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影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正是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由此可见,环境承载力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环境系统与外界以及环境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更加强烈。

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影响

6.1 研究结论

环境承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变化,实际上,人类改造环境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环境承载力,例如兴修水利工程,就是为了减少灾害,实际上就是提高环境承载力。这就说明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客观的量,是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但是,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对于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域而言,如果用农业活动来衡量其环境承载力,其结论很可能是环境承载力小。这种情况说明,把握环境承载力不能只从“量”上入手,还要从“质”的方面来掌握。而正是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特定范围的环境,对于特定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即环境承载力是一定的。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衡量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否协调。当人类活动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比小于或等于1时,可以认为人类活动与环境是协调的。由此可见,环境承载力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区域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在其内部也始终存在着物质、能量的流动。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与强度明显加大。因此,环境系统与外界以及环境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更加强烈。显然,这些运动变化对环境承载力是有影响的。为此,必须全面掌握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环境承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

区域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环境系统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把握。

(2)变异性。

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结构的变化。环境系统的结构变化与环境系统本身的运动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系统的结构变化反映在环境承载力上,即环境承载力的定性和定量变化。环境承载力的定性和规定性变化是环境承载力指标的变化,数量变化是环境承载力指标值大小的变化。

(3)可控性。(www.xing528.com)

环境承载力是可变的,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控制。在把握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人类有目的地改造环境,从而使环境承载力提高。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朝向人类的预定目标。然而,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必须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此,环境的可控性是有限度的。环境承载力的上述特点表明,人类通过理性行为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适宜的条件。

生态学是一种定量的方法,用来划分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和不可持续发展。将区域资源、能源消耗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判断区域发展是否可持续。农业氮、磷等养分流失是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污染、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对农业污染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河网密集地区,主要是由于上述地区地表水富营养化严重。黄淮海地区农业污染的研究和监测亟待加强。该区农业污染程度严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稀缺。东南沿海地区应在农业安全与环境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农业污染风险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闽南、粤西、海南等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地区,以及城乡接合部地区,应当科学规划和实施城乡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控制。

在东部沿海农业污染高风险地区,必须切实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指导思想,研究开发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土壤测试配方、经济施肥技术、生物无公害农药技术、精密农药喷施技术。探索有机种植的补贴机制和惩罚机制,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利用效率。在畜禽养殖污染风险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应首先关注大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继续完善点源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使外部权利和责任内部化;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补贴帮助家禽养殖企业实现污水成本的降低,促进畜禽清洁生产技术。为了促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应通过补贴和奖励机制来促进沼气池的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生产重要,农业污染风险严重。

6.2 研究展望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象趋于多样化,研究领域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实践表明,单因子承载力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不能满足生态资源开发的要求。随着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深入,生态系统资源广义替代研究将越来越受重视。这客观上要求加强交叉综合研究,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承载力。因此,生态承载力研究将从单学科和单因素研究走向多学科合作,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进行多因素、多层次的交叉综合研究。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是确定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否则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将失去其基础。从环境承载力本身的概念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是无限发展的,它将受到客观的环境条件的制约。然而,从环境承载力的特征来看,通过人的明智和有目的的行动,环境承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因此,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人类活动的方向和规模,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