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理念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新理念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理念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严法善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都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也永无止境。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实践,不断回答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而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始终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与理论自觉,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通过认识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不断为自己开辟着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理论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开辟和前进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毛泽东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带领部分理论家和工作人员到杭州,集体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的第三部分中,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与发展,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

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革命。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了科学标准。具体内容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这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刻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www.xing528.com)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对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理念犹如旗帜,植根于大地,飘扬于蓝天,昭示着方向。“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

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2015年完成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它既不仅仅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理念,也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它展示的是一个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理念。

“泛海书院丛书·新理念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辑”就是根据洪远朋教授的建议,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丛书共包括《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五本专著。

《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从理论上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怎么样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系统性特征、政府-市场关系的持续性调整以及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目标的渐进式达成,这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对理解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和实践过程具有突出作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析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此指出发展的根本命题、政府、微观经济主体、制度安排、经济绩效、制度的适用性调整构成了理解协调发展问题的基本概念。

《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全面阐释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历史渊源、时代属性、发展路径、发展目的、发展任务、发展保障、民生形态、人与自然八个方面探索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开放发展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开放发展的坚持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并用于指导中国的开放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世界的情况和中国国情,在开放发展的必要性、开放发展的目的性、开放发展的内容、开放发展的基本原则等方面不断传承,在开放发展的实践方面则不断创新,取得了八个方面的创新。

《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共享利益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共享利益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发展规律加以明确,并从马克思主义学说、西方经济学说、当代国内经济学说等领域为共享利益探寻理论依据,进一步地,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实现共享发展的八大举措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重点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本丛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就应当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功能性、操作性、效用性,使“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的这一前无古人的实践探索,成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发展规律的统一。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能不说与制度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优势”有相当的关系。

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还应当具有更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要善于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坚守我们自己的“特”,并不意味着要一概拒绝与他人之“同”。毕竟,中国梦同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道路只有不脱离人类的文明大道才有更加广阔的前途。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必将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而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社会主义的重新崛起。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