水,有总闸、分闸两种”。[22]

民国前期大洲场、碧甲场仍用晒沙法,而淡水场已经改为晒水法:“大洲场法,于天晴时,晨早耙松沙幅,令日光晒之,至午沙已干结,则收沙担至中,以平为度,即汲取沟水灌,滤出卤水入池后,仍将滤过卤沙挑贮池旁,池中卤水至次日午生起盐花,乃洒以盐种,傍晚卤干,即凝结成盐。”“碧甲场,法取咸质嫩沙,置于侧之田上,晴明时耙松,日间淋海水三次,使沙先后咸质,以为盐种,然后将沙收入中,至黄昏时再吸取田沟之海水,灌于上,开一小涧,流入缺中,成为卤水。次日早天晴,吸卤灌于池格,晒一日即成盐。”“淡水场。晒水法,以黄坭筑,积海水曝晒成卤后,引入池格,转晒成盐。晒沙者,以沙作,将沙晒咸,引潮浸沙成卤后,放入池格,再晒成盐。”[23]

“淡水场,池用港底乌泥筑造,盖以粗砂,并用坭砖砌筑卤池,其基坣则用大小碎石及黄土等料凑和筑之。”

“碧甲场,每有八九池格至十五六池格,中有盐池,用以贮蓄卤水,盐沟用以接引海水,盐田用以晒沙晒卤,盐寮用以收藏归堆之盐。”

“大洲场,以坭土舂成,中用竹簟间之,底用草垫之,两旁沙田,仿佛如翼,四围画沟,引潮灌溉,盐池用碎石和坭,铺之使平,旁筑小坣,为藏贮卤水之用。”[24]

各盐场晒水晒沙,方法大同小异,盐质有类别、硬度等分。“大洲,近海口者色白而鲜,距海口远者稍黑。新盐味淡而清,旧盐较浓而苦。”“淡水,晒水者色白,晒沙者色黄。味纯厚,间有淡而苦者。”“碧甲,色白,间有带黄者。味浓而纯。”“大洲,不硬而松,粒中大。”“淡水,晒水者硬而重,晒沙者略轻松。晒水者粒大,晒沙者微细。”“碧甲,白者不甚坚硬,黄者稍为硬固。白者小,黄者大。”[25]

运销之制,民国沿自清之改埠归纲、改纲归所改革:“东柜设于小淡水厂”“各场产盐,皆由总商领出盐本,运回省河,收存河南、金家二仓,分运各柜”。至“现在省配盐运往中、西、北三柜者,仍率行自由售卖制。于沿海各埠,或改官运,或仍商承,迭次更易,办法无定。向分南柜、平柜、东江、海陆丰、恩开新、春新阳、潮桥、香安八埠”。“东柜,原归商办,嗣设东江官运局,将东江收回官办。而海陆丰仍属商包,因此划分。”[26]东江运销范围包括:“省河迤东曰东江,惠州府属除海丰、陆丰两县外,其他各县及江西之信丰、安远、龙南、定南十四州厅县,皆其引地。坐配碧甲、淡水、大洲各场,分十二埠行销。局设惠阳城外,曰东江运销缉私局。”[27]东江局配碧甲场、淡水场、大洲场,此外香安局之宝安属鳌湾配大洲场:“借配大洲场,以资接济。”[28]东江水陆运道体系分场配水、陆运至总局,再由总局水运至各处两个环节:第一,由场配运到总局。陆运由小漠分卡和盐埠头分卡至淡水分卡、芒花分卡、平山分卡,再至马鞍分卡,至西江口分卡;水运由平海分卡直至总局。第二,水运由水口、菉园分卡水运至横沥分卡,再运至观音阁分卡,再至铁场分卡。[29]经过上述分卡到达总局后,再水、陆分运至惠州府、江西等销区。[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