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建设 和产业发展的成渝城市群

市建设 和产业发展的成渝城市群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而言,成渝经济区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整体来看,成渝经济区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比较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川中地区中小城市与上级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落的形成和聚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高增长经济区相比,虽然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统筹城

市建设 和产业发展的成渝城市群

西部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高原、盆地、山脉,也有黄土、沙漠、戈壁、熔岩、河流和冰川等多种自然地域类型。就人口而言,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面积超出全国的二分之一,人口却不到四分之一。就区内人口分布而言,西部人口多数集中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较好、矿产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平原、河谷、盆地和自然条件较好的高原地区。[8]除此之外,就城市空间布局来看,截至2005年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建制市170个,占全国总数的25.88%,每万平方千米连一座城市都不到,仅为0.24座,省区之间城市密度不一,分布极不均衡。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自然环境严酷、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加之“三线建设基地历史“包袱”的存在、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特别是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县域经济的缺乏,在东部很成功的小城镇战略,在西部的效果并不理想。[9]依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发展大城市,积极发挥其龙头和带头作用,进而以其为轴心,以轻轨高速公路为纽带,发展若干发达的城市群或城市圈,是与其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战略,也是中西部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成渝城市圈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和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极化—扩散”效应带动城郊等周边地区的城镇化。

在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尚未饱和,并没有达到合理的规模,其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发展一些职能结构各异的大城市具有很大的优势、潜力和必要。首先,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商务环境,可以借此拉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其次,大城市普遍要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第三产业,可以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其总体竞争力。再次,大城市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城市的发展可以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和应用更多的科研技术,成为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最后,大城市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促进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管理难题,为城市自身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经济、社会科技等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区域吸引力,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因此,西部地区有必要也有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质量,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针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央提出了“点线面”的开发模式:“点”就是城镇,“线”就是连接城镇的基础设施,“面”就是整体发展。换言之,西部地区在城镇布局上将不做新的拓展,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现有城镇间、城镇密集区间以及西部与东中部的通达能力,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承接符合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合理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西部地区城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条件,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分享机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加强西部地区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与分工,探索实现区域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

贯彻中央的指导思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已形成了若干中心节点,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劳动资源丰富、科技水平发达、经济结构相对完善的大城市,具备了较强的城镇化基础。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该区域是西部地区经济腹地广、市场辐射能力强、宜居空间大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在内,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千米,人口近一亿,使四川和重庆46个城市和区县成为一个超级城市群,将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圈进入高速发展期,使之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成渝地区丰富的水电、天然气、钒钛等资源优势,成渝经济区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围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发挥成渝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科研产业;依据成渝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交通、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发展基础,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种种规划必将加快这一区域的共同发展。

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势必也会加快这一区域内的城镇化进程。整体而言,成渝经济区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年底,成渝经济区城镇化率为43.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从城镇密度来看,成渝经济区呈“双核”空间布局,拥有重庆、成都两座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核心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中心作用;3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1700个建制镇,平均每万平方千米设市城市1.76个,是西部城镇最密集的地区。经济区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布,形成了沿江城市轴线、宝成—成昆城市轴线、成渝城市轴线为轴的“一江两线”H型空间布局,形成了成都平原、重庆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川南地区三个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发育相对成熟的城镇密集区。整体来看,成渝经济区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比较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川中地区中小城市与上级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落的形成和聚合。但由于这一区域内重庆、成都两座中心城市人口集中度高,且由于种种因素尚未完全发挥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城市数量少且规模小,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数量较多但人口规模小,所以这种缺乏中间承接和过渡作用的城市梯次的极核式聚集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一区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失衡现象较为严重、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规模等级序列不完整[10],阻碍了成渝地区区域整体功能的发挥。(www.xing528.com)

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高增长经济区相比,虽然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但其中也不乏亮点。以成都为例。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是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是西部的农村,解决西部农村问题的突破点是城市化,而西部城市化最大的亮点在成都。[11]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是今日中国城乡发展最协调的大城市之一,肩负着为全国城市提供解决城乡一体化范本的重要责任。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包括:首先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其次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最后通过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扩散,如城南快速通道的建成、东郊工业区大迁移等。在城市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都的城市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区域、多元化发展的态势。2009年,伴随着“全域成都”“城乡一体化”等多方面的探索,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成都将采取多种措施,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显山、亮水、露田”生态体系。截至2011年末,成都城镇化率已达67%。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重庆。重庆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异悬殊。1997年直辖以后,重庆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城镇化方面,截至2011年,重庆城市化率已达55%,远远高于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其他14个市。

作为一个年轻的且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的直辖市,重庆的城镇化进程也凸显出一些不足。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基础条件较好的主城九区,以及产业密集的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发展持续增速;而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则较为缓慢;一小时经济圈内城镇化率达到近70%,而两翼城镇化率还不到40%;主城九区城镇化速度也不尽相同,相比渝中区近100%的城镇化率,巴南区只有不到75%。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水平相比略显不足。重庆自然条件优越,城市风貌较好,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其各项投资尚有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稍显滞后。第三,城镇体系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城区和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

2012年9月,重庆市提出在把握城镇化转型的新趋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主要遵从以下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注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镇和谐发展,使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二要坚持城乡统筹,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切实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优化城乡经济和人口布局、调整城乡利益关系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三要坚持产城融合,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重并举,培育和壮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四要坚持集约发展,注重集约用地,注重节约资源,降低物耗水平,集中有限力量,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发展。五要坚持推进信息化,强化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引领、推动和支撑作用,积极运用信息化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有步骤有节奏地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12]。经过以上努力,到2015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3]

“群星伴月式的城市群建设,应该是未来的重庆城市发展方向。打通城市群内部公共服务的障碍,落实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向。”[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