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市场价格的其他因素分析

影响市场价格的其他因素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资本有机构成、劳动生产率以及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外,还有很多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为避免市场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竞争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政府的适当干预。竞争不仅可影响商品价值社会化、利润平均化、使商家在销售中降低价格,而且竞争也是使商家产生通约积累价值与自然价值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市场价格的其他因素分析

资本有机构成、劳动生产率以及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外,还有很多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

1.规律性制约。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强制性内在要求。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商品市场价格即它的最终零售价格受以下几个规律的制约:一是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我们的论述都是严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凡是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价值理论都是错误的。二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规律制约。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决定了商品价值的通约量减少所致;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的通约量增加所致。在理解供求与商品市场价格的关系时,要认识到社会需求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不能从孤立的个人需求看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规律。三是受通约规律制约。商品以现实的劳动量进行交换和对非现实劳动价值予以通约,是通约规律。这个规律在经济学界长期被人们忽视,这与人们对价值的特性了解甚少有关。自然事物的自然价值、前人积累的劳动价值、商品的功效价值,在交换中有一部分被通约掉了,而且通约的量常因个体经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运输业的发展程度、生产率的高低等等而显现出差别,因而也影响到商品的市场最终零售价格。

2.竞争。资本主义的竞争是由资本的趋利性所致。一方面,竞争使人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发挥到极致,资本雄厚的生产者可以吞并小生产者,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更弱,使资本集中,形成垄断;另一方面,商品生产部门的内部竞争可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可使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继而使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业资本家采取薄利多销的方法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使商品价值下降。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的竞争可使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从不平衡到平衡,周而复始,使商品市场价格不断地波动。无序竞争可使商品的部分价值不能实现,甚或实现的价值为负,可使商品生产者亏损,也对商品的销售价格产生影响。为避免市场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竞争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政府的适当干预。竞争不仅可影响商品价值社会化、利润平均化、使商家在销售中降低价格,而且竞争也是使商家产生通约积累价值与自然价值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具体生产者实现价值的多或少、正或负,并不影响全社会商品价值的计量的总量。

3.资本的周转。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过程,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作资本的周转。这种周转的持续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决定。这个时间之和形成资本的周转时间。”[30] 马克思不仅为资本的周转下定义,也指出了如何计量资本周转。马克思说:“假定我们用U表示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年,用u表示一定资本的周转时间,用n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那么举例来说,如果周转时间u等于3个月,那么,n=;资本在一年中完成4次周转,或者说,周转4次。如果u=18个月,那么,n=,或者说,资本在一年内只完成它的周转时间的。如果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几年,那么,它就要用一年的倍数来计算。”[31]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慢,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们不同部分周转的平均。但是,固定资本的周转与可变资本的周转有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而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加快资本的周转,可以节约可变资本的预付量,并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比如,一个可变资本为500,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在生产中可以创造500的剩余价值。假若一年这个500的可变资本周转4次,就可得到剩余价值2000。不仅剩余价值量增加了,而且年剩余价值率也提高了3倍。所以,资本家总是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不过,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剥削程度的提高。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是有区别的。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商业流通是生产过程的继续。产品如果卖不出去,资本就不能回笼,也无法周转。商品销售的速度越快,资本回笼和周转的速度也越快。但是,马克思认为,由于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转移产业资本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只能获得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转移来的平均利润,所以,资本周转加快后,商品的出售价格会越来越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341页举了一个例子予以说明(马克思用的是英国货币单位镑、先令、便士。1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有的读者英镑、先令、便士等货币单位较为陌生,所以我们不引用马克思的原话,只说明他所举例的大意,并把货币单位变为“元”)。

一个商人花了100元购买了100斤糖。如果一斤糖的生产价格是1元,年平均利润率是15%,每斤糖的平均利润=1元×15%=0.15元,商业价格=1元+0.15元=1.15元,商人的100斤糖出售价格为115元。商人出售100斤糖获得的15元的利润,不是由商人决定的,而是由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如果每斤糖的生产价格下降50%,这个商人花100元可以购买200斤糖,每斤糖的生产价格是0.5元,平均利润率仍是15%,则每斤糖的平均利润=0.5元×15%=0.075元,商业价格是0.5元+0.075元=0.575元。

生产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剩余价值,从而影响平均利润,进而影响生产价格,也影响商业价格;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影响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但由于平均利润是由商业资本实现的,商业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是从生产资本那里分得的,所以,商业资本的周转影响商业价格。

上例的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购买100斤糖需要花费100元。如果商业资本一年只周转一次,平均利润率是15%,每斤糖按1.15元卖出,可获利15元。假若资本一年周转5次,则商业资本家只需投入20元,每次购买产业资本家生产的糖20斤,一年销售100斤,就可获得15元的利润。可见,按年计算的平均利润率,使得周转快的商业资本一年所获的平均利润不增加,但资本预付量减少。

假若上述商业资本家购买100斤糖的花费仍是100元,一年周转5次,他在一年内可以销售500斤糖。此时,他遵循的是薄利多销的原则,商业资本出售商品的商业加价率是3%而非15%,他的行为可使商品的商业价格降低。100元购买100斤糖,每斤糖的生产价格是1元,当他一年销售500斤糖时,他仍然获得15元的利润,此时每斤糖的利润是15元÷500斤=0.03元/斤,糖的商业价格是1.03元。马克思说:“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商人资本就会随着它的周转次数的增加,比产业资本提供高得多的利润,而这是和一般利润率的规律相矛盾的。”[32]

马克思一再强调,这是从总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总量来考察所得出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说:“因此,就产业资本来说,如果我们更精确地考察一下周转时间对价值形成的影响,我们就会回到商品价值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这个一般规律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来,但是,商人资本的周转对商业价格的影响却会呈现出各种现象,如果不详细地分析各个中间环节,这些现象似乎是以价格的纯粹任意决定为前提,也就是说,所以这样决定价格,似乎只是由于资本已决定要在一年内获得一定量的利润。特别是由于周转的这种影响,似乎流通过程本身会在一定范围内不以生产过程为转移而独立地决定商品的价格。一切关于再生产总过程的表面的和颠倒的见解,都来自对商人资本的考察,来自商人资本特有的运动在流通当事人头脑中引起的观念。”[33]由于平均利润一定,所以马克思说:“一定量商品资本周转一次获得的利润,同实现这个商品资本的周转所需的货币资本的周转次数成反比。薄利快销,特别对零售商人来说是他原则上遵循的一个原则。”[34]

商品流通规律决定于商品价值生产规律,也是经济学的一般商业价格决定规律。商业价格问题很复杂,中间环节很多,只看表面现象,会出现颠倒的见解。比如,商业行业很多,他们的资本周转数量和速度都不相同,因而会出现周转速度快的商业企业不仅获得平均利润,还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周转速度慢的商业企业获得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商业行业内部的竞争、商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竞争等情况,都影响商业价格和利润。资本的周转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流通渠道的影响、运输能力的影响、流通环节的影响、营销方式的影响,等等。流通过程越长,环节越多,在商品的生产价格上附加的价值也越多,商品的市场价格会因此而大大提高,人们可能以为是商人在任意决定商品的价格。这也可能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原因之一。

可能有人认为,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周转越快,商品销售的价格越低,商品一年周转一次和商品一年周转n次所获得的利润相等,那么,商业资本家仅仅是为了少预付资本,或者为了纯粹的竞争,而非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去加快资本的周转,这种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冲动是不会持续太久的。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增快时,等于生产资本量增加,平均利润率下降,生产价格随之下降,商业的市场价格也随之下降。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都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不只是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了市场价格。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并不表明商品价值的变化,也不表明商品没有按其价值进行交换。但商品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的价格波动,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反映。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还发现,商品在市场上如果按功效价值进行交换,其出售价格还与前人积累的劳动价值、商品基质的自然价值的通约率和通约量有关,通约率越高,通约量越大,商品的市场零售价格越低,反之则越高。

4.垄断。利用权力垄断获取较高的利润,或利用天然垄断获取较高利润,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征之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能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商品,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商品。垄断是利用权力的强制性实现商品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的手段。垄断使商品交换不通过竞争实现,进行的是不等价交换,违背了价值规律。例如,黑恶势力用威胁人的生命的办法,逼迫人们购买他们的商品,而他们对商品的定价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如果因为土地短缺而建造的住房少,房地产商就会在房屋出售时无限加价;如果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有的学校就会变相高收费,使一部分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受不到良好教育;等等。(www.xing528.com)

5.信用制度。现在的经济学界,对于货币和信用的看法五花八门。比如,有人认为货币就是信用。有学者探讨了信用货币说的缘由:“这种说法基本上秉承了从巴师夏到波普尔再到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强调货币是人类合作秩序不断自发扩展的进程。”[35]信用货币说认为,货币产生的前提是分工,分工协作使人们产生相互信任,在人们相互信任程度还很脆弱时,需要金银充当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已经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已经大大提高,所以价值货币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法定货币,借助国家信用这个最可靠的社会信用形式,金银退出了历史舞台。说穿了,货币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空调彩电可以和几张纸片相交换,是因为我们高度依赖于和信任于他人。当然,极为睿智之士还是会发现信用货币说的缺陷:信用货币虽然代表人类社会信用,可是执行这个信用总需要特殊的群体,就像法律的普遍性和权威性需要具体的法官来体现一样,难道代行国家信用的中央银行就不会像道德沦丧的法官一样用滥发钞票窃取百姓的财富吗?这种危险的现实性已经为过去老百姓承受通货膨胀的苦难所证实;信用货币虽然以国家信用为宿主,可是国家体系间的信用难道没有强弱之分吗?这种残酷的竞争性已经为我们对美元的崇拜、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弱币的抛弃所证实;信用货币既然是人类社会信用的最高体现,那么比国家信用更可靠的国际信用就不能成为货币的基础吗?这种广阔的可能性也已经为欧元在今年年初的问世所证实”[36]。有人认为,财富的三个来源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能力的提高可以创造财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人类的主观世界的创造活动也能够创造财富。”[37]“显然纸币作为财富,并不在于印刷纸币的过程,也不在于通过再贷款方式增加货币投放,而在于信用创造。纸币最初并不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创造的,而是因为原始钱庄、早期商业银行发行的银票——这种银票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承载的信用,是人类主观世界创造的财富形态。当大部分国家的纸币发行都集中到中央银行时,纸币承载的就是国家信用。”[38]有些人以西方非科学的价值理论为依据对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进行责难,是他们对价值和信用制度缺乏认识的表现。把价值研究推进到微观粒子和波的水平,固然是价值研究的正确方向,但是,把金银、纸币、电子币作为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不是因为人脑思维的粒子和波与外界粒子和波的一致性所致,而是因为价值是有用事物过程的抽象,而过程是同一的。正因为价值是一切有用事物的同一性,所以才有价值的代表——货币——的出现。这是人们用高明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抽象具体实代法——认识价值的表现。也正因为货币本身制作有成本,又考虑到携带的方便,货币才有可能不是固定在一种物品上,才有了纸币、电子币的出现。信用制度确实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信用货币必须以财富的同一性为前提,如果没有不同财富的同一性,再有信用也不会有货币。比如,一个乞丐一无所有,但他非常诚信、非常有信用,如果他因此去超市拿货物、去食堂吃饭、去服装店拿衣服,尽管人们也相信他的为人,相信他如果发家后会还回货物、食物和衣物,但商家还是不可能时时满足他的需要,因为他的诚信不等于他的能力,他不一定能够发家致富。更为重要的是,诚信不是货币,不能充当等价物,虽然诚信是货币流通的前提条件之一。现在人们去银行贷款,要拿房屋或其他物品作抵押,就是因为实物与货币有同一性。以国家信用所发行的货币,也以实物财富为依据。信用只是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说:“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让渡的这种特有形式的运动。”[39]货币的发行量必须与价值相等。如果政府信用缺失,无限量地发行货币,将使币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当币值与实际价值不符时,以货币为交换单位的价格就表现为虚高的现象,这便是通货膨胀,商品的市场价格升高。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是一种政府剥削行为。例如,从1945年8月起的3年中,为了打内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每年的财政支出超出预算的两三倍甚至三四倍,财政入不敷出,他们就大肆发行货币,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了14000倍。总计自1937年6月以后的12年中,国民党政府的纸币发行增加了1400多亿倍,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1937年的100元法币可买2头黄牛,到1949年5月,就只能买1粒米的千万分之二点四五了。[40]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关于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理论,就是这种赤裸裸剥夺方法的现实反映。让货币贬值,使物不所值,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无信用的表现。

个人信用缺失,不依功效价值进行等价交换,会发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市场欺诈行为。

6.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所折算出来的比价。我国外汇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即用1单位或100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由于一国的国内货币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常常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进行国际剥削。比如,美国近年来不断地发动战争,由于战争耗费太大,波及美国经济,美国政府为转嫁危机,使美元大肆贬值,剥削本国和世界人民。据专家估计,2008年4月前的一个月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跌了2.6%,如果假定2007年底一国外汇储备的1.528万亿美元中有90%是美元,由于美元贬值,过去的一个月即蒸发357亿美元。美国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美国政府开支过度、发行美元过量、美元贬值、金融衍生物大量增加、金融极端自由化等的结果。现阶段,世界各国要想避免更大的损失,必须结束美元独统的国际结算局面,开展多元货币结算,各国应按实际购买力协商各币种的汇率。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还没有达到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程度。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单。有学者指出:美元每贬值10%,就有相当于美国经济5.3%的财富从世界各地转移至美国;2002—2007年,美元贬值20.6%,按2006年美国GDP为13.19万亿美元算,意味着在过去5年中仅美元贬值一项,全球1.3万亿美元的财富无形中流入美国。这种状况既有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困难,又打击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升幅。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元贬值已经使一些国家上万亿美元蒸发于无形。[41]

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都可以像美国那样为本国带来财富。这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造成的。一般国家的货币贬值,一方面,因为降低了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汇率跌落,所以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可以使本国的实物出口增加,在国内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同时改善国际收支;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贬值,本币在外国的购买力减弱,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再生产的商品价格也随之上涨。这种由于经济情况恶化—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人民受害—失业增加—经济情况再度恶化—货币再贬值的循环,使钱不值钱,工资虽然在上涨,但实际购买力却没有提高的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失去信用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之一,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以劳动人民的福祉为目的,而是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有人总是企图拿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来证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的,但他们总是看不见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靠战争、霸权等等手段发财致富的。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则是主要建立在人民以勤劳、智慧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财富创造上。

由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占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仅靠一国之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困难的,所以,也需要采取商品生产,制定恰当的货币和汇率政策,以减少资本主义的货币剥削,并使货币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有力工具。因此,我国的汇率改革应有新思路,要建立一套新体系。根据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质的论述,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国的货币发行量与本国的实际价值如果相符,本国的物价就表示本国生产的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在与他国交易时,他国货币与本国的商品并不一定等价,可能他国的币值低于本国的实物价值,也可能高于本国的实物价值。在用他国货币进行结算时,需要进行测算,以确定他国货币的币值。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对吃、穿、住、用、行物品的购买力进行评估,折算为货币,然后把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作一比较,以此来确定本国的汇率。我们不能以汇率确定价格。当然,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货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7.剥削度。如果生产资料所有者过度剥削劳动者,比如让劳动者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不付报酬,或者让劳动者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则剩余价值量增加。此时,商品生产的平均利润增加,生产价格提高。随着商品生产价格的提高,商品的商业价格也随之提高,商品的市场出售价格就会提高。

由于资本的使命是增殖,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不断提高剥削度从而提高剩余价值量的生产。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少,在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没有普遍提高之前,这样的企业的商品按平均利润形成的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超额利润。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实现的利润少,甚或有一部分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由于资本趋利的本性,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都向往超额利润,纷纷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样一来,使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生产价格也随之下降。随着生产价格的下降,商品的商业价格也会下降,最终使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商品利润率下降的规律,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可见,商品特殊的价格表现包含着马克思所阐述的一般规律,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责难和误解,都与不能正确理解表象和本质的关系有关。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我们对于前人劳动积累价值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商品的生产价格必然下降,劳动者的被剥削程度必然降低。如果商品的价格不降反升,劳动者的被剥削度不降反高,则是社会的病态存在,原因不外是货币工具被人为操纵,或者资本的无道德性对人的影响增强等。此时,企图靠道德说教是不行的,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还需要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正确的经济手段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否则,就会通过社会的激烈动荡来强制性地进行纠偏。

8.税收和利息。税收是国家强制向企业和公民征收的费用,起初,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如监狱、警察、法院、军队等的正常活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的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的经济的基础。”[42]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税收也用于公共需要开支,如发展公共交通、用于医疗和教育费用的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支出等,因而税收有了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因为征税对企业的利润有影响,所以税收也对商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如果对商业活动的征税不合理,则会影响商业的繁荣。

利息是货币经营者向贷款人收取的超过原贷款额的一部分货币。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从生息资本发展到借贷资本有一个过程。马克思说:“利息形式比利润形式古老。”[43]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钱人发放的高利贷,就是生息资本。高利贷的利息,不仅包括生产者所生产的剩余产品,也包括一部分必要的产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生息资本为了使自身增值,便归于生产资本,货币经营者凭借货币本身从生产资本那里获得利润,生息资本便发展为借贷资本,货币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商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它本身,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它能执行资本的职能,为生产者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马克思说:“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作利息。”[44]金融资本获得利息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体现。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也对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产生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业只实现产业资本所创造的由剩余价值转化的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随产业资本剩余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而生息资本则不论产业资本创造多少剩余价值,都要按事前的约定获得利息,所以,生息资本可能会以最无耻的手段比如制定不合理利息、随意涨息等方法获得不合理收入,造成生产企业可能因负债付息过多使生产价值低于市场价值而亏损。生产企业可能因此而加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以增加其无偿付出的或付出很少的自然价值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以求更多地利用前人的积累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因此而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因而,在利润一定的前提下,生产企业自有资本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政府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一要科学设计税率。二要根据生产情况制定利息率。三要鼓励企业生产有更多的含有积累价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四是科学征税。征税可使物价降低,如果因征税而致物价上涨,说明商人向消费者转嫁负担,政府要加强对物价的监管。五是税金的利用和投向必须细致谋划。税金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是利润的再平衡,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六是商品在商业流通各阶段,为取得高额利润,批发诸商都会争相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采用积累价值较多的设备进行商业活动,政府应鼓励商业向自动化发展。

9.地租、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商品最终市场价格也有影响,但可归结于上述各种影响商品最终市场价格的机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