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经济指标甚至排在了全省前列,一些行业和领域也在甘肃经济版图当中崭露头角。但不可否认,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末尾,而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2017年甘肃民族地区GDP总量仅占全省的6.36%。

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虽然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经济指标甚至排在了全省前列,一些行业和领域也在甘肃经济版图当中崭露头角。但不可否认,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末尾,而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影响,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仅以2017年统计数据为例,临夏州和甘南州生产总值仅为238.8亿元和136.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工业)产值仅为43.2亿元和19.5万元,是全省排名末尾的两个地区[1]。2017年甘肃民族地区GDP总量仅占全省的6.36%。2017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4.75%,农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7%。尽管近年来,这两个民族自治州因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而声名远扬,但又因为缺少工业,特别是现代工业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困难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人口和教育有关指标上看,临夏甘南两州的人口数量并不能支撑当地经济和消费的进一步发展,甘南州的总人口只有71.6万,城镇化率为34.01%,临夏州的人口虽然超过了200万(204.4万),但是城镇化率仅为34.47%[2]。而一个地方的经济长期不能得到发展,缺少税收造成公共服务不足,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又会进一步导致人口外流和城市衰败,以致出现恶性循环。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甘南州只有一所高校,而临夏州也仅有一所高职院校。民族地区可谓“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同时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资源承载力不强。随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生产生活限制也越加严格。原有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优势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却又因为自然保护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限制人为活动,大片土地资源被禁止开发而变成了“负资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民族地区赖以“成名”的特色产业,绝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领域,这些产业多为个体和私营工商户经营(有很多属于家族企业),接纳外部人员就业非常有限。民族地区很多工业企业属于传统型、高耗能甚至是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只能从事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现代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与国家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宏观政策不相适应,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从各个方面呈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是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

在甘肃“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形成规模的富民产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脱贫的基础。但民族地区农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种植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文化旅游、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有限。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绝大多数贫困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村经营主体“小弱散”,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足。“两州一县”困难群众收入中来自产业的收入比重较低,稳定增收后劲不足。从总体看,甘肃“两州一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联网程度低,交通道路能力差。贫困村水利建设普遍滞后,田间工程配套设施差,灌区设施和提灌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供水能力严重不足,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仍十分突出。还有由于“两州一县”农牧区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等、要、靠思想严重,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既没有发展增收产业的条件,也没有劳务创收的能力,主要靠政策兜底,因此,返贫概率较高。

在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一些脱贫计划制定过于笼统,与贫困家庭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增收措施单一,缺乏长远考虑,落实“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的帮扶措施还不够具体,与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帮扶单位包村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措施不实。

近年来,虽然在政府高位推进下,甘肃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电子商务产业起步晚,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形成。首先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主体电子商务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也就是自己能拿到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品种类不多,质量不高,市场占有量低。大多数传统企业负责人受知识结构局限,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模糊、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足。虽然商务部、省商务厅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但国家示范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圈打造,省商务厅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三级服务体系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创业、电子商务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制约着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现实需求;掌握电子商务运营的专业人才较少,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和营销战略的高端人才更是屈指可数,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甘肃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快递物流成本高。快递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交通基础条件较差,配送距离远,快递物流的成本远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过高的物流成本一方面制约着民族地区群众享受优质网货产品的便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外销。

甘肃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农牧业容纳就业人数极为有限,大部分中小企业层次低,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传统的主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十分有限;市场需求与劳动者技能水平、职业技能与劳动者意识、就业援助政策与受助对象、创业意愿与创业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劳动者普遍存在“求稳怕变、安于现状”的思想,大部分劳动者希望在工作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技能,主动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的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到基层企业或外地就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创业愿望较难实现,就业工作难度大。

民族地区创业氛围不够浓,就业创业宣传力度还不够,创业文化与创业实践互促不够,没有把创业文化真正融入社会文化中;市场对于新兴行业、新兴业态的需求不足,使得一些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创业行为很难出现。政府和市场的创业引导力不够强,缺乏真正能够带动地方创业的带头人,创业培训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充实优化;民族地区财政状况普遍紧张,除国家转移支付的就业补助资金外,缺乏配套资金,就业保障力度有限;创业要素不够活,创业者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等具体问题,创业担保贷款手续烦琐,门槛较高,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顾虑较多,对创业困难人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甘肃民族地区各县(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能力不强,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村幼儿园办园经费尤其紧张。经费不足,致使生均园舍、教学设施、幼儿玩具、图书拥有量等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严重影响到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高,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随着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存在教师资源紧缺问题,民办幼儿园更为突出,低学历、低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持续增加,使幼儿教育教师结构优化的问题尤为凸显。体现在幼儿教师总量偏少;二是专业幼儿教师缺口大;“双语”幼儿教师偏少;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高端培训较少;(www.xing528.com)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现有教育资源向城区、中心乡镇集中。造成乡村幼儿园优秀教师缺乏,乡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以“转岗”“替补”为主,专业幼教老师几乎流失殆尽。另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入园率偏低,乡村逐渐减少的生源间接导致减员幼儿园运行困难,拨付的保教费很难维持幼儿园正常运转开支。城乡幼儿园在规范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乡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管理还比较粗放,卫生保健、膳食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水平距离标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甘肃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开发思路和利用方式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因而,文化资源难以进行合理、高效地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够,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体育、科技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没有建成,创新能力薄弱。旅游景点、商业中心、体育赛事和科技产业中的文化内涵有待提升,民族民俗、非遗传创、绿色生态等转化成文化产品的潜力仍然很大。尤其是文化与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融合度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品位不高,新型业态发展缓慢,特别是甘肃的动漫、游戏、网络、新兴媒体、工艺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

总体来说,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甘肃民族地区在产品结构上,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多,大部分只是粗放利用资源,进行原材料交易。存在着出口产品相对单一,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少等问题。甘肃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对外经贸合作空间还未完全打开;虽然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支干、以农村公路为补充的“三横三纵”公路网络,但与实现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的要求相比,民族地区交通呈现出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网络化程度低、覆盖范围小,“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等级偏低、密度不足的现象。在航运方面,夏河机场是甘肃民族地区唯一的机场,而且吞吐量较小,旅客和货物出入的便利化水平低;虽然甘南州、临夏州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新区建设的市州“飞地经济”产业园,但这些园区与其他大型城市的产业园区相比,规模较小、核心大企业不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等问题;人才是甘肃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软实力,甘肃民族地区不仅人力资源匮乏,而且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更是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在某些方面很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尤其是国际贸易语言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短缺,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基层党建组织设置不合理,现行的村党组织设置,普遍都是在村级设立村党支部,根据党员居住的地域关系来划分设立党小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些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越来越多,这给村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此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受宗教宗族、部落势力及民间传统组织的影响依然较大,在协调群众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甘肃民族地区党员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民族地区的党员队伍逐渐壮大,执政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在数量、水平、结构构成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首先,人才引进难、留不住,流失严重。应该看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引进人才待遇不高,工作生活条件差,高海拔地区难以适应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的人才流失,特别是结合流出人才素质比较来看,流出的大多数是专业技术骨干,“出多进少、只出不进、强出弱进”的态势愈演愈烈。其次,人才结构失衡,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