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发挥生态作用,提供优质产品

农村发挥生态作用,提供优质产品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必须还上这笔欠账,面临着如何恢复绿水青山,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任务。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甚至农产品本身。

农村发挥生态作用,提供优质产品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综观各地,既有荒漠变成良田、林海的,也有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污水横流的,这些变化,有的使人振奋,有的让人触目惊心。我小时候上学的学校环境非常好,三面河水环绕,夏天小伙伴们经常跳到河里游泳,水质清澈,即使呛了水也不要紧。现在再回去看,多数河流都被填掉用来修路、建楼了,剩下的河流也远没有那么好的水质了。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当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但长此以往怎么办?我们的水资源相对短缺,现在面对的最突出问题是,不少地方有水不能用,不能灌溉,不能养鱼,人不能喝,该怎么办?这就要总结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下决心转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上来。幸运的是,现在大家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首次讲这句话是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余村。余村过去是一个靠开矿致富的村庄,虽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村里的环境也变得一塌糊涂,于是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停止了继续开采矿山。一开始集体组织和农民的收入都受到明显影响,压力很大,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带领全体村民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恢复了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10年前的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偕妻子考察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农业,回去后写了一本名为《四千年农夫》的书,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书中这样评价中国农民:“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书中还说;“如果能向全人类推广东亚三国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农业便可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有发展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产业,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3]离富兰克林夫妇访问东亚三国的农业仅仅只过去了110年,但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大和太深刻的变化。回到建立在仅仅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反思人类社会在这一百多年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给自然界的影响则是必要的,因此重新挖掘“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在新的物质基础上构造一种新的和谐农业也是必须的。(www.xing528.com)

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打破我国乡村自然经济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扩大了就业空间,拓宽了增收门路。但这种“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做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必须还上这笔欠账,面临着如何恢复绿水青山,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第一,在前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快速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些是城镇工业带来的,有些则是乡镇企业造成的,其中不少被工业污染的环境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第二,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改变。农民原来的生活消费品,几乎都是从耕地里生产出来或在自然界中采集的,绝大多数是有机物,能消费的都消费了,消费不了的都回归自然了,所以产生不了多少垃圾。但现在农村的生活垃圾跟城市的生活垃圾已经趋同化,因为农村相当部分的消费品也是通过市场买来的工业制成品,很难自然降解。这虽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它确实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第三,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造成了日趋严重的面源污染,土壤、水体、大气都深受其害,有的甚至还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我们把解决吃饱饭的问题放在首位时,农产品产量增长的重要性必然就居于首位,因而不得不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甚至农产品本身。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不断地加以改进,到2018年底,我国化肥施用量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农药施用量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但要彻底解决农业投入品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繁荣、就业、收入,而要把正在恢复的乡村生态和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去努力建设。同样的道理,把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也必然会对乡村的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制约。尤其是在乡村产业的选择上,就决不能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那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企业就决不能让它扩散到乡村来。而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当然也需要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进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