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的分析介绍

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对价值的界定:“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

一、价值本质

在前面讨论“本质”和“本体”两个概念时,已指出“本质”是事物的诸特征、特性,因此,给概念下定义时就要罗列概念的诸内涵(特征、特性),同样给“价值本质”一词加以语义上的界定也必须考虑到其最重要的诸特征和特性。

价值首先具有属人的特性,价值对象(价值主体)只有与人发生了关系,并且对人和人类社会有用(物质上或精神上),价值才能发生,所以,价值是人的意识,是人的判断,客观事物本身没有进入主体感知的境域之内,就没有价值。当然,说价值以人和人类社会的需要为依归,有人类中心主义之嫌,佛家认为众生平等,一粒沙子里面都有圆满的佛性,因此自然物自身有其绝对价值,与人自身相对于自然物的价值平等无差。当代生态学文化理念也认为自然在文化构形过程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人类的科学技术已发展上天入地似乎无所不能的程度,但人类迄今仍然不能解除对于自然的依存关系,因此,人类文化的建树,必须考虑到植物动物和其他一切生命形式,意即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对于意义世界的判断,不能只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唯一的出发点,还必须同时考虑到自然物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10)我们认为平等共生的价值理念有其逻辑说服力,但从文化建构价值、文化建构价值历史这个角度来看,价值的属人品性不可改写,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共生者,价值意识伴随着人和文化的发生而发生,并随着人和文化的消亡而消亡。

其次,价值是一种关系质。主体需要本身不是价值,客体的属性也不是价值。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审美欲求不具有价值,景点的风景名胜虽具有价值发生的可能性,但不是价值,只有当人们身临其境,畅游其中,景点的观光价值属性与人们的游览兴致合而为一,价值才能产生,在这儿,游览活动是价值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一维。价值生成的三个条件是:①主体具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真实的、具体的;②客体具备了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客观的,自在的;③具有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的媒介,使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从而使价值关系得以生成。(11)而所谓的“关系质”,是指当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发生满足与被满足的效用的那一刻,价值所具有的此时此地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具体性”。而主体对这种关系质的认识、看法、见解就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所以价值具有确定性,价值观也有其确定性,小自个人的价值观,大到社群、民族国家、文化集团的价值观都具有其确定性,因为它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确定的、真实的、具体的适应与整合。

最后,价值是变化的。人生活在价值世界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价值判断,离开了判断,人的实践行为将无所适从。价值时刻都在发生,并且有其相对稳定性,因为价值是一种确定性的、具体的关系质。但是,价值又是变化的,今天我觉得出国留学深造是有意义的,明天我获得了另一个比出国深造更好的机遇,于是出国深造这件事变得无意义,没有价值。价值哲学对价值变化原因的描述是:“由于主体的需要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马上就会产生,甚至几种需要同时产生,同时要求得到满足,而客体的属性也是多层面、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当客体某个方面的属性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价值随之得以生成;而人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随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价值也就不存在了,这就使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效用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不断生成、不断消解的动态过程。”(12)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主体方面,一方面,人是价值的依归,作为价值主体,其自身不断演变,并且广受外缘的影响。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不断拓宽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和深度,随着理性的开拓,新的价值标准在生成着。中国古人认为月亮是可以发光的明镜、玉盘,故在诗词曲赋里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好的价值想象,但今天天文学发现且证实月亮并不发光,乃是一表面凹凸不平,干燥死寂的星体,所以今天对月亮的价值想象和价值判断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另一方面,主体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特场域之中,必受到他人、社会以至异质性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之结果,也会引起价值判断的变化,比如传统中国对性别的价值判断,近代以来在西方男女平权、平等思想影响之下,已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女性对于世界的意义(价值)在当代中国已完全不是传统意义的传宗接代或相夫教子。西方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逼真、形似)的价值意识,近代以来因受东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已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绘画不再以对于事物的逼真的模仿作为绘画艺术的价值标准,东方绘画艺术中神似、韵味、意境等价值理念在西方画学中得到了相应的领受和认同。

二、价值对象

“价值对象”又可称为“价值客体”、“价值范畴”、“价值的存在形态”,等等。(13)马克思对价值的界定:“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14)“外界物”对于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意义是价值,但是马克思这儿所说的“外界物”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而非自然物,是相对于主体之客体——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

主体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千差万别,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仅就物欲需要来说,原始人的物欲需要远没有现代人那么繁复奢侈。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千差万别的,高寒地带的人冬天有取暖的需要,热带地区的人终年都有防暑降温的需要。需要不仅是千差万别的,需要还有轻重缓急之分。贫困地区的人对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的需要最为迫切,而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可能相对淡泊些,当然,这也不好一概而论,有些物质上贫乏的地区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可能更迫切些,如藏民生活条件贫乏,但物质欲望淡泊,相反,对精神慰藉的需要更为迫切。需要还分层次和级别,也就是说,有些需要对于人来说,意义一般,而有些需要对人来说,意义重大。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是基于缺失而产生的需要,即主体为了平衡或弥补缺失而产生的需要,可称为“缺失性需要”(15);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起于超越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不是由某种缺失引起的,也不需要任何外部的激励,它是自发的成长的需要,因此可称为“超越性需要”(16)。超越性需要是高层次的,更有意义的需要,因为正是这种需要使人性到了充实和肯定,使人的无限的潜力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只有人才会本然地从自身的潜能中激发出这种需要。(www.xing528.com)

人的需要的繁复多样决定了对应于人的需要的客观外在物的价值属性的多样性。当然客观外在物也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呈现出来的,如自然的山川景物,天光云影在没有人类之前就存在了,但是自在之物没有价值,因为自然物没有进入人的认知视野,只有当它们出现于人的意识的领域之内,它的符合人的需要的属性才能被人所认领,才会变成人的价值认知对象。价值认知对象除了森罗万象的自然存在物之外,尚有人化自然物,即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物或人类创造出来的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可见价值对象纷纭繁复,而且随着旧的价值对象的消亡,必产生迎合时代需要的新的价值对象,如现代社会的电气化产品和互联网。我们将价值对象(客体)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物质价值对象

物质价值对象即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的客观外在物,如食物、工具、建筑物、商品,以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森林、雨水等,这些东西所具有的属性大致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在人类刚刚挣脱自然界而艰难地迈向文明社会的漫长的历史阶段,物质价值对象对于人类的意义尤为重要。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人类学家的研究证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对于精神价值对象,如对巫术礼仪、部族图腾的精神性需要也至为强烈热切。即使在今天物质文化已经高度发展的时代,物质价值对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欲主义者、享乐主义者的价值判断里,可能物质就是人生全部意义之所在,但无论如何,现代社会的人在其物欲得到充分甚至过度奢华的满足之后,依然需要精神的慰藉,依然需要特殊的意义和终极的意义作为他(她)生存的理据。精神价值对象缺位,物欲横流必令人焦虑沮丧、彷徨无着,远离幸福和自由。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群落,除了物质价值对象系统之外,必具备精神价值系统和精神价值对象。即使像西方资本主义后现代文化氛围中,貌似精神价值缺失,实则在种种文化表象之后也存在着其渊源有自的精神价值观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精神价值对象。

(二)精神价值对象

精神价值对象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客观外在物,人在基本的物质欲求得到满足之后,复有精神上的需要须得到满足。如人需要有归属感,有爱人和被人爱的情感需要,有创造的冲动,有对美和自由的向往,有生命整全感的需要,有对超越生死大限的无限自由境界升华的需要,因为精神需要主要是在物质需要到满足之后才产生的需要,因此它处于人的需要系统的上层。(17)

其中底部两层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物质需要层次,上面三层属于人的精神需要层面,与精神需要对应的价值客体是文化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部分,即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等理念价值物。理念价值物(精神价值对象)与物质价值物(物质价值对象)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形态的存在,其价值为其能满足人的需要并与人的需要相对应的属性;一是精神形态的存在(虽然也可能依附于物质载体之上,如艺术的情感表现依附于文字、画幅雕塑形体,艺术形象等载体),其价值不是物质载体本身的属性,如一幅绘画的审美价值不是一张宣纸或一幅画布本身的属性,其价值是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人的审美情感或者说是价值主体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向度。在精神价值对象里实含蕴着人的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精神需要,正是这些精神品质以及与这些精神品质相对应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等价值对象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最重要的维度——价值观和价值系统。当代文化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为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指出:

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定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有的见解。(18)

全球化时代的话语背景下,精神价值对象——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宗教哲学理念以及文学艺术里面所包含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见解以及情感认知方式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这本身已说明人类精神价值对象要比物质价值对象更重要、更有价值。在精神价值对象中,艺术这一独特的实体性的存在,其特殊的超越性价值也是其他的精神价值对象所不可替代的。(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