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烽火绘巨龙:文化新图景展现

烽火绘巨龙:文化新图景展现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体采用怀素的草书“龙”字,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所绘制的最大的单体文字图形。文明和文化,一直钟情于嘉峪关这块土地。嘉峪关关城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文物景区的开发建设,应该就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嘉峪关市文化建设的大手笔。那时候,嘉峪关文物旅游景区建设指挥部的实施机构设在文化局,由文化局负责人担任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可以说,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都是在文化局的主导下进行的。

烽火绘巨龙:文化新图景展现

胡 杨

1999年12月29日,我和嘉峪关电视台专题部的记者赶往长城第一墩东北侧的戈壁滩,在那里,三辆消防车正忙碌地在戈壁上喷洒墨汁,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与身边的武警官兵指指画画,说着什么。

天气阴沉,北风萧萧,寒冷异常,当我们走近那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我们才知道,在这片戈壁滩上即将诞生一个世界奇迹——中华龙林。

那个男人叫常嘉煌,是已故“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儿子,整个活动就是由他策划的。要在长城第一墩附近的戈壁滩上书写的长1公里,宽800米的“龙”字。字体采用怀素的草书“龙”字,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所绘制的最大的单体文字图形。

1999年年底,一条“墨龙”呈现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我们所在的位置,消防车已经喷洒了整整一吨重的墨汁,工作人员购买了嘉峪关市场上的所有墨汁,又去武威市墨汁厂拉运了一部分。

常嘉煌告诉我,他从小就喜欢敦煌和嘉峪关,他名字中的“嘉”,就代表嘉峪关。“煌”则是敦煌了,今天,能在嘉峪关下,实现他的艺术追求,应该是很幸运的。他还告诉我,“墨龙”只是为他的大地艺术画出了雏形,紧接着要在龙的笔画上点燃烽火,在戈壁上升腾起一条“火龙”,为了让这个艺术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最后要将“龙”字的笔画开挖树沟,种上戈壁上的耐旱植物,成为一条绿色之龙、生态之龙。

就这样,2000年1月31日晚7时,活动组的工作人员和数百名武警官兵沿着已喷绘完毕的巨型“龙字”轮廓线,每间隔十米放置一堆篝火,篝火之间用木柴连接,在木柴和篝火上喷洒汽油,按照“龙”字的笔画顺序依次点燃,当天夜晚,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戈壁上腾空而起,壮观无比,中央电视台新春走河西报道组报道了火龙盛况,在世纪初的大年三十,农历龙年即将到来的时刻,播出了这条新闻,一时间轰动全国,我采写的一篇200多字的报道,竟然在100多家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从这件事情上,嘉峪关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景和希望,在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奏响了文化开发的热潮。

2000年,嘉峪关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把发展思路明确定位在“工业旅游城市”的目标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在这之前,嘉峪关的发展,第一要务就是服务酒钢,做好酒钢上下游产业的承接,可对于嘉峪关市来说,酒钢实在太大,各种配套产业无论从投资上、技术上、人员素质上都跟不上发展需要,好比“老牛拉大车”,费力不讨好。许多所谓的配套项目倒闭的倒闭,关门的关门,留下了许多棘手的诸如人员安置等问题,而发展文化,嘉峪关却是得天独厚。

这一点,也是经过了激烈的争论才达成的共识,来之不易。当时,我刚刚从酒钢党委宣传部调入市文化局,属于人才引进。当时的市委书记侯生华平易近人,在文化上有不俗的造诣,记得在当时的一次调研中,市委一班人在魏晋墓文管所简陋的会议室里热烈地争论着,到了中午,仍不能结束,文管所的同志煮了一锅羊肉,领导们吃了一碗羊肉就干饼子,就又开始研究发展文化、开发旅游项目的问题。领导们意气风发,描绘的前景很是激动人心。

侯生华还要求电视台开办栏目,就关于嘉峪关如何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的问题展开宣传,我们第一时间在嘉峪关新闻节目中开办了“西部大开发,雄关怎么办”的节目,重点就嘉峪关如何发挥文化优势展开了全民性的大讨论,在一次侯生华书记主持召开的各界人士参加的“诸葛亮会”上,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引进人才发了言。

我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一个城市潜在的发展后劲,文化,更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文明和文化,一直钟情于嘉峪关这块土地。因为国家的产业布局,酒钢的发展为嘉峪关注入了活力。但对于嘉峪关来说,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那次发言中,我详细阐述了嘉峪关的文化优势所在,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一股子冲劲,我越说越多,超过了发言的时间,但主要领导仍然认真地听,没有打断我的发言。

嘉峪关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境内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和“边陲锁钥”“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关城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25000平方米的嘉峪关关城,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宋国公冯胜首筑土城,历经168年的不断修筑,已形成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关并守的缜密的防御体系,是我国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城内角楼、敌楼、箭楼、烽火台、瓮城、沟、壕、墙等一应俱全,堪称“长城城堡”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标本。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说过,嘉峪关之上的三座楼宇,是长城沿线最壮观最美丽的景致;著名探险家斯坦因称:嘉峪关是“最完美的东方古城堡”。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魏晋古墓遗址,共有千余座坟茔,保存了魏晋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嘉峪关魏晋砖壁画中有一幅《驿使图》,画面描绘一手执文书的骑吏,策马急驰的情景,画风简练,形象生动。1982年8月25日由中国邮政发行为纪念小型张邮票。被确定为国家邮政邮递标志,是研究我国邮政史方面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迷茫的,沉湎于历史而不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书写今天和明天的历史,同样是迷茫的。(www.xing528.com)

我的这些观点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后来很多文化建设上的事情,我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

嘉峪关文物景区的开发建设,应该就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嘉峪关市文化建设的大手笔。那时候,嘉峪关文物旅游景区建设指挥部的实施机构设在文化局,由文化局负责人担任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可以说,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都是在文化局的主导下进行的。

文化局局长王金是一个艺术家,干什么事情总是雷厉风行,办法主意也很多,他常常召集一批人在他家的小院子里喝茶聊天,许多策划就是从这个渠道来的。那时候,作为文化局的职工,我常常参加其中,感觉到一下子天地宽阔,有了用武之地。

对于嘉峪关文物景区开发建设的定位,当时是这样考虑的: 嘉峪关文物景区是以“万里长城——嘉峪关”为依托而建设的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具体的项目包括十二大功能区,即关城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九眼泉湖、黑山石雕群、休闲度假区、仿古集市、儿童村、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西部植物园、西部风情园、管理中心。关城游览区是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在这里可以体验古老长城的雄壮,领略嘉峪雄关的风姿。文化展示区是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通过参观可以了解中国长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九眼泉湖风景独特,湖光山色融于天籁,是独领野趣的好地方。黑山石雕群雕刻古今知名人士和文人墨客游览嘉峪关的题词和诗赋,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儿童村有水族馆、游泳池、百鸟园等设施,是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开展课余活动的园地。西部植物园由绿色迷宫防风林带组成。西部风情园由杏花村和西北民族风情建筑组成。休闲度假区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游客陶冶情趣、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自然风光区。仿古集市、民俗村、服务中心是游客购物、娱乐、休息的场所,环境幽雅。景区内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小桥流水、清泉瀑布、鸟啼鹿鸣,既有北国的粗犷、又有南方的清秀。夏天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冬季苍茫恢弘,古朴宁静,是一处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

在那一时期,为了提升嘉峪关的文化品质,还进行了关城游击将军府原样陈列工程。此项工程曾得到了许多文物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在视察嘉峪关关城时,对游击将军府的陈列展览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关城游击将军府的原样陈列由西安雕塑研究院设计,整个场景以高分子人物为主,能够真实地反映明代游击将军芮宁在镇守嘉峪关时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工程投资概算170万元。

现在看来,当时许多开发和建设的理念都是很超前的,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拓展嘉峪关关城文化内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嘉峪关旅游资源的品质。

接下来开发建设的长城第一墩景区就更加完善、完美了,许多前去参观的游客和专家都赞不绝口,有人甚至题写“奇迹在这里诞生”的赞誉。

凭借长城第一墩独特、壮美的西部风光,长城第一墩景区更具魅力、更具天然的粗犷美。长城第一墩景区投资1200万元,于2003建设。规划建设了仿山洞式地下服务区建筑(地下谷)、观景平台、观景饮吧、飞跃大峡谷滑索、峡谷吊桥等游客参与性项目;突出长城军事文化,修建了古代兵营、古客栈(讨赖客栈)等集观赏、参与性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景区规划建设中注重保持第一墩周围的自然风貌,所有项目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做到了藏而不露,项目观赏性强、参与性强,建成开放后,备受游客好评,现已成为嘉峪关旅游的又一亮点。

整合资源,开发建设了悬壁长城景区。悬壁长城景区投资1470万元,于2005年建成。景区以悬壁长城为主体,突出古丝路文明,在苍茫戈壁之上平添了壮丽祥和的人文景观。建成了黑山峡丝绸之路悬壁长城旅游景区。悬壁长城——石关峡丝绸之路文物景区总投资1150多万元,主要工程有:管理中心、水门及水门连接桥修建工程、长城连接及烽火台修筑工程、“丝绸古道”雕塑群制作安装工程、给排水外线工程、“丝绸古道”砂石路修筑工程、河道护坡景观制作及河道修整工程。

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嘉峪关率先吹响了文化建设的集结号,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使嘉峪关市文物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接待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文物景点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物保护和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推动了嘉峪关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回想往事,我一直记着2000年的那一场烽火,它在戈壁漫卷,它让一块荒芜的土地迅速苏醒,它激发了人们的激情和智慧,成为嘉峪关文化发展的一个节点。

很是凑巧,2013年的秋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约我去敦煌采访常嘉煌,他在敦煌创制的现代石窟已成规模,党河数丈高的悬崖峭壁上,蜂巢般排列的三层石窟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就此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多半个版的文章,充分肯定了他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创新所做的工作。那一次,常嘉煌与我一路来到了嘉峪关,又去到郁郁葱葱的生态龙林观展了一番,看到龙林长势旺盛,他又有一个大胆的策划,准备在龙林的中央修筑一座凤塔,塔身用废旧的玻璃瓶装饰,如凤凰展翅,微风吹过,会发出美妙的音乐,这样,嘉峪关就会有一处“龙凤呈祥”的美景了。目前,常嘉煌正在做“龙凤呈祥”的设计和资金筹措,相信有一天,他的这个设想一定能够完成。

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而在人的生命中,它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西部大开发中,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能够参与嘉峪关的文化建设,真是无上光荣。记得当时我从酒钢调入嘉峪关市,编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工资关系一直挂在嘉峪关有线电视台,老书记侯生华即将离开嘉峪关时,还嘱咐有关领导将我调入市文联,以便解决编制问题。后来由于文化局领导据理力争,我还是留在了嘉峪关电视台,编制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行百里者半九十。”追寻文化之渊源,探索城市之精神,只有文化,才能以其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生命力、创造力,装点我们的未来。这应该是嘉峪关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最值得总结和肯定的经验。直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嘉峪关的最大优势是文化,文化的事情做足了,做深了,做透了,我们才无愧于这块土地,我们才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作者系政协嘉峪关市第八届委员,嘉峪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文化馆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