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的中国海滨龙头城市

开放的中国海滨龙头城市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和新一轮的开放创新,上海必将成为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的重要支点城市。

开放的中国海滨龙头城市

一、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积淀丰厚的文化历史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和长三角的前缘,是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以及长江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其对内对外辐射面较为广阔,使其不仅当仁不让地成为长江流域的门户,也理所当然地发展成为我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

上海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派文化”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其开放、不拘陈规并勇于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依托发达的工商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从一个在旧中国畸形发展的金融与商贸城市,脱胎换骨为共和国的重要工业基地,继而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已经从一个功能单一的特大型加工工业城市跃升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二、 举足轻重的增长极

如果说中国是一条龙,长江流域是这条龙的脊梁,那么上海无疑是这条龙的龙头;要使中国经济腾飞,必须让长江流域经济腾飞,而要使长江流域经济腾飞,必先使上海经济腾飞。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中心和远东最大的轻工业基地,享有“东方巴黎”之美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被定位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成为托起中华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支点。在经济新常态发展格局下,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四个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种国家战略整合的重要节点。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决定了它在带动长三角、整个长江流域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腾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三、 开放外向和持续发展的高速增长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经济体制逐步转轨,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迫使上海对自身经济发展作出抉择,并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上海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发展成就令人瞩目。1978年,上海GDP总量为272.81亿元,2015年达到24964.99亿元,增长了91倍多,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年均增长13.0%,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由于延续了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子,至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经济实力已非常突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7%左右。后来随着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苏南苏中、浙东经济的先后腾飞,上海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7%。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从图2-1可看出,在1978年以前,上海第二产业比重超过70%,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从1978年以来,上海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制定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了“退二进三”的步伐,信息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汽车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凸显强大的发展势头,二、三产业差距越来越大。至1999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基本确立。与全国相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全国,产业结构现状也优于全国。从图2-2可看出,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产业顺序,而上海目前已形成了第三产业领先发展的良好局面,电子商务、现代航运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增长,与国际大都市服务经济比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2-1 1978—2015年上海三次产业比重

图2-2 1978—2015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

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改革开放、浦东开发以及世贸组织的加入均为上海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持续不断地注入了新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78—2015年上海对外贸易总额从30.26亿美元增加到6490.8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6%,高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13.0%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在1990—2015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走高,从1.77亿美元增加到184.59亿美元,年均增长20.4%,其占全国比重从1.7%上升到14.6%。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新加坡、美国、毛里求斯、英属维尔京群岛、德国、开曼群岛、法国、荷兰等国家成为上海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地。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和新一轮的开放创新,上海必将成为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的重要支点城市。

此外,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结构也更趋合理。1990—2015年,以服务业为主的引资结构继续巩固,第三产业占比从47.5%上升至86.3%。商贸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以融资租赁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幅均超过70%;医疗养老、旅游、文化产业的外商投资日趋活跃。全市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和总部经济集聚的特色。例如,2015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5家,投资性公司15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在持续的发展中,上海经济综合实力再创新高。2015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2496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占全国比重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13.2%,占全国比重0.1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占全国比重2.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占全国比重4.95%。按常住人口计算,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0.33万元,比同期全国人均生产总值4.92万元高出5.41万元(见图2-3)。

图2-3 2015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www.xing528.com)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上海三产结构比为0.4∶31.8∶67.8,全国三产结构比为9.0∶40.5∶50.5,上海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产业中,实现工业增加值7109.94亿元,六个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69.44亿元,比上年下降0.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6.9%(见表2-1)。

表2-1 2015年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2015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0838.17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进口额19772.45亿元,下降5.4%;出口额31065.72亿元,下降3.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84.59亿美元,增长1.6%。全年第三产业实际到位金额159.38亿美元,下降2.7%,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86.3%。至2015年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65个,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35家,投资性公司312家,外资研发中心396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5家,投资性公司15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制造业的革命所导致三大产业的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目前,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进入20世纪 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  

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以上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