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要性与历史价值——创新的本质

重要性与历史价值——创新的本质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有数据表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回顾人类创新历史,创新还是“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点一滴。

重要性与历史价值——创新的本质

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战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伟大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又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迎头赶上,这尤其需要依靠创新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国际经验看,创新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主线,大国崛起之争关键在于创新竞争力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和最近20多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都无可辩驳地验证了创新的基石作用。有数据表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

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理论、新增长理论都对“创新”进行了剖析。

在新增长理论产生之前,占正统地位的增长理论是索洛等人开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源自储蓄率、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产出的增长可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A(L,K),其中Y、L、K依次表示总产出、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当知道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资产的数据,则技术进步ΔA/A可以作为余量被计算出来,即“索洛余量”。经济学家认为,能影响经济增长率长期变动的因素可分为七个:(1)就业人数和年龄、性别构成;(2)包括非全日制工人在内的工时数;(3)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4)资本存量;(5)资源配置改善;(6)规模经济的程度;(7)知识进步。其中,前四项可归结为生产要素的供给增长(前三项为劳动要素的增长,第四项为资本要素的增长);后三项是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增长,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贡献。(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增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在长期内可以单独递增。技术内生化的引入,说明技术不再是外生的、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人类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投资的产物。新增长理论由很多模型组合而成,且各种模型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投资的结果;技术(或知识)、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尹伯成,2012)。新增长理论十分重视技术进步、教育培训、人力资本、干中学知识产权、劳动分工、创新精神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在长期内推动经济增长的正是这些因素。

新古典理论的“索洛余量”、新增长理论的“技术进步”都可以视为创新的重要衡量指标或具体表现。“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则对“创新”进行了更直接的剖析。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因此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

回顾人类创新历史,创新还是“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点一滴。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某种程度是劳动人民追求“让生活更美好”的成果。如造纸、印刷术、指南针是人类为了让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和市场开拓变得更加便利的发明;火药是人们为了追求人类美好愿望(试图发明长生不老的炼丹药)的副产品。再如,著名经济学家威尔·罗杰斯将人类有史以来的三大发明归纳为“火、轮子、中央银行”。今天看来,这三大发明分别解决了人类“食”“行”和“交易”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生活更美好”。又如,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其著作《人类如何走到今天:造就现代世界的六类创新》中总结了如下六类创新:与玻璃材料相关的创新、与温度控制相关的创新、与声音相关的创新、与清洁卫生相关的创新、与时间相关的创新、与光相关的创新。可以看出,“让生活更美好”也是实现这六大创新的重要动力。从人类创新历史看,在“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望和点滴实践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新的主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