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理性,商业化落地并非易事

回归理性,商业化落地并非易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冰与火的强烈对比,给全球自动驾驶公司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从业者尽早将商业化落地排上日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早前看似顺利的技术研发、载人试驾或许并不意味着商业化落地也将顺水推舟,实现系统性商业化变现并非易事。2019年1月,百度在CES展会上正式对外发布Apollo Enterprise,迈出了其自动驾驶业务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无法一蹴而就。

回归理性,商业化落地并非易事

冰与火的强烈对比,给全球自动驾驶公司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从业者尽早将商业化落地排上日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早前看似顺利的技术研发、载人试驾或许并不意味着商业化落地也将顺水推舟,实现系统性商业化变现并非易事。

据科尔尼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包含车端、道路、云等)市场规模将达800亿美元,至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2 800亿美元。同时,据罗兰贝格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自动驾驶车端系统的市场规模1 138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约为5 000亿美元,其中芯片传感器软件算法将贡献主要增量市场。

市场规模诚然广阔,但最终能够撑起市场规模的绝非抽象的概念、炫酷的技术创意,而是实实在在的研发能力和雄厚的资本支撑——自动驾驶即将进入商业落地期,这是最有效的“敲门砖”。

1.企业回归理性,寻找可执行方案

在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距离普及仍需较长时间的背景下,诸如英伟达、英特尔、大陆、采埃孚等从业机构对自动驾驶的热情开始回归理性,将重点放在了L2/L3级别产品的商业落地。

例如,英伟达在2019年推出了面向L2+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rive AutoPilot,并宣布联手采埃孚、大陆两大跨国零部件巨头准备在2020年投产;百度发布的Apollo 3.5专注于特定场景的应用——包括市中心和住宅场景在内的复杂城市道路无人驾驶

2019年1月,百度在CES展会上正式对外发布Apollo Enterprise(即Apollo企业版),迈出了其自动驾驶业务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从百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布局来看,从开放Apollo平台吸引众多国内外的整车企业加入其联盟,到推出一个商业化的全新品牌,其商业模型日渐清晰——Apollo平台将基础性架构和模块对外开放,而Apollo Enterprise则尝试根据企业的各类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服务,收取服务费用。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距离自动驾驶实现真正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正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前,在L2/L3级别实现商业化不失为过渡期内相对稳妥、可执行的选择。(www.xing528.com)

2.资本进入冷静期,联盟脆弱性显现

一方面,经历一轮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的洗牌之后,资本逐渐恢复冷静,从此前广撒网、抢占赛道的思路中抽身出来,重新审视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价值和筛选机制。

据行业报告测算,2019年自动驾驶行业兼并收购金额同比下滑54%,2020年Waymo首次寻求外部融资,估值仅300亿美元,较高点缩水70%。对自动驾驶企业而言,靠“讲故事”吸引融资已成过去,接下来商业化能力、盈利能力才是获取资本青睐的根本所在。

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期,特别是受突袭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联盟”也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

例如,2020年6月宝马与戴姆勒双双宣布裁员,双方结成的自动驾驶联盟也对外宣告结束。2019年7月,宝马与戴姆勒宣布在自动驾驶领域结盟,组建了1 200人的技术团队,共同开发共享的自动驾驶平台,并在2024年量产L4级自动驾驶汽车,但不到一年便戛然而止,外界称此次分手为“没有面包,何谈爱情”。

双方在共同发表的声明中称,鉴于目前的商业和经济状况,共享技术平台的研发涉及成本过高,而且研发过程也比预期中更复杂。所以经过慎重研究,双方决定暂停合作,各自回到原点。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无法一蹴而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