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国商业活动的恢复与发展:探析与研究

清末民国商业活动的恢复与发展:探析与研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4年,长达十二年的回民起义归于平息,动荡多年的社会趋于稳定。那些遭受重创的商户将在外未遭劫掠的资产作为本金重操旧业,一些中小商户又开始艰难的重新创业,渭北的粮棉生产也逐渐恢复。民国初年,粮食外销减少,价格平稳。由于商户的增多,县政府依照国民政府的要求,设立了各商户的联合组织县商会,协助政府对商户实施行政管理。渭南成为关中东部的物资集散地,私营商业较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清末民国商业活动的恢复与发展:探析与研究

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二次向西撤退后,渭南商业开始复苏。车雷村的雷发财率先在县城西门外开设“公义长”粮行。随后有田姓人设立“聚顺成”、南塘金家设立“同兴昌”粮行。1874年,长达十二年的回民起义归于平息,动荡多年的社会趋于稳定。那些遭受重创的商户将在外未遭劫掠的资产作为本金重操旧业,一些中小商户又开始艰难的重新创业,渭北的粮棉生产也逐渐恢复。光绪初年,县城陆续开设的商号有“协盛号”“悦茂号”“恒丰号”“恒丰德”“同光新”等13 家;故市开设的商号有“公正成”“顺兴生”“文有奉”等15 家;信义开设的商号有“益秀荣”等3 家;孝义开设的商号有“采盛贞”“采盛成”等5 家。这些商号多经营粮食、棉花、杂货及政区外来的商品,亦有少量日、德、美国的染料、纸张等进口商品。光绪二十六年(1900),渭南大旱,粮价暴涨至十两银子一石,经营粮食利润可观。县城增开了“务成丰”“德原兴”,故市增设了“聚兴和”,孝义增设了“天顺德”等十余家粮店。民国四年(1915),县署因粮车进城阻碍交通,将粮食集市商铺移至北滩,即今民生街北段,成为粮食专业市场。经过数年恢复,信义焦家资本已积累到300 万两以上,总营业额500 万两以上,其他经商大户也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孝义赵家经营规模最大,已在上海等沿海地区稳定经营。

民国初年,粮食外销减少,价格平稳。不久北洋军阀阎相文部大量收购军粮,引起粮价上涨,白水、富平蒲城等县的粮食进入渭南市场,不少富户争相经营粮业,县城增设了“同义和”“双太昌”“太盛丰”“兴太祥”“天兴栈”等10 家粮行。孝义赵家在外地广设店铺,兰州有“丰盛兴”总号,上海、泾阳设了分号。上海的分号叫“一林丰”,在南通、苏州、石港、平湖等地设立了支号。在汉口天津包头洛阳、太原、重庆、成都、潼关泗水安化、宝鸡临时驻庄经销烟草,且销量大增,资本由30 多万两银子增加到100 多万两,成为陕西有名的富翁。阳郭姜家、贺家、故市常家等经营规模也超过了道光咸丰年间的水平。

在渭南本土,粮食棉花仍为主要商品。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以官府名义在关中提倡种植棉花,并刊发了《种植十要》,设局教授纺织技术,渭南植棉已久,棉花种植自此得到助推。光绪元年(1875),谭钟麟任陕西巡抚,在关中提倡植桑养蚕,蚕丝业在渭南也得到一定发展。经商大户连同众多中小商户在粮棉绸经营上充分施展身手。最初,棉花主要销往省内西部、南部各县,后来增加了四川、甘肃、湖北等外省,均为小商小贩小本经营。经营棉花的坐商县城仅有数家,棉花产地故市、田市只有两到三家,全县年销量不过几千斤。民国二年(1913),沿海的纺织业发达,渭南的棉花质优价低,上海日信洋行在县城设立庄家,两次收购棉花80 万公斤。商户们见销路好,有利可图,纷纷收购棉花。此时县城设立的花行有“自立贵”“荣贵同”“林兴德”“余庆生”,渭北各镇较大的商号,如田市的“醇盛玉”,故市的“公正成”“凝远长”“顺兴生”,故市的“恒玉协”,孝义的“南北当”等都在当地收购棉花。大商户将收来的棉花通过渭河船运到上海、南京等地,小商户或交大商户或在省内不产棉花的陕南销售。渭河的上涨渡、下涨渡、县城以及棉花产地是花行的集中地。此后,常驻渭南收购棉花的外地客商有日信洋行、汉口第一纱厂等十余家,全县棉花经营持续兴旺。到民国十年(1921),县城的花行有“自立贵”“荣贵同”“林兴德”“余庆生”“醇盛玉”“务成德”“永发东”等16 家,上下渡口各有2—3 家,棉花产地田市、辛市、故市各有数十家。县城的文具店、药店也越开越多,比较有名的大店有经营药店的“余庆堂”、经营副食品的“集泰祥”“同义昌”等。同时鸦片种植泛滥,鸦片烟店日益增多。

民国十三年(1924)后,河南军阀刘镇华祸陕,杨虎城西北军迎战。县城几次发生战事,尤以民国十五年(1926)在店铺集中的西门外湭河桥的战事为烈,各商户颇受其害。同年,刘部将各粮商的存粮150 万公斤掠走,各粮行顷刻倒闭。一年后,仅有“公义长”“太盛丰”“双太昌”“德厚兴”4 家粮行恢复经营。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大旱,饥民抢购粮食,粮价飞涨,县政府从外地调来大批粮食平抑粮价。此间,同厚裕、荣顺魁等四家粮行恢复了营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麦棉贷款合同”,美国棉花大量进入中国,沿海各纺织厂转用进口棉,本县棉花滞销,半数花行倒闭。此时县城有商户200 余家,仅鸦片烟店铺就多达60 多家。开设在县内以及外地的钱庄,因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多数停业,极少数转为银行或转营他业。由于商户的增多,县政府依照国民政府的要求,设立了各商户的联合组织县商会,协助政府对商户实施行政管理

民国二十三年(1934),陇海铁路通车到渭南。由于运输便利,天津的杂货、布匹,商县、蓝田的山货,三原、泾阳、咸阳的棉花,高陵、富平、大荔临潼、白水的粮食纷纷流向渭南,火车站周边修起多个仓库用来贮存粮食。渭南成为关中东部的物资集散地,私营商业较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县城相继增设了万福源、万顺长、天生合、复盛生等23 家粮店、22 家米铺,日交易量6000 多石。渭北各镇粮号急剧增加,故市有12 家、孝义9 家、信义7 家、交斜8 家、辛市6 家,各小集镇也有2—3家。县城的花行增加到22 家,农村的棉花小商小贩、花行在100 家以上,年收购约250 万公斤。据《陕西省银行汇刊》载,渭南县城该年有布匹、煤油、杂货、花行、盐、碱、油、酒、铁货、粮食、煤炭、药材12 个行业328 个商号。每年销售杂货约120万元,布匹约100 万元,洋烛2000 箱约1 万余元,煤油4 万余桶约20 余万元,盐53 万余斤53000 余元,金塘卷烟2500 余包4 万余元,红白糖8000 包29 万元,火柴5000 箱6 万余元,碱10 万余斤1 万余元,纸张500 捆5 万余元,水烟1000 箱3万余元,以及铁货10 万余元,药材6 万余元,共计310 余万元。同期故市镇有商号50 余家,孝义镇有商号30 余家,信义镇有商号20 余家,仍以花行、粟行、杂货行为多。崇凝镇、阳郭镇各有商号20 余家,以杂货、药材行为多。其余各镇有商号数家或十几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外地产棉区相继沦陷,全国的军需民用全赖关中,棉业经营户急剧增加。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城经营棉花的商号发展到83 家,农村集镇发展到131 家。此后,由于日寇不断轰炸县城,东路货物无法输入,本地产品不能输出,部分私营商户歇业,特别是粮行大部分倒闭,市场萎缩。据《陕西省人口、行政区划、保甲户口交通运输、财政、教育建设统计表》载,二十九年(1940)渭南私营商业锐减为187 家,从业1380 人。其经销商品日货已无,英、美货如纸烟、布匹、煤油、蜡烛等充斥市场,国货比重下降。(www.xing528.com)

渭南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私营商业统计表

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赋税杂重,军用物资征调频繁,不少商行倒闭。1949年5月,县城(不包括农村)有私商797 户(包括小摊贩),从业2500余人。其中棉花业48 户,纸烟业42 户,铁瓷器42 户,杂货业77 户,土产业39户,粮食业25 户,盐油酱醋业34 户,百货业65 户,燃料业18 户,面粉业25 户,肉菜业28 户,国药业25 户,文具业20 户,美术工艺业19 户。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有同康药店,集泰祥、仁永义、同义昌等食品杂货店。

1949年5月,渭南县解放,县政府保护工商业者利益,私营商业快速发展。到年底,县城有摊贩、商户827 家,从事16 个行业,资金715091 万元(旧币),从业3033 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