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议中西部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建议中西部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生态效率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应该从利益协调、援助扶持及空间组织等方面挖掘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方面的潜力,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这些区域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利用,使生产消费活动向高效清洁方向发展。

建议中西部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5.1 能源方面

通过调整能源价格调整能源结构。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效清洁能源的比例逐渐增加,如石油产品的碳排放标准,有助于促进炼油企业的技术进步;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相同热值的排放量比煤少43%,比油少28%。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关键。中国刚刚开始发展低碳技术,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提高效率、节能减排方面研发不足。总体技术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尤其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技术。要有序开发新能源,加大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确保新能源的发展。发展新能源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有选择地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生产无粮乙醇和生物柴油。新能源的开发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高的早期研发投资,但技术创新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降低价格,弥补新能源的不足。

5.2 制造业方面

发展不同区域的区域优势,加强大型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域联系,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制造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较快,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大,已成为中国国情的现实。如何在区域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在经济差距的框架下,实施区域农业环境立法和综合管理,将农业污染控制明确纳入到综合环境保护规划。实行城乡统筹、生产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产品与污染一体化管理,将农业污染防治放到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同等重要的高度来对待,逐步实施城乡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立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日常环境(包括空气质量、重要污染源等)的监测监管和预警能力。

5.3 环境方面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以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绿化发展。落实各类绿化控制线,并维护绿线的权威性,加大绿地改造力度。进一步拓展城乡绿化的空间,结合新城、中心镇的建设发展,城镇公共绿地,开辟主要道路、河道的绿化带,提高绿化覆盖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用市场手段吸引社会资金,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环保投入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不断加大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5.4 经济方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物质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转变,是加快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提高国家生态效益,就必须进一步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引入更加严格、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引导全国各地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完善资源环境税制,有效调节能源、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结构和规模,提供单位资源的经济产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限制和监督,巩固节能减排成果,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www.xing528.com)

5.5 规划方面

科学规划,绿色转型。一是加强生态气候环境可行性论证,认真开展城市化和区域开发建设的气候承载能力分析,评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风险;实施人口与能源消耗总量控制,调整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促进绿色转型。二是加强气候资源未来演变趋势及其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分析。

科学应对,趋利避害。第一,科学应对的前提是能够科学地掌握空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对具体过程和规律的影响。在现有环境气象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可靠的三维、动态、连续的多尺度综合环境气象观测系统。第二,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预警预报业务。尽早、准确预警,及时预防。第三,科学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制定统一的区域应急防控规划和特殊环境和重污染情况下的应急减排机制。

完善法制,依法防范。第一,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进程,充分体现大气污染防治专家汇集的原则,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第二,加快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标准的制定,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达标。第三,在制定法规和标准的过程中,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把握区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发展。生态效益高集聚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省际经济合作联盟,坚持产品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有效合作,全面提高这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生态效率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应该从利益协调、援助扶持及空间组织等方面挖掘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方面的潜力,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这些区域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利用,使生产消费活动向高效清洁方向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不同省域之间可以根据既定的经济地域关联、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寻求开展促进省域之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方案,并不断建立和完善合作框架内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完善要素市场的流通机制,引导生态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实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生态效率相对较低的中西部进行合理的流动、转移和扩散,发挥好中心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域对中西部邻接省区形成辐射带动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