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推进阶段的综合政策投入

市场经济推进阶段的综合政策投入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增设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协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市场经济推进阶段的综合政策投入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城市,发表系列重要的南方谈话,做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精辟论断,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使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又一个转折点。

1992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会议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为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契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八二宪法”的第二次修正案。其中,最为关键的变化是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重要变化是将“国营经济”更名为“国有经济”,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一步释放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为接下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和活跃,市场活动中不能缺少非公有制经济,党和国家要创设条件,激活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同月,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99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为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党的发展目标,指出要转变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更稳发展谋划有利的环境和条件。(www.xing528.com)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我国的民营经济增长量迅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突破期,党和政府不断推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民营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方位改组。

此后,系列文件不断出台,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经济营造环境,创设条件,对有关政策进行补充和调整,并逐步降低准入门槛,给予他们与国有企业同样的政治与经济待遇。

199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正式颁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场主体的自主定价权,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国有企业在既有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基础上,以《税收征收管理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托,实施股份制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述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指导国有企业改革朝着纵深发展。从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开始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而向大企业集中,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也逐步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法人资产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的退出机制。“产权多元化”及“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针成为引导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点。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对“八二宪法”的第三次宪法修正案。增设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协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