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志峰博士分享中国半导体发展优势

谢志峰博士分享中国半导体发展优势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志峰博士算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老兵,1988年加入美国英特尔公司第一研发中心,2001年与张汝京一同参与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办,并在中芯国际工作十年,2012年9月创办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继续深耕半导体行业。今年初,在纪录片《中国实验室》拍摄期间,谢志峰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谢志峰博士分享中国半导体发展优势

中国半导体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谢志峰博士算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老兵,1988年加入美国英特尔公司第一研发中心,2001年与张汝京一同参与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办,并在中芯国际工作十年,2012年9月创办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继续深耕半导体行业。

今年初,在纪录片《中国实验室》拍摄期间,谢志峰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目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他解释说:“地利是说市场在中国,人和是说中国人才够了,国外回来的和本土的都起来了。”15年前,找个像样的高级管理人才一定要进口的,一定要从美国挖,人家还不愿意来,现在这样的人才国内都有,现在把握机会就能做好。他说,如果这个阶段不把握机会,到下一个周期我们又落后了。

中国需要全产业链

澎湃新闻:紫光在做大量的并购,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那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中国有多重要?

谢志峰:中国是需要全产业链的,但所有的细分行业放在一个公司是不可靠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的特长,一个公司什么都做,做到大而全,是不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只有专注一个领域去做,才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产业链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有人来做,但是要分开,请不同的专家来做。在历史上,大而全、样样都精通、都做到世界第一的企业是不存在的。

以英特尔为例,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特尔,它强项是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到今天也是世界第一,没有对手,同时在设计上也有独到之处,所以制造和设计就是它的专长。但英特尔对操作系统以及手机方面的应用都没有优势,它的设计制造都偏向个人电脑、手提电脑、云计算,它的特长就在这里。它在40多年的历史里做过很多尝试,手机项目做了关掉,做了又关掉,都失败了。它的基因就是适合做高速高性能的芯片,做低功耗的手机芯片一直不太成功,或许未来可能会成功,但这说明从自己很有特长的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会有多难。到别人的领域去战胜别人是非常困难的。

英特尔还努力希望在物联网方面有建树,但是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高速、高性能芯片的生产、设计,用在云计算和个人电脑方面,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别人还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最优秀的公司。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在某一领域内最优秀的公司,但不要指望它能在各领域都优秀。

对大公司合并比较悲观

澎湃新闻:你看好中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发起的一系列并购吗?

谢志峰:高科技并购,是经济形势所迫,很多公司自己没有办法生存了,必须并在一起,抱团取暖,并购应该是互补的,你有的他没有,合并会更合理。但有的并购是为了并购而并购,抱团并不解决问题。

对大公司合并,我一般比较悲观,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公司合并,都会造成人才流失。大多是并了以后切成小块再卖掉,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失败的居多。企业要有非常强的文化,其他公司进来后你可以把它融进来,有时候合并的企业名义上是一家人,但内部充满了明争暗斗。如果有强大的文化,两个公司并在一起,所有的人都很认同,就不会有摩擦,但大多数公司的兼并会造成兼并方和被兼并员工之间的矛盾,往往兼并是1+1小于2。

技术和文化上很强的公司才能很容易地把别人融进去,否则会兼并失败。文化冲击之后,人才大量流失。虽然能买到一些专利技术,但专利只是落在纸上的,需要人去落实,相当于买了个机器,会使用的人不在了,还是发挥不了作用。

终端产品的配件没有必要区分国界

澎湃新闻:中国市场对组成整个产业链的那些企业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谢志峰:技术市场是很残酷的,每个终端产品必须用最好的配件,所以没有必要分国界。苹果的产业链是全球采购,用最好的部件,没有要求必须用美国的东西,只要自主可控就没有问题,除非是军工产品。并购了那么多公司,关键是能不能消化。公司能买到,但人才是流动的,很多核心的东西是在人脑子里,不是在硬件里。

我回国15年了,看到一个趋势,中国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很大,比美国、欧洲都大。15年前美国最大,如今全世界的高科技供应商都来中国设厂,人才、技术、生产都想往中国大陆转移,确实带来了技术上的迁移。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非常羡慕我们,它们是很小的市场,虽然它们某些领域很强,如韩国的三星、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所以,它们也不得已来大陆建厂,台积电要在南京建一家世界级的工厂,三星在西安有世界级的存储,英特尔要在大连增加10倍的投资。它们必须往大陆转移,不然就失去了市场机会。

大陆的企业有机会借此发展。这些公司会带来人才和技术,这些人才会在这里流动,不论是去国企、外企还是民企。过去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第一优先是去欧美,毕业以后在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工作,留在英特尔、苹果、谷歌,现在很多都留在这里,所以中国未来有很好的机遇。

现在要有自信心走到世界前面去

澎湃新闻:海外半导体企业来大陆是因为成本吗?

谢志峰:成本不是最重要的,现在芯片在大陆做和在台湾做,成本其实差不多,主要还是市场。你要靠近客户,才能知道客户要什么。公司远在美国,对中国的客户需求就不敏感,如果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反应速度会快很多。所以在中国设厂,第一考虑的还是接近客户。

当然成本、人才资源也很重要,中国的人才很勤奋、聪明,他们要有机会发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需要好的老师带。如果有好的公司,不管中资、外资,它们招了优秀毕业生就会给好的培训,他们一旦有经验了,就成为市场上流动的人才。

要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学到后可以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有雄心壮志去创造外企也没有的技术和产品,不要老想着从外企那里转让技术。世界是平的,这方面的自信心要建立。过去我们一直提要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但大多数时间是赶,不是超,是填补国家空白。现在要改变思路,不要老想着赶,要超,要选定中国人有优势的领域,集中精力,要突破,要走到世界前面去。

从战略角度来说,中国必须把存储发展起来

澎湃新闻: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细分水平如何?

谢志峰:半导体产业分为设计、生产、封装、测试这几块。论制造水平,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的龙头,水平达到了世界级,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设计方面,总部位于深圳的海思(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有优势的。封测方面,江苏江阴的长电(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具规模的,收购新加坡的金鹏科技后上了一个新台阶,大概能达到世界第三或第四的水平。这三家都能在中国做领头羊,比较欠缺的是存储行业。

三大关键技术中,逻辑运算的CPU技术方面,英特尔世界领先;存储技术方面,韩国的三星领先;封测技术方面,台湾地区的日月光集团比较领先。大陆的领先企业和它们比还是有蛮大差距的,尤其是存储,几乎没有。从战略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把存储发展起来。

国家准备5年内投入1 400亿元的资金,但这么多钱还不如三星和英特尔加起来一年的投入。纵向比较发展是很快,但横向比,和竞争对手的投入比起来还是很有限。而且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看人才、技术储备。千万不要轻视专利储备,只要你一做大,要起势了,肯定要打专利战,一旦打起来一拳就被打倒。

我们的设计也只是手机芯片的设计,用于云计算、个人电脑的高速CPU设计,我们还是很弱,差距很大。

大陆半导体制造企业离台积电的差距很远,长远看台积电还要领先很长一段时间,这是苦工、硬功、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积累形成的,毕竟它有40年的积累。制造是很难的,要想赶上,先解决钱的问题,再说人才、技术、设备。

看好未来十年

澎湃新闻:国家规划雄心勃勃,中国有条件实现这个规划吗?

谢志峰:现在的国家规划有进步,不是只搞五年计划,而是也注重长期规划了,中国制造2025,是十年计划,技术积累要长期规划。美国的老朋友都很羡慕中国的这种长期规划。

国家有长远计划,但是业界的人却急功近利,老想一锤子买卖,今年投下去第二年就要见成效。未来十年我还是很看好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天时是说,时间到了,全世界投入在减少,中国在增加;地利是说,市场在中国;人和是说,中国人才够了,国外回来的和本土的都起来了。15年前,找个像样的高级管理人才一定要进口的,一定要从美国挖,人家还不愿意来,现在这样的人才国内都有,现在把握机会就能做好。不把握机会,到下一个周期我们又落后了。(www.xing528.com)

国家资金的管控越来越健全

澎湃新闻: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之前有一些讨论,现在怎么样?

谢志峰:原来钱不够多,还喜欢撒胡椒面,高校、研究所,大家都分一点,形不成合力。现在是择优扶强,哪个企业的能力强就扶持哪一个,这个格局比10年前有效得多。现在挑有希望成功和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去投。原来是高校研究所为主,现在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带着高校和研究生在走,而不是高校和研究所在做。这是这几年比较大的改变。

这5年,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都在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研究所和高校辅助。因为研究所和高校不做产品,与市场是脱节的。资金给谁、不给谁是一种成熟的机制,是不是最优不敢说,但现在这套制度还是蛮健全的,感觉国家越来越重视,资金的管控也越来越健全。国企、私企都有机会去拿,当然国企拿到的机会更多,民企也有机会,特别是我们这个领域,谁有能力谁就能拿到。

澎湃新闻:投资效率如何去追溯呢?

谢志峰:如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再申请项目,你的评分就很低了,这是很重要的评分。评委是在全国请的专家,有国企领导,也有高校教授。有一个业界专家库,从专家库去挑选专家去做项目,这套机制蛮合理。但也有点问题,这些专家都是兼职的,有时候比较忙就不能去,有时候就找不到最合适的专家,假如最合适的那个很忙,就得用其他专家顶替。不过养这样一帮全职专家太贵了,每次给兼职专家们车马费500元、1 000元,这蛮符合我国国情。同样的情况在美国那就很贵了。

不要老想着引进,自己要创新

澎湃新闻: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半导体发展经历对大陆有什么启示?

谢志峰:韩国的三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央企,韩国很多国家资源都砸在三星和海力士。早期韩国从日本买技术,也派了大量留学生到美国,那些学生毕业以后到美国大公司工作5年,然后回国,创办三星半导体。我们没有做这样系统的人才政策,我们都是自己去,自己回。所以韩国的效果很明显,1980年代我在美国留学,那帮韩国人也在美国留学,那时都是我们的同学,今天都是三星和海力士的高管。

澎湃新闻:台积电的副总被挖走,如何看这个行业的暗战,以及人才和技术交流?

谢志峰:韩国人把台积电的副总梁梦松直接挖过去,真的是商场如战场,把商业战争来打。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西方有西方的规矩,但据我了解,美国并没有明确禁令出售产品给中国,它要求是透明可控,你要什么技术可以告诉我,它们根据自己的法律法规来审批,同意了就会给你,只要你不是去造杀人武器。只要保持好的沟通,技术还是开放的。可以走正常途径买来或者学来,其他途径是不明智的,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但也不要老想着引进,自己有人、有钱,为什么不自己做?要自主创新,我们是有能力的。当然也有些方面是大家都没有的,需要引进的。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2016—8—30

要有长期奋斗准备,要多听产业界建议

芯片完全国产不现实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替代难度最大的包括5G、4G通信,因为高端的通信芯片多数都是进口的。接下来就是可编程逻辑芯片(FPGA),高端芯片被英特尔和赛灵思公司垄断。它被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型ASIC芯片开发等领域,现在所有数据中心,比如百度云、阿里云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现在阿里巴巴也开始介入芯片研发,这是明智的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计算机系统用的芯片,譬如服务器、个人电脑这些设备要用的芯片市场都是被英特尔和AMD公司占领的。高铁使用的功率器件(IGBT)需要6 000 V电压,这种功率器件也是以进口为主。通用电子系统,就是广泛应用的电子系统,可编程的逻辑设备,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也非常低,它的用途很广,尤其一些高度敏感行业,譬如航天之类;还有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就是处理图像、声音的芯片,虽然国产芯片有一些,但市场还是喜欢用进口芯片。我们把存储和逻辑混合在一起就是嵌入式(Embedded),因为逻辑和存储单独不工作的,必须放在一起才可以,这在移动终端里有很多应用,我们也比较落后。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我们可以搞出一部分,但高性能的芯片都需要在境外代工。存储情况更不乐观,绝大部分是空白,较为低端的存储中国有5%左右的份额,真正高端的是大容量的动态随机存储和三维NAND闪存,这是被广泛应用的。一个电子系统里有几十上百种芯片,不是说有一种芯片就可以,而是缺一种都不行。更何况,制造芯片的材料和设备也不完整,最近10年虽然进步很大,但大多数设备和材料还是要靠进口,比如说光刻机和12英寸大硅片,几乎都是进口的。

中国真要完全做到进口替代,那先做出一个20~30年的计划,过去我们对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方面的研发不够重视,投入不够,现在需要重视起来。抗战时中国是拿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现在中国IC产业也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人家花了60年得到的成果,我们30年要花吧。就算我们比别人聪明,每天工作16小时,别人也不会闲着,大家都在努力。

1980年代我在英特尔工作的时候,大家也是非常努力地工作,美国集成电路发展了60年才到现在的地位,所以我们如果能花30年赶上去已经很不错了。况且我们进步,人家也在进步。

集成电路产业是个全球产业链,美国也不能做所有的东西,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做所有的东西,应该各自找到自己的长项,全球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联合全世界愿意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共同研发,共同发展。

创业环境比美国差

不久前,南京朋友到上海来招商,强调他们那边开公司两个月之内就可以把公司注册下来,意思是说,他们的环境很好了,其实还是效率不够高,应该当天就完成注册。其实更能体现创业环境水平的是融资渠道,在中国搞集成电路创业,借钱必须要有抵押。国内风投看项目必须要有销售额、利润才愿意投,如果只有创新的想法是很难获得投资的;在美国有好的创新模式和产品,那些懂行的风险投资是会积极投入的。中国的风险投资大多数更像是无风险投资,美国的风投对于失败是有预期的,如果有项目亏损也会理解,坦然接受,只要有部分项目获得巨额回报就是成功。而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果项目失败,负责投资的人是要被问责的。现在政府背景的基金喜欢投已经赚钱的大项目,还没有到赚钱阶段的创新型的初创公司很少有人愿意去投资。但是别人已经做出来的东西,你去跟风是比较容易做成,但跟风的项目主要靠低价去竞争,利润率一般是比较低的。

地方政府是有积极性,但也是只投已经赚钱的项目,没人去抢真正的创新项目。创新项目的代名词就是亏钱项目。如果一个项目在上海开始赚钱了,其他地方就来抢,抢过去后,接着被别的地方抢,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开始赚钱的芯片公司在中国会有好多个点,展讯在全国有多个地方落户了。到处可以看到中芯国际、长电科技、展讯这样的已经开始赚钱的公司的分店。但是新创的公司很少受到地方政府欢迎,一个集成电路项目正常发展的话,5~10年才能盈利,地方政府等得起吗?

靠挖人能做起创新吗?

有段时间,有些媒体很得意中国芯片企业挖人。但是说白了,针对性地挖人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copy,就是不守规矩,技术买不过来,就高薪去挖人,然后就被告,有的公司被告之后,差点倒闭。

我们要重视芯片设计公司,现在晶圆代工厂用很成熟的制造技术,芯片设计公司可以有很多创新机会,美国的芯片设计企业的平均利润是50%以上。不要只盯着制造,芯片代工制造业没几家能玩,全世界不过十几家,做芯片制造的投资要几百亿、几千亿元,很少有人投得起,回报还不一定很高。我们的制造企业毛利30%左右,而台积电有50%,英特尔也很高。除了台积电,全球的芯片代工企业毛利率都不高。

现在人才很缺,尤其优秀的管理人才,有远见的管理人才有多重要?格鲁夫是1987年开始做英特尔总经理的,我们看着他把英特尔从一个中型半导体公司,带到世界第一半导体公司。格鲁夫的管理方法值得全球芯片行业认真研究。

合资是目前进口替代最好的办法

中国集成电路要发展得好,需要结合国家、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国家要为基础研究给政策、建环境。人才政策要弄好,现在很多人靠吹牛在骗国家的钱。

我认为现在比较可行的,能最快解决进口替代的项目是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的技术和国内的人才、资本的结合证明是可行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合资公司案例。南京台积电旁边,有两个做芯片设计工具的全球巨头落户了。他们把技术带进来,与中国资本合作,很有希望成功,一般的民用技术不受限制,军用技术受限制。

海归大部分回来后做得不太成气候,一是他们自身的限制,只能做很窄的东西,他们的个人履历基本是只做过技术,没有做过管理和市场。另外,海归一般从事的是创新型项目,国内融资也难。但是,要有盈利必须要有创新,不创新利润一定低。

我这样泛泛而谈,也只能说点皮毛。我个人认为,要从产业链的源头,从材料、设备、配件、工艺制造、封装测试、系统、软件、IP进行深入讨论,做出可行的计划。很多年前我参加美国的技术路线图制定时,几百个专家一起参加讨论,工作了半年才制定出方案,这些专家都是产业界的人,而中国的现状是喜欢学院派的建议,其实学者大多数没有产业管理经验,对于产业的发展观点比较理论化。我们应该多听听产业界的建议,比如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博士的共享垂直一体化商业模式就值得探讨,我在4月18日举行的工信部全国集成电路创业大赛上的主题演讲也提出了区块链半导体商业模式。希望产业界的人士多参与,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集成电路发展模式。只要我们客观务实、努力奋斗,我相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一定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来源:澎湃新闻

2018—04—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