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分析的历史及演变

财务分析的历史及演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阶段内部分析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外部分析共同成为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心。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当时,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金融资本家开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涉及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

财务分析的历史及演变

一、西方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一)外部分析为主的阶段

1.财务分析产生于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分析

财务分析起源于美国银行家对企业进行的所谓信用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破产企业数目急剧增加,经营理财能力成了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美国银行为确保发放贷款的安全性,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要求它们提供资产负债表。银行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银行的着眼点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1919年,美国银行家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all)首开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先河,创立了比率分析体系,他批评银行家仅仅依靠流动比率进行信用分析以防范贷款的违约风险,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据以判断客户的偿债能力。所以,信用分析又称资产负债表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负债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等。起初,银行只是根据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对比来判断企业对借款的偿还能力和还款保障程度。随后银行将分析范围扩展到对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资金平衡的分析,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1923年,James H.Bliss认为信用分析要考虑行业因素,财务分析比率要通过行业标准比率来比较和分析,并计算了许多行业和公司的标准比率。

2.投资领域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出现了盈利分析,财务分析由主要为贷款银行服务扩展到为投资人服务。在资本市场上,随着社会筹资范围的扩大和非银行的贷款人和股权投资人的增加,公众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人对财务信息分析的要求更为广泛,为确保和提高投资收益,广大投资者纷纷利用银行对不同企业及行业的分析资料进行投资决策;于是,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由信用分析阶段进入投资分析阶段,使财务分析涵盖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等分析内容,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外部财务分析体系。从财务分析技术来看,不仅仅依赖于比率分析,更注重采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来预测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等。这一阶段财务分析以为企业之外的银行或其他投资者提供信用分析和盈利分析为主,但只能做到对财务数据的事后分析。

(二)内部分析的产生与深化阶段

1.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的拓展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开始阶段只是用于外部分析,即企业外部利益者根据各自的要求而进行的分析。后来,企业在接受银行的分析与咨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开始由被动地接受分析逐步转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后,经营活动日趋复杂。经理人员为改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取得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支持,开发了内部分析。借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筹资、投资和经营管理分析,企业资产管理、成本分析、业绩评价、价值评估等内部财务分析也成为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内部分析不仅可以使用公开报表的数据,而且可以利用内部的数据(预算、成本数据等)进行分析,找出管理行为和报表数据的关系,通过管理来改善未来的财务报表。这些都说明,财务分析由外部分析拓展到内部分析,以改善内部管理为目标进行服务。

2.内部分析的扩大与深化

20世纪70年代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国际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财务分析揭示财务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对投资期望报酬的评估和风险程度的预测,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投资者做出有利于公司的投资决策。这一阶段内部分析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外部分析共同成为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重心。内部分析所需和所用的资料非常丰富,为扩大分析领域、提高分析效果、发展分析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内部财务分析的广度扩大,体现在对企业偿债能力、业绩评价、成本费用、现金流量、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经营协调能力、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分析;财务分析功能的深度加强要求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一阶段的财务分析非常强调发挥专业判断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评价(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控制、生产效率、员工素质、劳动生产率、社会贡献和研发状况等)。

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因此,企业的内部分析内容往往也包括外部分析内容;反之,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目标的不同及对内部信息资料的不可得。企业的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则主要为管理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还可设置专题分析。

二、我国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财务分析的思想出现较早,财务分析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报表和成本报表的分析来考核企业的成本升降情况和资金节约情况,但真正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是在20世纪初。当时,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金融资本家开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涉及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前,只存在财务分析的某些内容,但不具备经济活动分析的整体知识,分析方法也主要是比率分析法,主要的财务分析包括决算报表分析、成本变动分析和销售毛利变动分析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财政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会议,对国营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种类做了统一规定。1952年初,国家颁布了《国营企业决策报告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为开展企业会计报表分析奠定了基础。1953年前后,高校开设经济活动分析课程。1957年10月,正式出版第一本经济分析教科书《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始发表一些财务分析文章。在该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财务评价指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围绕着计划完成展开,主要是为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内部服务。财务分析的主体单一,财务分析指标主要使用销售、产值、利税、资产结构等绝对额指标。这一阶段的财务分析属于经济活动分析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企业财会工作基本上是重核算、轻分析,这种状况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www.xing528.com)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财务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部1981年颁发的《国营工交企业经济核算工作试行办法》中再次强调了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并强调企业要实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经济核算。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来说已经足够,但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与包括财务分析在内的其他系统的集成性上还需要加以完善。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经营和财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使财务分析的内容大为扩展,财务分析方法不断创新。财务分析的功能不再停留在按国家下达的产量指标、成本降低指标、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指标进行分析,而是参与到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预测和制定中,为其提供依据。

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颁布了“两则、两制”,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中设置了一些相对数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能力进行评价。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在西方全面财务分析理论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基础上构建了财务分析体系。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其目的在于科学地解析和真实地反映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资产运营效果和财务效益状况,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价行为。而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则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主。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也开始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以及随着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发展,财务分析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经理人员,还包括供应商、政府、雇员和工会、中介机构(如注册会计师、财务咨询人员等)。由于不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同,分析目的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从而对财务分析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及其发展

我国现行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的一项业务手段。财务报表的资料是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各种会计报表及其附表和附注是财务分析的起点。财务报表本身具有以下局限:①财务报表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尚未考虑现行市价重置成本等因素,其资料均是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收入的记载,缺乏时效性;②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变动,其资料隐含着资产超值或贬值的风险;③财务报表资料未考虑期初到期末之间的变化资料以及全年不规则变化的资料,使资料之间的比较产生一定的困难;④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所反映的时间不同,以比率的形式将两表的资料进行比较,可比性程度不一致,损益表是时期报告,反映的是跨越了整个会计年度的资料资讯,而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告,只反映企业某一时点财务状况,将两个报表的资料进行比较会有一些困难;⑤当前我国的会计报表尚未对人力资源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而这些内容对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财务分析依据报表资料进行分析,内容狭窄,不能使决策者做出最佳的选择。

总而言之,现行财务分析的起点主要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资讯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希望能得到时效性更强的财务资讯,因而,执行即时的财务分析也将成为一个必然要求。

现行财务分析应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既需解决财务分析的局限性问题,又需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增加扩充内容。因而,现行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发展。

(一)现代化财务分析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资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网路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预测及评估技术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企业的财务资讯存入电脑,越来越多的财务会计事项可由自动化资料处理。财务分析所需的资料绝大部分可来自电脑或网路,因而也可直接利用电脑对庞大的资料进行快速及时地收集、整理、计算、分类、分析、预测和评估。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的电算化分析技术、实证分析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实现了传统分析技术与现代分析技术的结合、手工分析技术与电算化分析技术的结合、规范分析技术与实证分析技术的结合、事后评价分析技术与事前预测分析技术的结合。

(二)财务分析内容的增加和扩充

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事项的增多促使财务分析从目标、内容到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而狭窄的财务分析已经难以满足投资预测的需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环境更加开放,我国的投资主体会越来越多,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企业的现实信息和未来信息对投资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管理来说,财务目标将会更高,财务内容将会更多,财务分析的内容势必随着财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增加而扩充。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环境的改善,财务分析会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因素分析、社会责任信心分析、公允价值信息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析等非财务指标势必成为财务分析的内容。这些非财务指标对财务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企业经济利益共同体关注的重要目标。

财务分析内容的增加补充了现行财务分析内容狭窄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日常资料冲破了财务报表所反映资讯的局限性。

(三)财务分析的期限缩短和时效性增强

财务分析需要综合、汇总的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当前要获取综合资讯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且所费时间长,因而现行财务分析是在会计报表出具后方才执行。因此,相关人员应该针对财务分析开发一系列软体,通过电脑即可迅速取得所需资料,冲破使用报表资料的局限,企业管理者、投资者能根据需要及时、快速、有效地进行资讯收集、整理、计算、分析。

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的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相关人员应明确财务分析的不足之处,也应明确它的发展方向,对症下药,确保财务分析不断健全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