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镇海郑氏的历史:起源于十七房

镇海郑氏的历史:起源于十七房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

镇海郑氏的历史:起源于十七房

洪余庆

民国《镇海县志·坛庙下》载:“黄公祠建在郑姓屋前河运里”。黄公,名黄恕,治水英雄。黄公祠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郑姓屋前河运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郑,说明700多年前郑氏已定居澥浦镇路沿郑。

又据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始祖靖侯,宋南渡迁居澥浦灵绪乡,择山(即今十七房北侧的小山岗)之阳塘路沿(即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源流考》记载得更为明确:“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择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这说明如今仍保护良好的东房、西房、中央房是郑氏十七房的最早的发祥地。又据《郑氏宗祠碑记》载:“郑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为一世,分东房、西房、中央房。”“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么?郑德容《明·处士东沧公传》载:“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东沧公名郑铨,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这就是十七房的由来。

《澥浦郑氏宗谱·阴宅图》载:“郑氏始祖靖侯公墓,位于路沿郑中央房与东房之间的‘金钩钓月’处。”调查证实,靖侯公墓的位置与记载完全一致。据郑氏后裔郑玉琪先生说:“这一座墓是我们世世代代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公社化时,平整土地,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惟靖侯公墓没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郑氏后代祭祀之地。”

至于郑氏为何在南宋时迁居澥浦路沿郑,那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击,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庞大的眷属,为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遭灭顶之灾,纷纷设法把家眷隐居于他乡,如镇海境内的包氏、盛氏、方氏、叶氏等上代都是南宋为官的,他们在宋室南渡时都把众多的家眷安排在乡村僻壤之地。郑氐也是南宋为官的一个大族,“卜居择山之阳的路沿郑”是历史的事实。据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镇北龙山郑氏宗谱》(龙山原属澥浦灵绪乡,与十七房郑氏同属,现划为慈溪市)载:“宋高宗赵构跸南来定(宋时镇海县称为定海县)居于此,迄今已历三十有三世(按一世为25年左右计算,合700多年,刚好是南宋时期)。”

宋高宗为什么不去住宿定海城里,而定宿郑氏民宅呢?《宝庆明志·宋高宗车驾巡幸》说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车驾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县,县为金虏所焚,上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赐明州居民为虏所焚者。”可见当时定海县城已成为废墟,宋高宗无法去定海城里居住。更何况澥浦在南宋时就建有“行宫”(《四明谈助》“西四明外护”[下],第1554页),而且那里地处澥浦港口(宋时澥浦是浙东重要进出口城镇),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赵构住在郑宅是必然的。

文献史料证明,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之多,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于岁月的变迁,如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规模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的,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没有一个商帮氏族集团可与之相比。

据《宁波帮研究》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钱庄、银号业影响着全国)。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北京火灾八国联军抢掠所致),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其《梦蕉亭杂记》写道:’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越日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开设京都已200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的最早商人。

镇海郑氏《十七房阳宅图》

第二位外出经商者为郑光礽(1707—1780),他在清乾隆初,“精于白圭之术”,“屡能奇中,数致千金。”在这期间,郑氏外出经商的还有郑维嘉、郑德标等人,他们经营有方,“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镇海旧称)巨室”。

郑德标四子郑勋、五子郑熙,郑德标弟郑德楹,侄子郑士旦,也都承长辈之业纷纷出外经商,他们“别营居积,勒慎固练,屡获倍息”,“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

郑天治(1760—1826),17岁时就随父到岱山,“秉承父训,筹划屡中,业日起”,“岱山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共有6支经商集团,约计40余人,形成郑氏一族的庞大商业队伍。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上海逐渐成为宁波商人最活跃的地方,见识过人的郑勋,借其积蓄多年的雄厚资本和有利时间,在上海开了宁波帮最早的钱庄业,其业“筹算屡中,屡获信息,家日隆隆起”。当上海钱庄业兴起时,他却转到宁波自开钱庄业,不久就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盖屹然为雨江砥柱二十年”,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郑氏十七房人非常聪明,为保护其巨额资金和宏大的民宅不受侵犯,他们也采取“买官”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据《澥浦郑氏宗谱》载:以捐资公益事业或出钱买官的共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品官衔。这样有权、有势,就不怕别人欺侮,所以十七房人数百年来,过着“太平”的生活。

清代建筑中,有一种简明的组群规律,就是以“问”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一个单元或一进庭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风格,它以幢(多间组成)为单元组成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气魄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相对性的“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和“暗轩”两种,构成门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明显区别。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

俗话说:十七房有三宝,棋杆最多、最高,宁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宁波,河边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

十七房建筑幢幢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檐宽大,下雨天往来不沾水。厅门、马头墙、明堂、祖堂按等级权力分设。各家自立门户,有边门、隔门、栅门、弄门、后门、串堂门,井井有序。廊、巷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内院,如人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规模最大的“后堂楼”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共有八幢大院组成,四大门南北对峙,马头墙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古朴,西端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一律停轿下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进入内院。(www.xing528.com)

十七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兴房、恒德、后堂楼等很多窗盘、门盘上都刻满多种花纹图案。恒德的窗盘特别考究,四周花草,中间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罗汉,十七房人称它为一百罗汉图。很多花格棂窗,无一相同花纹。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珍异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十七房的装饰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墙、灰瓦和粟、黑、墨绿、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墙壁等处装饰,形成朴素、自然、雅淡、透丽的格调,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气势不凡的十七房后堂楼大弄

十七房吉祥如意石窗.周沿用四条夔龙纹饰,圆格花心精雕和合二仙和刘海戏金蟾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环绕,又有小漕、小池无数,这些水系数百年来一直保持水清如镜,他们在主要河道上竖碑立牌,上写:“禁放牛羊,禁堆杂物”等族规。若族内有人往河里投扔杂物,要罚犯规的人挨家挨户分馒头,或者立着晒太阳示众,从中可看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十七房郑氏为浙东大族、商帮之家,历代名人辈出,现列出部分近现代名人,以飨读者。

郑景丰,1852年在甬创办全盛源记民信局,设总号于上海,在甬、绍、杭、定等地广设分局,为国内民信局中最有威望、最有影响的一家。

郑方正,1916年在沪与奉化郑源兴合办承余蛋行,以后营业发展,扩为茂昌蛋品公司、茂昌冷藏公司,规模为国内蛋业之首,后任副总经理。

十七房恒德大宅中堂山墙的双狮滚绣球石枕

郑尊法(1899—1970),早年留学日本,1924年在沪集资创办民生墨水厂,任厂长,为我国民族墨水工业开拓者。1966年民生墨水厂更名为英雄墨水厂。

郑家骏,1925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9年赴美国留学,195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57年在堪萨斯市中西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9年在堪萨斯大学任癌症研究院院长,当年退休。已发表论文250篇,获专利13项,设计及综合抗癌、抗疟、抗农害药物共3000多种,其中米托蓖醌对乳腺癌白血病有极佳的抑制作用,1973至1983年多次获研究奖,并被中国内地、台湾及美国20余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荣誉教授。

郑毓明,系郑家骏之二女,现任美国BP阿莫科全球业务中心新兴市场集团副总裁、美英石油公司国际贸易副总裁,该企业在全球500强中名列前茅,近年在四川、太仓等地投资数卜亿美元;在北仑大榭投资1亿美元,设立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兼任北京阿英科东方炼油公司总裁。现住美国东部格林维尔。

郑百平,字祖荫,1916年出生。抗战时在重庆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返沪后从事进出口贸易与轻工产品制造。1949年去台湾人复兴航业公司,1951年任该公司日本分公司经理,1959年任该公司美国及加拿大西岸代表。1965年任万利轮船(美国)公司经理。

郑颖人,1933年出生,早年求读于澥浦启绪小学,抗美援朝时参军,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后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转到空军工程学院,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防务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他长期从事军事隧道、洞库的研究,完善了隧道力学理论,发展了岩土的应变空间塑性、多重屈服理论,在军事地下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并于1996年获总后“一代名师”称号。

郑达甫(1891—1956),本名孝纲,字善纲。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去慈溪一店铺司帐,旋赴沪,以卖画为生。初时无人问津,后为一杨姓商人剽窃牟利达20余年。抗战期间,鬻画不易,返乡以采樵、卖饼为生。解放后,再度赴沪,全国美术家协会征其画,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同时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其画别具风格,名“锦灰堆”,画面展现的多为旧书、残帖、断简、公文、废契、短柬等,看似杂乱无章,故又名“打翻字纸箩”。郑逸梅《清娱漫笔》评论说:“达甫把那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似揉皱,充分表演艺术意味,耐人欣赏。”

(本文作者系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