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和要点

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和要点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四方面内容构成。

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和要点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4.3.2.1 选好题目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一般可结合本专业或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提出论文题目,报上级审查同意后确立。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一是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要从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地带,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用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三是要从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2)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学习水平、发挥自己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4.3.2.2 做好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1)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要根据实际需要正确筛选和处理材料。

(2)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3)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4)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四方面内容构成。

(5)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4.3.3 农经毕业论文典型案例赏析[案例4-3]毕业论文: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子分析——以贵州务川县为例[1]

姜礼貌 指导教师:洪名勇

摘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收入最大化往往是劳动力选择是否转移的首参因素,劳动力的综合承载功能要求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相关影响,劳动力转移在新时期显示出来的新趋势及特点,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特别是贵州广大农村地区来说,面临着脱贫与发展升级的双重任务。本文在对务川县部分村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这一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相关的具体分析,同时从劳动力个体及家庭因素两个主要方面,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解释;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序、高效流动及发展的角度,针对该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参考性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影响因子,分析解释

The Analysis of Affect Factors Guizhou Province Rural Labors Transfer:

Wuchuan County,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making the income to maximize usually is the first reference elements of the labors choose whether to transfer,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er of labor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because of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Labor transfer had displayed in the new era of new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requires us to re-know Labor’s new more features,especially for the vast rural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facing with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dual task of upgrading.In this paper,base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some villages in Wuchuan County,to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 situation on the region,we got all aspect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At the same time,from both individual and family factors two main aspects,to conduc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labor using the Logit model,meanwhile,to promote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a reasonable,orderly,efficient flow and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in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labors transfer,making reference to measures.

Key Words: Labors Transfer,Affect Factors,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

劳动力流动问题是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与经济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也符合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即现在的劳动力大多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事实上劳动力流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综合的现象,劳动力作为社会习俗、经济事务文化信息等各种社会现象的综合载体,其流动不单是个体在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和变换,更是牵连着各种社会事务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及相关文献查询,结合务川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分析,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子进行分析,如劳动者的个人人体特征、所属大环境、所在地区经济水平、个人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等,从而由劳动力自我角度对这种转移进行分析,希望发现规律,找到对策,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有序、高效。

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转移总体概况:主要通过相关数据对务川县劳动力转移总体情况进行概括性分析,为后面的建模分析打下基础。

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子评价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文中所采用的基本数据和方法也来自作者本人的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所使用的测评模型则来自参与的课题项目中的测评模型,其中,对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子,将从劳动力个体特征、家庭结构、生产资料情况、农业生产收支情况、外出转移基本状况、信息扩散等综合方面来考虑,其特点在于宏观视野下的微观数据分析模式。

相关对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1.2 研究背景

我国从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流动中,农村劳动力是这一流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持续近30年以来的民工潮的流动,为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与城市和农村两极发展不相匹配的趋势: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大量精壮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村地区的建设缺少了最为主要的因素,从而使我国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村来说,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脱贫和建设升级的双重任务。对城市地区来说,大量劳动力的转入并不能保证完全的就业,而且由于转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所限,对城市的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提出了新的问题。

贵州是一个人口超过4 000万人的省份[2],是西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输出上每年有超过600万的精壮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出[3],常年在外务工;贵州省农村地区的发展,是长期将劳务输出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向前迈进、社会进步全方位推动的时期,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等同于农村贫困的转移,尤其是对于贵州农村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和贫穷的地区,其现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极不相符的,尤其在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流动及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关系着这一地区自身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农村与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贵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全国劳动力转移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我们看到,在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之前他们面临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巨大的人口压力与生存发展的压力。但在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去之后,农村面临的却是老弱病残的留守,生产上劳动力的缺失和自身文化无法传承的尴尬境地。

务川作为全省唯一的仡佬族自治县,其民族习俗及地域性都具有独特性,同时劳务输出对于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意义重大,全县43.53万[4]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者10万以上,且以跨省转移居多。对于发展的概念来说,不光体现在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该体现在科教、文卫、经济、管理上的合理有序,更包含着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贵州经济发展基础落后的广大农村来说,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因此,及时了解影响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因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性措施,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研究意义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去向是城市,职业表现上是非农业,农民进入城市稳定下来的首要条件就是获得工作并有稳定的收入,否则大量缺乏稳定生活来源的无业游民在城市聚集,不仅会造成社会压力,而且如果城市农民回流,又会造成农村的不稳定,因而对劳动力转移的适度规模进行宏观层面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5]

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有很多种,比较成熟的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农业的边际收益低于城市的第二三产业的边际收益所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从一产业转移出去,当我们把农村的发展不简单定义为人均收入的增加的时候,就会发现农村的劳动力流动会引起诸多问题,所以正确认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子,理性倡导劳动力流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劳动力所传习的心理特征是和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的,贵州作为中国喀斯特地形发育最为广阔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每年几百万的劳动力外流在带来打工经济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其他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土地撂荒、留守儿童、隔代抚育等等,了解这些地区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地方的真正发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1.4 资料来源

文章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理论及研究历史等来自作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相关的文献检索,涉及的具体数据等相关资料来自作者参与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贵州喀斯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适度规模研究”,此外,还有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文章中所有引用的资料和相关作者观点都将注明出处。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研究目标: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在分析务川县劳动力转移总体概况的基础上构建线性模型和有关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行为个体自我选择的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规模,对自我选择依据及经济性衡量做出评价,从而根据实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通过实际问卷调查与走访收集基础数据,再根据已有资料,运用经济学中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与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1.6 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劳动力:这里所指的农村劳动力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主要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同时也包括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年龄在16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6]

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有别于劳动力迁移的一种说法,劳动力迁移是指在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下劳动力资源由一地通过正规的途径迁入到另外的一个地区;劳动力转移则是指脱离于户籍管理之外的一部分人员从农村流向城市[7],而且所从事的工作由原来的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包含脱离原来业务超过一定时限的劳动力在空间、职业、时间上的变化。

影响因子:通常指在劳动力个体生活的社会范围以内,影响劳动者相关选择行为的各种信息从信息形态看,通常包括有形信息和无形信息,有形信息如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环境、农业生产资料、家庭结构、个体可以观察信息等;无形信息如外出务工预期收入、通过媒体等获得的相关信息、有形信息加工以后的信息等。从信息归属来说,可以分为自我特征与非自我特征信息。

2 调查地区劳动力转移总体概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有劳动力转移的家庭为单位,重点在外出转移人员上。调查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共涉及150余户,530人,其中有外出的为216人。在数据采集的人员中,女性为244人,占到总数的46.04%,男性比例稍高,为286人,占总数的53.96%。

劳动力主要是喀斯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都是以农业为主业,从劳动力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来看,所处地区喀斯特地形发育多山少平地,距离城市比较远,是典型的贵州喀斯特农村民族地区。

调查地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2.1 以跨省转移为主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

在所调查的几个村,劳动力的转移几乎占了总体劳动力的1/3,这其中有剩余劳动力,也有非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统计样本的情况来看,跨省转移占据劳动力转移去向的绝对主体。(见表2.1)

表2.1 部分村落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劳动力资源占据了人口总数的主要部分,说明了这些村庄的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在劳动力转移方向上,国外转移的为0,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国内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2.75∶10.13。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是由于调查地的经济发展落后,没有什么大型的企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另外一个也说明在超过一定的距离以后,劳动力的转移意愿更多是受到转入地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影响。就贵州省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和周边省份,对于同样的工作所提供的工资水平自然会比沿海地区低,这就是劳动力大量跨省转移的原因所在。

在劳动力的转移中,其平均转移率达到了32.92%,而且跨省转移的平均比例也在85%,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到,农村中大量非劳动年龄阶段内的劳动力也是大量存在的,约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5%。(见图2.1)

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到,城市规模的大小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也是大不一样的,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国内三者其实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越大的地方其产业发展规模巨大,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容纳能力与接收能力比较强,小城镇、务川县、遵义市、贵阳市、省外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镇),这就是不同层次的城市代表,这也是技能单一的劳动力选择向省外转移的原因。

图2.1 部分村庄劳动力转移流向统计

2.2 家庭角色与年龄结构影响转移行为发生

2.2.1 年龄结构的影响

在对外转移的劳动力进行的年龄统计中得出,其中男性128人,女性88人,年龄最小值为2岁[8],最大值为58,其中全家转移的为4户。外出转移的劳动力均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其平均年龄为28.45岁。

调查的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与我们日常的认识是相符合的,特别在16[9]~20周岁之间的劳动力个体转移不但多而且攀升幅度比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劳动力个体接收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如果没有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深造,外出打工就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想要出去看世界、创事业的想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的话,家乡的建设事业将会后继无人。而18~40年龄段转移的劳动力则相对比较稳定,这说明这个年龄段内转移外出的劳动力一方面已经适应外出的打工生活,同时,自身肩负的家庭责任也使他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现在的就业现状。(见图2.2)

2.2.2 家庭角色与转移关系明显

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劳动力个体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关系到劳动力是否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外出转移的个体主要是户主及长子长女,这也从侧面说明,外出转移的劳动力大多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部分人大量外出,对于家庭的生产和生活将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表2.2 家庭关系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

注:家庭成员关系,1—男户主,2—女户主,3—父亲,4—母亲,5—长子,6—次子,7—三子,8—长女,9—次女,10—三女。由于实际超出此关系的比较少,所以超出的用相接近的关系用以替代。

图2.2 转移劳动力年龄阶段示意图

对于家庭关系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蛛网图分析,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这种关系。(见图2.3)

图2.3 家庭成员关系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出转移的主要个体是户主与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居多,一个是这些群体的年龄及其他特征符合外出转移的条件,出去以后可以很好适应外面的环境,而担负家庭其他角色的成员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然,家庭人口数的多少也是影响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高打工收入下的乡村发展缓慢

以家庭为单位,在家日常收入的年平均值为8 246.47元,在家日常平均一年的开支为10 191.30元,两者的差值为-1 944.82元,比例为0.81∶1,说明总体情况支出是远大于收入的,其主要的原因一个是调查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收入还需要用来保障基本的生活,此外,如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家庭大事件都会耗费这些家庭大量的钱财,从而致使他们背上巨大的负债。

而在外打工的预期收益平均为950.36元/月/人,如果家里面平均有一个人外出务工的话,纯收入按预期收入最低的30%计算,则外出一年的纯收入为3 421.30元,完全可以弥补家庭日常生活的亏损,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人外出的话就可以赚取更多的劳动报酬。(见图2.4)

图2.4 在家净收益与外出打工预期收益比较图

从统计部分样本来看,在家的净收益多在5 000元以下,以人均家庭人数为4.7人计算,人均年净收益还不足1 000元,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年净收益为负数,这也是乡村发展较资本落后和贫穷的一个表现。外出打工的预期收益的散点则比较接近,相互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说明了外出转移劳动力在就业报酬上也基本接近,这也从侧面说明外出劳动力大多在能力方面都比较落后,而且技能也很单一,因此在收入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

此外,在家净收益之间极值的差距比较大,这说明,即便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贫富差距也依然存在,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显现。

外出转移的劳动力的其他特征还表现在其所受教育及技能培训也很缺乏,不但是在外出就业之前,即便是在就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培训也是很少,据调查,74.77%的劳动力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培训,而只有25.23%的劳动力个体在转移之前和工作中接受过培训。劳动力个体除了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外很多没有特别的技能,我们称这样的转移是一种“裸体”转移。

按户均4.7人计算,平均每家的转移人数在1.6人,单从家庭的收支状况来说,劳动力转移总体上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但从乡村自身的发展来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改观,看得见的改观只是居所的变化和物质上的丰富,很少有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的,而且农村中基础设施的改观也并不多,同时在劳动力转移以后,农村中的土地利用制度没有改变,无法改变在家人员人均资源匮乏的现状,依靠自我发展的乡村发展依旧缓慢。

3 影响劳动力转移因子分析(www.xing528.com)

3.1 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子模型分析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收入多少往往是劳动力选择是否转移的首参因素,而个体及家庭特征会影响到个体这一行为的选择,个体在有限理性及家庭显示的特殊特征的基础上来考虑自我选择转移行为是否发生,根据实地调查及相关整理数据,现作实证分析如下。

假定劳动力的转移行为可以用以下方程模拟:

其中,Xi=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健康情况、是否参与农业生产、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负责、家庭情感特征;

然而iY的值是不能观察到且极不稳定的,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有某个劳动力是否选择转移。我们来定义:

做出转移行为选择时,Yi=1;

做出不选择转移行为时,Yi=0。

假定εi的累积分布为Logistic分布,那么要模拟的Logit模型就是概率(转移)=概率(εi>βXi)。

3.1.1 变量描述

在本研究使用的模型中,上述模型左边的被解释变量是一个0/1变量。0表示该劳动力未转移,1表示该劳动力转移。具体见表3.1。

表3.1 Logit模型的变量描述

注:*为0/1虚拟变量。性别是0/1变量,0表示女,1表示男;受教育程度用受教育的年数表示;婚姻情况是0/1变量,0表示未婚,1表示已婚;健康情况是0/1变量,0表示不健康,1表示健康;参与农业生产情况是0/1变量,0表示不参与,1表示参与。家庭情感特征表示劳动力转移是否对情感产生影响,若劳动力转移对情感产生影响,则情感特征为1,没有影响为0。

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后,选取其中的519个个体(劳动力)作为样本,个体的平均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1岁。样本的人均年收入为1 711.45元,最高收入为11 050元,最低收入为0元。人均耕地面积0.97亩,最高耕地面积为3.5亩,最低耕地面积为0亩。人均负债1 974.65元,最高负债2 3333.33元,最低负债0元。

3.1.2 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相关数据及模型设定假设,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表3.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注:(1)因变量描述:转移=1,未转移=0;
(2)括号内为渐进的z值;
(3) *、**和***表示估计的系数不等于零的显著度水平分别为10%、5%和1%;
(4)模型Ⅰ为不考虑家庭特征变量(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负债、家庭情感特征)时的估计结果,模型Ⅱ为考虑家庭特征变量(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负债、家庭情感特征)后的估计结果。

为了检验Logit模型的总体显著性(零假设,所有斜率系数同时为0),我们计算了与线性模型中F统计量等价的似然比统计量(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LR)。在零假设下,LR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其自由度等于解释变量的个数(不包括截距项)。本模型的LR值较大,所以该模型在5%的水平上具有总体显著性(286.789 1>>18.307),因此本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可靠的。根据拟合优度检验,H-L统计量=14.433 2,其相应的概率P=0.071 1,给定显著性水平5%,H-L检验统计量表明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模型的拟合效果是比较好的。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3.2 对模型检验结果的分析

3.2.1 劳动力个人特征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

就劳动力的性别特征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没有显著影响(见表3.3)。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性别并没有显著的关系。其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从目前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看,大多从事的工作岗位对性别并无特殊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外出转移劳动力自身并没有十分特殊的技能,从所从事的工种来看大多是一线的普通技工,因而转移行为就表现为与性别无关。

就劳动力的年龄特征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有影响,但并不显著。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可能的解释是:从目前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看,有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年龄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工作对年龄并无特殊的要求,因而转移行为就表现为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中的每个斜率系数度量了相应的回归元(即解释变量)的值每变动一个单位(其他回归元保持不变)所引起的Logit估计值(即潜在变量的值)的变化。

模型估计中的年龄系数估计值等于-0.023 585,意味着,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Logit估计值平均减少约0.023 585个单位,同时年龄的系数为负也表明增加劳动力年龄,将减少Y取1的概率,即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概率。这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转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45岁,大多转移的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就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劳动力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有显著的关系。它的影响系数为0.285 562,意味着,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Logit估计值平均增加约0.285 562个单位。也就是说,增加受教育程度,将增加Y取1的概率,即增加劳动力转移的概率。说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世界上多数证明教育对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是相吻合的。可能的解释是: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在外地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的收入也就更高,他们就更倾向于向外地转移。而且文化程度高的劳动者他们无论在劳动技能的学习和自我思考提高方面都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就劳动力的婚姻情况而言,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显著。通过对模型估计系数取反对数从而得到机会比率,可以给出估计系数更有意义的解释。模型估计中婚姻状况的系数估计值为2.701 209,取反对数得到14.897 73,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其转移的可能性比未婚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高出14多倍。这说明婚姻的状况在劳动力个体是否选择转移的考虑因素时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可能的原因一个是结婚以后家庭负担的加重会促使劳动力转移的意愿,另外一个新婚夫妇组建家庭以后,从一个家庭收入最大化的角度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与原来的家庭一起生活,在家没有很好的事业的时候,父辈也会鼓励他们外出发展。

就劳动力的健康情况而言,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健康状况的调查一直是一项难以量化的工作,通常采用自评的方式难以细致划分,使得健康自评的总体趋同性较高;另外一个方面,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地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转移人群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健康状况总体较好,所以表现出来的显著性不强。

就劳动力的是否参与农业生产情况而言,对劳动力转移行为有显著影响。模型中的系数为-3.014 610,其系数为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劳动力参与了农业生产,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对系数取反对数得到0.049 065,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可能性是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去的20多倍(1/0.049 065=20.381 13)。

3.2.2 劳动力的家庭特征对转移行为的影响

就劳动力的人均年收入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人均年收入没有显著的关系。其可能的解释是:劳动力人均收入过少,平均只有1 711.45元,过低的人均收入会降低他们外出的预期收益,伴随外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与在家虽然较低而稳定的生活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中。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收入过低,他们无法承担转移务工的相关成本,所以表现就是人均收入对于转移没有显著影响。

就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人均耕地面积没有显著的关系。其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农业生产没有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现规模化经营,因而带来的收益过低,本质上的原因是收入过低对劳动力的转移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

就劳动力的人均负债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人均负债有显著的关系。其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的负债高低与其转移行为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其负债较低,而未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其负债较高,表明越不转移劳动力其生活境况越窘迫。也表明很多负债的家庭是通过转移劳动力来减轻负债的。

就劳动力的家庭情感特征来说,对劳动力是否转移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劳动力的转移行为与家庭情感特征有显著的关系。模型中的系数为-2.192508,其系数为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劳动力家庭情感特征越浓(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对情感影响很大),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对系数取反对数得到0.111 636,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具有较弱家庭情感特征(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对情感不产生影响)的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可能性是较强家庭情感特征(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对情感影响很大)的劳动力转移出去的9倍(1/0.111 636=8.957 684)。这同时也说明,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家庭情感与乡土情结依然是他们在经济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的因素。

3.3 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可能性

3.3.1 研究的局限性

事实上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对劳动者转移原因的自评调查时,多数的劳动者反映选择向外转移的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生活的艰辛和农业收入的微薄,显然单从劳动者自身角度和家庭因素来测评其选择转移的影响因素是不够的。我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实际在说农村劳动力的选择往往对于自己来说是出于理性考虑的,即在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农业劳动力选择转移的最强动力在于总收入的最大化,农业劳动力虽然贫穷但却最懂得比较利益的计算,而非一般人认为的愚昧落后。即便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低下的情况都是比较少见的,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能够做出非常迅速而正确的反应,他们多年的努力使现在的生产要素配置达到了最优化[10]。同时在参考相关因素时,弱化了转入地“拉力”的重要性,对于劳动力转出地社区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参考。

3.3.2 模型改进的可能性

设想农民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和现有的资源已经最优化配置了自己生产力,即现在的收入水平已经是最大化的农业产出。农民是理性的群体,他们选择转移除了个体原因之外,就还应该考虑他们的预期收入和在家一年的净收入[11]情况,而不仅仅是在家的年收入情况,此外,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有时候这种对于某种事物偏好、习俗、文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够简单用收支的对比来衡量劳动力是否选择转移的依据之一。

基于这样的考虑,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还应该考虑到他们在家的净收益和对于外出打工的预期收益,而且每个家庭人数的多少也显然影响到了他们选择是否转移的意愿,所以,如果模型需要进行相关修正的话,就需要考虑到这几个因素对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移出去的结果,其间包含着劳动力个体的理性思考和相关比较,劳动力个体一般是依附于家庭而生活发展,劳动力个体转移的选择也可以看成是家庭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的选择结果[12]。选择转移以后家庭的收入来源就会多样化,实际上就分散了生产中的风险,而且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利他性,也可以将收入转移给家庭其他成员。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劳动力自身特征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劳动力选择是否转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等。反而在家庭因素方面,人均收入多少与人均耕地面积对于转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4.2 相关建议

农村的发展在地域经济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贵州的经济要发展,不单要解决脱贫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发展模式,单靠打工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够改善自身发展的,综合来看,要改善现在的发展现状,应该注意以下地方。

4.2.1 资源评估与自我发展结合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只有本地的经济实现发展才能很好地吸引相关人才和资源,促进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对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引资评估,在劳动力转移与自我经济发展的权衡上,以本地发展为先导,不但鼓励人力资源的流动,而且要使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4.2.2 加强土地流转来促进规模农业发展

土地资源是农村人口获得发展和增加收入的主要资源,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提升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只有使农村的大量闲置土地和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起来,使在农村剩下来的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上获得更多的发展要素资本及发展资源,发展规模农业与有地方特点的产业,才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也才能使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留得下来,农村的发展才有望。

4.2.3 规划乡村发展以谋长远利益

乡村的发展也应该像城市一样有长远的规划,住房、产业、区域农业等都应该有计划性的规划,这样能够避免乡村发展的盲目性,节约有限的资源,从而解决农村发展长期无组织、无计划、自我为主的状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谋求农村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而非眼前利益。

4.2.4 注重人力资源的立体开发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贫困一定程度上与其劳动力资源素质高低有直接联系,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巨大创造力和生产能力的资源,但是在前期需要相关的投入和开发,才能在一定能程度上发挥劳动力资源的功能。从这些地区农村转移的情况来看,很多劳动力近乎是一种“裸体”的转移:学历低下,没有专业技能,所以在外的收入也相对有限。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加强自己的劳动力资源的立体开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和需求的教育,另外一个方面也应该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前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不但使他们赚取的报酬更多,而且在个人的发展模式上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4.2.5 充分利用本地转移劳动力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有劳动力外出的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优势,一般外出劳动力在资金、人脉关系、信息获取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而且同时可以把自己家乡的相关信息带出去,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来说,劳动力转移地区应该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应该引进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应该对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人员提供相关方面的支持,真正将打工人员的发展与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费景汉等.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第一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王询.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10]陈吉元.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1]杨春瑰.劳动力迁移的Logistic离散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02).

[12]张世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生存分析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4).

[13]张宏伟.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5]曾福生.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数量的估计方法和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

[17]张秋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分析的一个模型[J].江苏统计,2000(01).

[18]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06):54-59.

[19]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J].甘肃农业,2004(07).

[20]王艳平.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综述[J].民风,2008(12):23-24.

[21]王志浩.农民工流动行为合理预期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7(05):171-173.

[22]聂荣,潘德惠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适度规模及优化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5(2):174-177.

[23]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15.

案例评析:

本文在对务川县部分村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这一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相关的具体分析,同时从劳动力个体及家庭因素两个主要方面,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解释,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序、高效流动及发展的角度,针对该地区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关参考性措施。总体上看,论文有独到的见解,富有新意,对劳动力转移问题有较深的分析,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用价值;同时,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表现出作者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翔实可靠,有说服力;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语句通顺,语言准确、表述生动,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此文系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9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论文框架结构十分严谨,一是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二是就研究区域劳动力概况及转移情况,从数据、图表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做仔细分析,剖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因与大致影响因素;三是就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做模型分析,选择劳动力个体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健康情况、是否参与农业生产、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负责、家庭情感特征)与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假设因子,用两个模型分别做分析并进行检验;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的重要措施。论述层次十分清晰,可读性强。

第二,语句通顺,语言准确、表述生动。从总体上来说,该论文在语言表述方面比较流畅、生动、平实、直白,让读者能直观地理解论文意思,不至于产生歧义,也不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例如作者对研究问题的表述:“劳动力流动问题是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与经济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也符合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即现在的劳动力大多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事实上劳动力流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综合的现象,劳动力作为社会习俗、经济事务、文化信息等各种社会现象的综合载体,其流动不单是个体在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和变换,更是牵连着各种社会事务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及相关文献查询,结合务川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分析,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子进行分析,如劳动者的个人特征、所属大环境、所在地区经济水平、个人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等,从而由劳动力自我角度对这种转移进行分析,希望发现规律,找到对策,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有序、高效。”这种表述,用不多的文字,即可将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情况、主要观点、研究思路直白地表现出来,思路十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

当然,该论文也存在一些缺点,但是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到这样的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