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优化方案

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物流系统的构筑,不仅要考虑单个企业的物流系统,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作为循环物流系统,必须对这两种物流对象的流向、流量、流动路线等进行最优化考虑。

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优化方案

绿色物流系统的构筑,不仅要考虑单个企业的物流系统,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

12.4.1 循环经济与循环物流系统

一、循环经济

1.内涵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物质消费需求无节制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如能源矿产、水资源的匮乏,环境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森林和草地的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造成自然资源供不应求而趋向枯竭,也导致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降低、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最终将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再生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针对环境污染之后进行的“末端治理”存在很多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的发生;由“末端治理”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的是一种虚假的、非良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企业只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投资研发污染少的新技术,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阻碍了这些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在上述背景下,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了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循环经济”成为一种战略。所谓“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的经济形式,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其宗旨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所有领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循环经济为传统工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也为绿色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又一理论基础。

2.循环经济的本质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非线性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它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减少资源与环境的损耗,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其关键思想包括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零排放”或“微排放”等。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来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通过对资源的集约使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从而减少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通过这两条途径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最后,循环经济从强调生产优先转向强调服务优先,要求强化产品的使用而不是强化物质的消耗。通过对产品的维修、保养、翻新、改制等,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服务质量得到优化,真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例如,世界著名的复印机生产商施乐复印机公司近年来在美国等地已经不再生产“全新的”复印机,而是转向为服役中的复印机提供维护和保养,通过用一些新部件替代复印机中的部件,从而使复印机成为有新功能的“新”机器。这种经营方式为施乐公司节省了可观的原材料购置费和物流服务费。这说明,循环经济使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循环物流系统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也为循环物流系统的提出和结构的建立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保护环境、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则是循环经济的本质。按照这种理解,所谓“循环物流”,就是物料及其相伴随的信息在原料生产商、产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使用者之间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上的往复流动。在这种循环流动中,由物料流和信息流经过的节点、路径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的整体就是循环物流系统,其目标是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最少量化、废物排放的最少量化。

对循环物流系统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物流对象、物流渠道两方面来分析。

1.循环物流系统的物流对象

循环物流系统中的物有两种:一种是消费者需要的物品,另一种是消费者不需要的物品。前者包括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包装材料等;后者包括物流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派生物,如由物流活动造成的破损物品、变质物品、退货品、废旧包装物、报废物,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固体废物、废水、噪声、交通拥挤等。作为循环物流系统,必须对这两种物流对象的流向、流量、流动路线等进行最优化考虑。

2.循环物流系统的物流渠道

对于消费者需要的物品,其物流渠道是按照由原料/产品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使用者的流向构成的,物品沿这一渠道的流动也称为“正向物流”;对于消费者不需要的物品,其流动渠道和流动方式比较复杂,对于还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破损品、废旧品、报废品、包装废弃物等,可以沿着与正向物流渠道相反的方向流动,这就是“逆向物流”;对于另一类物流派生物如废气、最终废物、噪声等,则直接流向了自然环境。

从上述分析可知,循环物流的节约资源、降低废物排放的目的与绿色物流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循环物流也是绿色物流、环境友好的物流。

12.4.2 循环物流的基本原则

节约资源、降低废物排放的方式有多种,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大小及循环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影响程度,循环物流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就是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资源缩减原则。通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和流通、消费环节的物质量,能同时减少正向物流量和废弃物流量,因此,资源缩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资源缩减”原则体现在生产中,就是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简单化甚至零包装,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二、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过程,对产品进行维护、修复、更换零部件、改制等,从而恢复产品的使用功能,直接被用户再使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态被多次重复使用,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

三、再循环原则(www.xing528.com)

即通过再加工处理技术,使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它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再循环一般要经过废物回收、清洗、分离、再加工等过程,再加工需要特殊的设备。与再利用原则相比,再循环的投入更高,产出更低。

12.4.3 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结构及运行过程

一、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结构

循环物流涉及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不是某一家企业就能独立起作用的。因此,循环物流系统必须基于供应链而构建。

1.“减量化”需要供应商的协作

按照循环物流的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包装原材料等供应物资都必须具有环境友好的特性,不仅无毒、无副作用,而且也是减量化的、便于拆卸和再循环的。因此,企业开展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就应该将企业的采购行为和供应商的行为纳入环境管理范畴在产品材料的选用过程中,通过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有利于材料的再循环;改变原材料的规范,防止使用法令已经禁止或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有时,为了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切削量和残余量,需要改变某种毛坯件的尺寸规格等。这些改变都需要生产厂家与供货方的沟通,需要供货方的协作。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进行评估是企业环境友好的实践的重要组成。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企业物料经理对供应商评估的10大标准是:危险品管理、有毒废物污染的管理、环境记录的公众知情、次级供应商的环境评估、是否通过ISO 14000、产品包装的环境评估、相应的物流计划、危险气体排放管理、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对释放臭氧物质的产品管理。另外,进货时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容器或包装袋,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包装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供应商的物流设备作相应的调整,能与之协调。总之,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能保证企业减量化原则的顺利进行。

2.“再利用”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

再利用主要是对丧失功能的产品进行修复、对失效的零部件进行更换,使产品能重新使用。再利用过程不仅有经济回报,也肯定有环境效益。“再利用”需要消费者与产品生产商、产品销售商之间开展密切合作,通常采用签订租赁合同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能使双方都增强竞争优势,或者委托分销商负责收集功能受损的产品。“再利用”还需要原产品的设计周密,使产品便于拆卸和更新,其中有些零部件的维修和更换可能还要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另外,对包装容器的再利用,更需要上下游企业相应的技术配合,例如,要有配套的包装设备、装卸工具等。因此,“再利用”原则的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协作。

3.绿色市场离不开末端客户的支持

无论是经过维修、翻新、改制得到的产品,还是经过再循环得到的再生资源,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没有企业客户的需求,相应的原则是不可能持续实施的。产品的减量化、产品包装的简明化同样也需要得到消费者的大力支持才能继续下去。

二、循环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

按照循环物流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焚烧、填埋的原则,循环物流系统涵盖从原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分销企业,直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范围。

根据图12.4所示,循环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不仅涉及产品供应链的所有成员,而且涉及其他产品的供应链。循环物流系统的持续发展,既需要政府提供有关的政策支持,又有赖于消费者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图12.4 基于供应链的循环物流系统

产品的减量化设计和制造,依赖于原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输入的环境质量;制造商对绿色产品原料、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和规格要求先通过信息流传递给供应商,然后才是货物供应的实物流。

在产品销售和使用阶段,末端客户可以将退货品、报废品送达制造企业设立的回收中心,也可将缺陷品、包装废物退给分销商,由分销商集中受理,再运往回收中心进行正确的处理。

在回收中心,有缺陷的产品或废弃产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预处理过程,如分类、检验,划分出能维修再利用的、能再循环的以及不能再处理的最终废物三种类型,分别进入不同的循环渠道。

适于维修、改制、翻新的产品,直接送制造厂经过抛光、修整、替换上新的零部件,重新组装成“新”产品,再进入分销网络。不能整体利用的产品,则经过拆解进入再循环,优先考虑以零件的形式再循环,然后是以提取原料为目的的再循环。再循环的零件流向零部件供应商,再生的材料流向原材料供应商。在再循环过程中,可能还有部分再循环材料或零件进入到其他的产品链。

原材料经过上述循环流动后,最终一定会有部分无法被再利用或不值得再循环的残余物,这类物资经过焚烧或填埋作最后处置。

循环物流理想的目标是最终废物的零排放,但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物流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废气排放,只能控制而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可避免最终的包装废弃物。

来自资源环境问题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推动是循环物流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而循环物流系统的运行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益分配原则、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冲突消解机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