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梳理,我们应立足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中实现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最终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近几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临夏砖雕、雕刻葫芦、民族刺绣、彩陶复制等文化项目和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对于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各族群众收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少,导致产品研发、项目开发、品牌推介等方面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首先,完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园区和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其次,在促进文化旅游、商贸、体育、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条。
等新兴文化业态。
首先,统筹规划全省文化资源,确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结构和先后次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多种发展方式途径来实现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其次,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资源开发审批制度,确保全面经常督查。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和规划是不可缺漏的重要环节,避免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深化细化普查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成立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小组,开展知识培训,对全省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文化资源档案和数据库。最后,要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现有文化资源为依托,选择具有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扎实、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行业和区域,挖掘和培育新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甘肃培养的全日制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中文化创意、动漫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艺术表演等专业人才少。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形势十分紧迫。甘肃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在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人才观,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文化产业人才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人才内容,更要有新型的文化人才内容。比如创意、策划、科技、网络、现代传媒等。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研发经费,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其次,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例如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化资源保护政策,落实保护老艺人的事宜;各地区根据实际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介搭建平台;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最后,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和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网络科技,以及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处理好引进、开发高层次人才与培养一般人才的关系,发挥文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重视和办好文化产业职业教育,加强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职业准入机制,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制定统一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体系。首先,在组织实施各类文化项目时,立足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其次,发挥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空间集群效应,以科学架构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为依托,优化区域间的资源利用率,实现文化产业整体的规模化、多元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园建设等项文化建设工作。最后,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激活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渠道,大力拓展新兴业态的发展空间。
甘肃已开发的文化产业存在着规模小、品牌少等问题,这就需要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充分挖掘甘肃现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潜力和地域特色,努力培育新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增长点,根据甘肃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种各样优势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保障机制。其次,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中,必须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创意业、贸易业的有效整合,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建设中,以提升文化产品的档次,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灵活的产业体系,并且注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应该说,甘肃完全具备发展文化大项目、大产业的潜力,但是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需要我们用抓经济大项目的力度来抓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资源产业化振兴经济战略。
【注释】
[1]《201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006版。
[2]《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情况报告》,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材料。(www.xing528.com)
[3]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开发研究》2009年第3期。
[4]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开发研究》2009年第3期。
[5]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开发研究》2009年第3期。
[6]《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汇报》(2018年3月18日),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资料。
[7]《关于文化资源产业方面的材料》,甘南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8]《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汇报》(2018年3月18日),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资料。
[9]《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汇报》(2018年3月18日),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资料。
[10]《关于文化资源产业方面的材料》,甘南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资料。
[11]石蓉蓉:《西北民族地区的新型文化业态与培育——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