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职能定位

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职能定位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个县域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等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至关重要,始终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变量。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生产”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可能的。

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职能定位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一级独立的财政为标志,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并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通常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性。是指县域经济的运行有边界,通常在县域范围内运行,经济优势也往往有地域性。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往往一、二、三产业齐全,是一个功能结构比较完善的系统。三是差异性。各个县域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等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四是农业性。虽然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几十年普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活动也往往与农业、农村经济密切相关。此外,县域经济还有具有独立性及开放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其民营性特点。虽然国有经济成分仍然是县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总体而言,国有经济成分在县域经济中呈现收缩的态势,因此,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好的县域,经济状况就比较好,经济的竞争力就比较强,相反,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差,经济发展就比较困难。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至关重要,始终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变量。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适合本地特色或有利于本地优势发挥的发展理念和规划。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生产”的。制度供给应当是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对于一个县域而言,有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就有了灵魂,全盘棋就会活起来,也就能够比较强地动用县域内外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有形、无形资本等),比较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县域经济就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而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决策者”,一定要对本县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给予一个准确与清晰的定位,不仅要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还要以市场眼光在全球经济中去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要立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努力地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并从中进行特色产业定位,以培育经济增长点。惟有如此,方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发展理念和规划一旦形成,就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切忌朝三暮四、朝秦暮楚。(www.xing528.com)

第二,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氛围。传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是资本、劳动力与区位因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内知识存量、互动学习和社会网络状况,区域内参与创新各主体所具有的创新才能以及区域创新能力,都会成为新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产品等“实物性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而诸如制度、经营文化社会资本环境、“宜人性”等“非实物性”的因素已成为区域发展新的、更加重要的因素。这些原有的和新的因素构成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内容。也就是说,区域发展创新环境包括物质技术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制度、历史传统、社会氛围、经营文化在内的制度环境以及包括人力资本、资金、技术在内的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培育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创新环境。由此而言,县域的区域环境建设,就是要求政府站在宏观层面上,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引导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舆论及政策法规人文生态环境,要围绕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效率,重点通过改革审批、投资、监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改善区位条件;同时,还要努力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要素和产业聚集,提高资本占有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县域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级公共服务必须对于他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经济市场化条件下,不同区域之间竞争力之强弱实质上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量。所以,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是我国今后行政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基于此,政府必须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基础上,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主要是水、电、气、山、田、林、路、通信广播电视、文化场所、村容村貌治理等,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推动社会事业进步,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这些事业虽然在消费过程中带有私人性质,多属于准公共物品,但它们同时又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低,因而投资成本高,回报低,私人部门一般不愿提供此类服务,更需要政府来提供。三是增加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供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此种外部性就使政府有理由、也有责任提供这些服务,并提供补贴和优惠,激励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促进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平台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民就业、外出农民工的务工培训及适龄劳动力免费的知识型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

第四,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及农民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集体或农民利益的代表,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及市场与个体农户的之间的“桥梁”。这些组织的发育,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协会的规划和建设,并为之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在农民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登记上,民政部门应不收或尽可能少收登记费;在生产资料经营上,可允许或划拨一块让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营或代销,以拓展协会业务;在工商税务方面,可实行一定的合理减免措施;在资金方面,应允许农民经济组织作为企业法人以企业名义贷款;在技术人才方面,政府鼓励或为组织的发展,招贤纳士等。政府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农民技术员的职称评定,或将一些科研项目委托农村专业协会来承担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把握好其与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把应当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管理职能尽量委托给行业协会,增强协会与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的自身优势,鼓励其主动向政府建言献策,促使公共政策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