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中职特色化办学实践调研:十五年来探索与展望

宁波市中职特色化办学实践调研:十五年来探索与展望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宁波职业教育在发展内涵的进程中出现了一条特色专业一特色实训基地一特色专业学校的清晰轨迹。“十五”以来,宁波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全市超过80%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就读于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宁波职业教育成功实现特色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领导重视是基础。

宁波市中职特色化办学实践调研:十五年来探索与展望

作为高中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特色化办学的探索上具有普通高中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上世纪末全国职业教育大滑坡时期,宁波职业教育适时祭起了“特色化生存”大旗,在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职教体系、学校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特色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管理体制特色——强化政府统筹

宁波通过强化政府统筹,建立起“市级统筹、以县为主、行业协同、企业参与、学校自主、社会评价”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相继制定了《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工教育条例》和《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自90年代起,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合,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由118所调整为41所。每年坚持按职普1:1比例制订并实施高中段教育招生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始终占据高中段学生数的50%左右。

(二)投入机制特色——经费统筹机制

《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规定从1995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经费统筹政策,单市本级累计征收已超过4亿余元,奉化、象山、宁海慈溪等县(市)、区也已经开始征收,职教统筹经费在职业院校建设、专业结构调整、紧缺专业补助等项目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三)取教体系特色——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

2006年,宁波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2008年,宁波市政府授予14个单位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其中宁海职教中心、象山职业高级中学、慈溪职业高级中学和宁波技工学校等4所中等职业学校榜上有名。

(四)学校建设特色——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

宁波于90年代末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工程,2003年建设职业教育十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2006年正式提出创建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由此,宁波职业教育在发展内涵的进程中出现了一条特色专业一特色实训基地一特色专业学校的清晰轨迹。

第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宁波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20大类80余种专业,基本覆盖了宁波一、二、三类产业,每年为地方培养3万名左右具有较高技能素养和一定文化素质的毕业生,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各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每年完成非学历培训1200万人次左右,培训企业在职职工3万人次以上。以傅祥方为代表的新一代宁波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一批创业明星更是引起社会关注,宁海职教中心95届机械4班1个班级出了34个成功创业的小老板,受到国家级媒体关注。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十五”以来,宁波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全市超过80%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就读于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截至2008年,除市本级外的每个县(市)、区基本建成1所县级职教中心,校均规模超过3000人,全部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级10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全面建成,每个基地设施设备投入均在1000万元以上,具备5年内培养2万名相关专业技术工人的能力。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4年的85.19%提高到2008年的93.01%,专业教师中拥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比例已达80%。

第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入。2004年,宁波市教育局正式发文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经过几年努力,各校正逐步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同年始,宁波每年举办一次全市职业教育师生技能大赛,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一批高技能师生由此脱颖而出,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独立组队,连续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进入第一集团。2007年,对《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由4:3:3调整为3:3:4。

宁波职业教育成功实现特色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领导重视是基础。宁波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发展职业教育极为重视,经常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市政府连续出台了紧缺专业奖学金政策、民办职业学校补助政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并提出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从2007年起,市政府委派宁波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连续三年对各县(市)、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专项督察,有力地促进了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

第二,理念超前是核心。宁波职业教育一直具有超前办学理论,职教经费统筹、紧缺专业奖学金等许多做法开全省、乃至全国先河,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发优势极为明显。以2006年开始执行的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为例,宁波之前的许多做法均与之吻合,执行时间更早,保障力度更大。

第三,社会需求是关键。随着宁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逐年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据统计,全市每年新增劳动力30%来自于各中等职业学校,象山建筑产业、宁海模具产业、余慈家电产业和鄞奉服装产业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用工需求持续高涨,一批特色专业伴随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成长而发展。

第四,主动服务是保证。2003年,宁波职业教育开展以“走进企业,了解需求,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牵手百家企业活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瞄准市场设专业成为各职业学校的共识,依托骨干专业开展社会培训已成为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宁波还开创性地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到企业,评估认定了宁波石浦酒店发展有限公司等首批4个建在企业的示范基地,为职业学校师生接触真实生产工艺,提高技艺水平创造了条件。(www.xing528.com)

宁波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离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相关教育政策制约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高职院校招生“两个5%”政策,使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学生具有强烈深造愿望的沿海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极大冲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政策也因相关法律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使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是创新动能不足影响特色化办学。部分职业学校对特色化办学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米下锅”现象突出。职业学校特色化办学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教育教学改革离特色化办学要求有差距。

三是专业建设滞后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要求。宁波职业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前瞻性及集群性较为薄弱,骨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进行细分,专业延伸度不够,与产业集群相对应的专业集群势单力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对“技能人才荒”反响极大。

四是专业教师整体水平不利于特色化办学。据统计,按师生比1:16的要求,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口在1000人以上。专业教师中骨干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极缺,已严重影响到骨干专业建设。新兴专业教师匮乏,从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五是浅层次校企合作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较浅层次,通常是企业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场所,企业普遍没有参与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教学计划制订和专业建设。

六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在普通高校扩招等不利因素助推下变本加厉,直接反映是在报考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市本级每年仅有30%初中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职业中学。

(一)解放思想,力争从政策层面取得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的先发优势

宁波可以向上级有关部委争取特殊政策,通过建立类似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做法,探索中、高职“无缝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宁波高职资源相对丰富、中职教育相对发达、技师教育已经起步的优势,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的通道,将高职教育由大专层次延伸至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争取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支持,高职院校和部分达到资质要求的中职学校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开展技师教育,延长学生学习技能的时间。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实行双重注册、双重学籍,解决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学历瓶颈问题。

(二)创新机制,紧贴产业优化升级要求拓展特色专业内涵及外延

尽快根据宁波市2008年制定的工业“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现代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以及轨道交通新兴产业制定新一轮骨干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一批市级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市专业布局。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专业共建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制定全市职业教育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拓展专业外延,拉长专业链,逐步把重点专业建设成为专业集群,形成某一行业专门化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坚持课程改革,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实行专业模块化教学,适时根据最新生产工艺发展调整教学模块。

(三)打破常规,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

改革专业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教师录用、职称晋升、考评考核及退出的新机制。争取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支持,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全面改革,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全员聘用、分类管理、独立考核的机制。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支持下对专业教师的编制管理实行更为灵活的制度,扩大学校在专业教师聘用、培养上的自主权,根据不同专业大类及学生规模确定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合理比例。对高技能人才适当降低学历和资历要求,改革专业教师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在评价机制上形成正确导向,吸引具有真才实学的技能人才加盟专业教师队伍,加快培养一支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梯队。鼓励学校在核定范围内自主调整专业教师考核和收入分配方式,加大对专业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分配机制。

(四)健全保障,营造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市级高技能人才库及相应的专项补贴制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定期开展全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争取行业支持,参照驾驶员准入制度的力度,在部分行业加大推广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提升中职学生就业优势。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倡导自主创业、自主就业,形成新的就业观。建设良好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

(市教育局 章敏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