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健康人群:宁波的启示与借鉴

培育健康人群:宁波的启示与借鉴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城市运动正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解决城市健康问题的健康促进活动。为了切实保障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需要建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全社会凝心聚力,以健康促进为抓手,把培育健康人群工作落到实处。健康促进就是针对健康的多种决定因素而采取切实行动,涵盖多层面的疾病预防和干预手段。健康促进强调的是社会、部门以及个人对促进人类健康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培育健康人群:宁波的启示与借鉴

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以及水的供给、卫生设施、营养、食品安全、卫生服务、住房条件、工作条件、教育、生活方式、人口的变迁以及收入等健康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健康问题。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调部门协作

从利益关系上来说,建设健康城市的大目标是维护人的基本健康权益。现阶段人群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化、多样化,仅仅依靠卫生部门无法妥善解决,需多部门共同协作。这种大的结构系统的协调,只有政府才能胜任。应对日益复杂的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在资源调拨上做出统筹决定,调动多部门合作,宏观处理不断加大的社会差距和社会不平等。加拿大多伦多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容易说不容易做”的情况,就是因为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另外行政机构更迭导致了健康城市项目停滞。

强调这个的原因是基于我国国情,只有政府出面和牵头,才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在人力和物力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城市运动正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解决城市健康问题的健康促进活动。这种大规模的健康促进活动对于营造执行性环境、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看来,不管在上海还是苏州,健康城市建设的推进都由政府负责,政府专门成立领导机构,并由一名主管副市长领导,参与建设的部门多达20多个,如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环卫、市政、公安、财政、水务、规划、工商、旅游、交通、绿化等。[20] [21]

地方主政者及相关行政部门在培育健康人群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包括地方政府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切实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制定规划,构建平台,让社会多方参与。没有政府的承诺,就难以形成多部门参与和合作,难以进行社会动员,也难以取得预期的城市环境和健康状况的改变。为了保证政府承诺的长期性,不妨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制定全民的健康促进法,从法律上为健康城市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www.xing528.com)

(二)健康促进要有针对性,狠抓落实,社会动员是关键

很多慢性病从表面上看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而常被称为“生活习惯病”。其实,很多慢性病更应被看作是“社会病”,因为任何一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行为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政治经济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举例来说,吸烟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戒烟就可以大大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但是,这种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习俗、同伴压力烟草广告、心理应激、社会经济环境、戒烟的卫生服务都与人们的吸烟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背后的社会原因。因此,通过对健康影响因素的重新定位与理解,目前普遍倾向于认为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些因素呈多层面相互交织状态,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因素是对人群健康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的社会背景因素,这些因素又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行为方式和生物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那些仅仅针对个体危险因素而忽视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干预措施,往往收效甚微。举例来说,20世纪70年代前后,为了减少日益沉重的成人期慢性疾病负担,健康教育开始大规模进入欧美国家学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以后,发现单纯的健康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切实保障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需要建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全社会凝心聚力,以健康促进为抓手,把培育健康人群工作落到实处。健康城市建设正是健康促进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

健康促进就是针对健康的多种决定因素而采取切实行动,涵盖多层面的疾病预防和干预手段。健康促进包括通过健康教育和增权来提高个人的自我保健能力,通过社区干预和社区发展来改变人群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包括从政策、制度和立法等方面入手去改变社会的结构性因素等。健康促进远远超出了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它要求调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广泛力量,改变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促使人们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维护和提升其自身健康水平。健康促进强调的是社会、部门以及个人对促进人类健康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让社区和人群成为促进与维护自身健康的主体,这就是健康促进的精髓之一。人们为促进自己的健康而付出的实际行动,往往比单纯增加医疗服务的投资更为有效。通过亲身参与改善生活环境和食品卫生的行动、尝试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响他们健康的因素,并努力去做出一些改变,从中取得的良性结果又反过来增强他们控制自身健康的信心和能力,最终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公众对健康城市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也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积极参与意味着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人们要转变思想和观念,提高健康与环境意识;另一方面,应积极使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个人的事情,因此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予以扭转。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共识,只不过采取的是宣传教育而非强制性的手段。不良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所造成的,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22]唯有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使人们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