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建大湾区教育生态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签署

共建大湾区教育生态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签署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六是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共建健康湾区,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

共建大湾区教育生态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签署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湾区”也曾被称作大珠三角经济区,也就是珠三角经济区加上港澳特别行政区。大珠三角湾区包括了“小湾区”与“大湾区”。“小湾区”是临近珠江口岸线滨海地带的区域,而“大湾区”则是指临近珠江口的各个行政管辖区范围的总和。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位于珠三角,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有学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分为核心层、协同层和辐射层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是临近珠江口岸线的滨海地带;“协同层”即广东省沿海地市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辐射层”泛指珠三角区域。但是无论其范围如何,“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词是融合,而其本质是协同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赋予“湾区”区域产业核心和生产核心的内涵;有人从行政管辖及区域经济两个层面对湾区进行定义,认为湾区是指具有资源与产业集聚力的跨境海湾及沿海经济区域;有人认为,湾区是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有人将其概括为由一个海湾或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现大多数人可能以地域为核心理解湾区。但是,当考察湾区属性的时候,需要将该地域的地理人文形态结合起来考虑,因此,有人将“湾区”界定为“由一个或若干个相连海港湾、岛屿组成,衔接众多分布于港口或入海口城镇群的区域发展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关注“湾区经济”的实质,人们普遍认为“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是城镇群与港湾地理聚变融合发展形成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态。它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载体,也是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等社会生活的优化,是城市结构的转变,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性、国际化、区域协调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纵观世界成熟湾区的发展轨迹,无不是具有三面环陆、海岸线长、经济腹地广等优越地理条件。强大产业集群、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完善的交通网络、科研及创新性人才集散则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提是该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其次,香港、广州与深圳的迅速发展也为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尤其是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文化、科教中心,集聚了82所高校。目前,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16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新型研发机构、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获国家、省科技奖励占全省过半。目前,已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2015年10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网站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结果,广州16家国家级孵化器参评,有7家被评为优秀(A类),成为全国国家级孵化器优秀数量最多的城市。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该校区将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强强合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力争向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有力支撑广州创新驱动发展。在2016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国城市新分级名单等榜单中,广州均居全国前三位。2016年、2017年《机遇之城》报告,广州均居中国城市第一位。广州2016年常住人口增量居一线城市首位。广州与香港、北京、上海一起被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广州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说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其他三大湾区是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几个湾区被认为是国际上湾区经济形态的最佳代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世界著名湾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对已有的湾区建设的典型进行实践经验与问题总结,以此作为国内湾区发展的借鉴案例。在我国国内五大湾区之中,环珠江口湾区综合开放程度最高,这也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程度,将由经济增速、人力资本、文化包容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便利性等因素决定。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而后,2017年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团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全国人大代表何宁卡提出从六大方面开展大湾区的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共建“一中心三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是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www.xing528.com)

三是携手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深化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经贸合作,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级版。

四是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五是共建金融核心圈,推动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协同发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以南沙前海横琴为节点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六是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共建健康湾区,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

这六点建设方向,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秉持的理念一致,即呼应互济,在某一区域内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经济发展之路。“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