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国梦

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国梦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首先是强国之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国梦

(一)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

1. “中国梦”的正式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了讲话,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执政理念,这一讲话后来被整理成《“中国梦” 复兴路》。习近平谈道: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梦”这一主旨词在官方场合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 “中国梦”的内涵

从国家层面看,是国家富强。“中国梦”首先是强国之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中国的文化始终以社会和国家为中心,这也是长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与西方社会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和推崇的社会价值观的不同之处。鸦片战争后的100年历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在国际社会备受欺凌,国家不强,人民的幸福生活将无法得到根本保障。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财政收支处于良性运行状态;经济结构合理,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科技竞争力强大,发展持续性强,发展前景良好;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影响力大,国防实力强大,能有效维护正当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已经超过了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从社会层面看,是民族振兴。“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之梦,“中国梦”所要实现的正是要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自立、自强的面貌呈现给世界人民。5000年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瑰丽的文明形态,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先民做出的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贡献,在西方社会从封建社会的漫漫黑夜走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没落,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灵涂炭。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汇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从个人层面看,是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建立一个人民幸福生活、工作顺利、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国家的梦想就是让百姓的梦想成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执政理念,这深刻地阐释了幸福生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福祉。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二) 实现“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与执政理念对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1.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具体方案

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自觉遵循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从历史发展层面理解,近代以来,国人为改变积贫积弱旧中国面貌进行的艰辛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富强、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这构成了“两个一百年”命题的历史起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如何尽快实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问题做了深度思考,他认为,要建成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这是对“两个一百年”的初步规划。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将“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作为20世纪内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中,提出了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标准。邓小平认为,这样的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可以达到“小康”的水平。这是“小康社会”提法的由来。

1987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具体为: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而后十六大又将“两个一百年”写进了党章,至此,“两个一百年”科学命题成熟定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是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应我国人民建党100周年;第二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是2050年前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又对“两个一百年”进行了丰富发展,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战略,并制定了“两个十五年”的具体方案,对“两个一百年”做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系统设计。

第一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十五年,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丰富,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本书研究的落脚点是企业层面的盈利水平,主要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展开阐述。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政府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除了初次分配以外,还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www.xing528.com)

(4)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5)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2019年10月31日,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是根本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三)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阶层流动是美国梦的灵魂。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特征。由于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梦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人民不远万里投奔美国,为美国的持续繁荣吸引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人才。

1. “美国梦”的由来和演变

1620年9月16日,共计35名清教徒和67名非清教徒人员一同搭乘着名为“五月花号”的帆船横穿大西洋来到美洲寻找新大陆。也许是“五月花”这个美好的名字带给了他们好运气,在穿越大西洋的66天可怕旅程中,只有一个人死去,但又有一个婴儿诞生,1620年11月11日,当他们到达北美大陆的鳕鱼角时,依然是102人。在那艘船靠岸的一瞬间,无人知晓,一个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即将诞生。

从建国一开始,美国人就相信机会的平等是他们的国家与欧洲旧大陆的不同之处。随着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统治者的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梦”便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早期的“美国梦”只是属于欧洲移民,而不属于被他们杀戮的印第安人。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梦的象征。“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来到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及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法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解放宣言》,为“美国梦”的形成构建了精神和物质支撑。从欧洲来的移民中,涌现出了爱迪生、洛克菲勒、福特等不少出身贫寒、依靠个人奋斗成功的传奇人物,也使得“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

1931年,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著作《美国的史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美国梦”,其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当时美国正处在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大萧条的关键时刻,亚当斯提出的“美国梦”感染、激励了很多人。

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两位总统——罗斯福和里根也都被视为“美国梦”的代表。罗斯福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带领美国度过了经济大萧条。出身贫寒的里根三次参加总统竞选并以69岁高龄当选,被认为是“美国梦”的完美体现。当然,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1963年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也激起不少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认同和向往。

奥巴马在2006年出版了《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一书,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他的这本畅销书感召了众多美国人,为他赢得了不少选票。2012年9月,其夫人米歇尔发表演说称赞丈夫实现了“美国梦”,并将帮助其他人实现梦想。从林肯、里根再到奥巴马,这些美国总统都在通过“美国梦”向全世界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对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意味着,只要你努力工作,可以成就一切。”目前,不少美国人仍然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鼓励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化身与代言人。

2. “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异同

“中国梦”“美国梦”体现了世界经济最强大的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它们也有诸多差异,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

(1) 具体内涵不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国家与民族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幸福,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美国梦”突出个人富裕、成功。“美国梦”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快乐,集中体现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看出,“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在国家社会基础之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价值层面上极大提升了“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内,关系和睦,人人安康,自己才能幸福。

(2) 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模式与文化背景不同。较之中国,美国具有巨大的地理优势,三面环海,易守难攻,建国伊始就是一霸,历史上从未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征服,倒是常常主动出击掘取他国资源。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国家安全之忧,美国人可以专心做自己发财致富的梦。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周边的环境一直极为险恶,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征战从没有停止过,也几次为其他民族蹂躏。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中国梦”必须把“国家富强”放在第一位。中国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曾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因此“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

“美国梦”的背后,体现的是美国的发展模式。美国的发展道路是在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确立起来的,是西方文化滋养的产物。“美国梦”体现的是移民文化,是一个移民国家每个人都有的淘金梦想。尤其是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流行,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美国梦”最高目标。因此,每年仍有超过百万的人通过移民等方式成为美国公民。

(3) 实现途径不同。“美国梦”的实现途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对内依靠私有产权,自由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对外是吸引移民、扩张、掠夺和侵略。从国家层面看,“美国梦”强调追求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甚至牺牲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世界的整体利益。

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大量引进外来人才来发展自己,所以习总书记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追求的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梦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